APP下载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现状与应对策略

2019-10-30何小梅刘德强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0期
关键词:疏导留守儿童陪伴

何小梅 刘德强

摘 要:我从事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明显感觉留守儿童人数逐年攀升,同时,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也自然成为了不容忽视的存在。我们可以根据埃里克森“人格终生发展论”,以及马斯诺“需要层次论”找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的成因,通过探索研究,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关爱策略。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终生发展论;需要层次论;陪伴;疏导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逐年攀升的同时,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也自然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那些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家庭,基本上采取的是隔代監护的方式,由祖辈来监护孩子,容易造成对孩子的溺爱放纵。这种只重视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的满足,却忽略了对孩子精神上和行为上的约束和引导,造成了孩子性格方面的问题。隔代监护人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说较为低(特别是农村老人文盲居多、整体素质低下),给予儿童的照顾监护仅限于解决了温饱问题,对儿童的性格、思想、人格、各种价值观等方面缺乏正确积极的引导教育,在学习方面无法给儿童予以帮助,较少关注孩子的学习问题,使得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出现问题。

还有的农村家庭都是父亲作为劳动力外出打工,而母亲留下来照顾家庭,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养主要就是由母亲一人承担了。表面上看起来,这似乎是最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但我们需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家庭只有母爱的柔和、絮叨、事无巨细,而缺失了父爱刚毅、严格、粗枝大叶的话,孩子的成长得到的关爱是不全面的,这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养成、人格的建立。同时因为家庭劳动力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参与家庭劳动,耽误了学习,每年农耕时节,监护人都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这种教养方式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进而影响身心发展。

还有一些因离异而导致留守的儿童,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农村家庭一旦面临家庭解体,双方都会显得极不理智,无视孩子的各种感受,矛盾纠纷不能冷静处理,怒气怨气得不到控制。很多家庭父母双方一旦离异,即成不了家人便是仇人,孩子的归宿得不到妥善安置。这类留守儿童脆弱、自卑、敏感、冷漠、没有安全感,仇恨已慢慢植入心理,有些孩子行为还出现暴力倾向。

少年儿童时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心与爱护、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少年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以及父母的有效的教育和引导,生活中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长此以往,他们便不再愿意与外界接触或接触很少,无助感、失落感、被遗弃感的形成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成因的理论分析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让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成了我们工作中必须面对而又难以攻克的一大难题。为了寻求一条有效转化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途径,我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之余,学习了相关心理学理论,也为我平日的工作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我们可以根据埃里克森“人格终生发展论”,以及马斯诺“需要层次论”找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的成因。

1、父母缺席对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健康人格的塑造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人格成长的关键期、连续性、整体性以及良好的外界环境等。家长缺席会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儿童人格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对儿童人格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父母缺席意味着孩子人格成长中家庭环境的不完整性。埃里克森强调文化和环境因素对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在儿童前三个阶段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分别是母亲、父亲以及家庭关系。在儿童人格塑造过程中,来自父母的影响是持久且深远的。埃里克森认为,4~6岁是儿童发展自主性克服内疚感的关键期,他强调一个人在未来生活中所能获得的成就,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感发展的程度有密切关系,而主动感的培养有赖于前期的希望品质和意志品质。来自父母早期的照料和教育是人格培养的关键,所以父母在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最好不要缺席,而且应为儿童提供或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父母缺席对儿童成长的各种需求的忽略造成的心理问题。

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里讲到:安全需求(Safetyneeds),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

缺乏安全感的特征——感到身边的事物让自己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得紧张、彷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例如:一个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受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而开始变得不相信这社会,变得不敢表现自己、不敢拥有社交生活(因为他认为社交是危险的),而借此来保护自身安全。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保驾护航者,父母在身边,就有家的感觉,就有爱的港湾。父母的缺席只能造成极度的不安全感,哪怕家里有祖辈们照料,父母的这种关爱是谁也取代不了的。

三、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些有效策略

孩子本该拥有七彩童年,生活本应无忧无虑,内心本是纯真善良,可是留守带来的亲情缺失却将缤纷的生命绿洲摧残成一片死寂沉沉的荒原。教育是灵魂的唤醒,趁着那些“小苗”还未彻底褪色,那就让我们尽己所能用爱来灌溉滋养这些正逐步走向荒原的“弱苗”,让孩子们重展生命活力。

1、与家长建立紧密联系,尽可能劝说缺席的父母及时回位,营造正常的家庭氛围

“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的缺席、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所有问题的根源。所以,父母不应把孩子的教育寄托与老师、学校,更应主动承担这份教育责任。只有父母、家庭及时归位,孩子才会有希望。

案例1

S同学自一年级就成了我的学生,刚入学时的他,帅帅的,文静有礼貌,上课眼神也亮亮的,课堂发言还较活跃。一个月之后,孩子像变了一个人,课堂发呆,神情木讷,总有些恍惚无神,课后也显得不太合群。我与他家人电话联系了一下,通话的是孩子外婆,经过了解才知道:孩子的父母才不久都出去打工了,孩子是外地过来的,特交给外婆监护的。陌生的环境,父母的突然离开,孩子一下子如何适应,难怪!之后,因为外婆过分溺宠,S同学只要有个稍微不舒服,就旷课不来,甚至一连几天,假也不请,电话不接。每次,我都要几经周折才能打听到孩子的情况。一学期下来,S同学请假时间累计一、二十天,学习一团糟,作业拖沓,没有学习兴趣,越来越内向寡言,怯懦、不自信,不善与同学们交流,在教室里总能看到他那小小的孤单的背影。我向S同学询问到了他妈妈的联系方式,与他妈妈细谈了一次,要求S妈妈能及时与孩子交流沟通,也要求S外婆注意一下教育方式。事情并没有因这次交谈而好转,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学期,在这期间的交流反馈次数挺多的,没有根本性改变,只有恶化。没法,我只好要求家长:如果回家能找到谋生的门路,就请回家吧,不要为了能赚钱丢了孩子的一生。言之凿凿,情之切切,S妈妈终于回家了。在我的指导下,S妈妈努力配合着,悉心陪伴着,孩子的神色与之前相比大不一样了,笑容多了,眼神坚定些了,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主动些了,学习成绩进步很快,还被评为“进步学生”。

通过这个案例,让我明白了:老师并没有什么神力去改变学生,父母、家庭的关爱才是孩子最不可或缺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孩子只有在父母双亲的陪伴下,在正常的家庭氛围里成长,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所以特别呼吁相关部门能采取有效措施,促成农民工返乡就业,或能妥善安置儿女随父母就读,保证家庭的完整,让每位父母担负起自身的教育责任,让父母的关爱一直伴随孩子的健康成长。

2、倾听孩子心声,尊重孩子正常需求,走进孩子内心

了解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俯下身姿,利用课余与孩子打成一片,与孩子平等交流,互相尊重,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最常态,得到孩子的认可和尊敬。“遵其师而重其道”,走进了孩子的世界,才能做到灵魂的唤醒。

案例2

我班的忧郁男孩——X同学,自我认识他开始,老见他皱着眉,小嘴唇紧闭着,黝黑的脸蛋一本正经,时不时低着头,偶尔与我目光相遇时,眼神还躲躲闪闪。这个男孩挺实诚,有责任心,班里相关整理打扫事务参与积极,但学习不怎么样,语言功底很差,书写潦草,平日不爱说话,课堂活动几乎从不主动参与。很少看到他笑过,经常眉头紧锁,眼神不敢与人正视,显得很不自信。所以,平日与他交流,我都会小心翼翼,学习上的失误总是委婉指出,生怕挫伤了孩子自信自尊。一直想改变这个孩子,但总觉心力不足。了解了孩子的家庭状况之后,总算找到些根源。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着家,父亲有些游手好闲,责任感不强;母亲是外地人,文盲一个,但个性极强。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性格懦弱,在家无话语权;奶奶倚强好胜,却沉浸牌局。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关爱缺失,监护人又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有时还得忍受家人的强势压制,孩子哪有快乐可言?孤独、自卑、忧郁在这个孩子身上显得尤为突出。一直想找个机会与这位“忧郁王子”——X同学好好谈谈,但又怕过于突兀,让孩子心生不安,所以只好找些机会慢慢接近他,慢慢走进他的世界里。

一天晨读,我来到学校走进教室,看见讲台前一个小小身影正弯着腰挥动着手中的扫帚,认真地将一些垃圾扫进撮箕里。不是别人,正是咱班的“忧郁王子”。“怎么只有你一人打扫,其他人呢?”我轻声问道。他抬起了头,看了我一眼又急忙收回了目光,极其腼腆地说:“今天不是我打扫,我看到这里有垃圾,就帮着扫一下。”声音低低的,不仔细听还真不知他说的是什么。我内心十分惊喜,摸摸他的虎头,真诚地对他说:“真心谢谢你,这么有心!挺有责任感的!”他害羞地笑了笑。课堂上,我特意表扬了他,当我的眼神与他的目光相遇的那一刹那,我第一次感觉到那双眼真的很亮,很有神。后来,我会找许多机会请他帮我跑跑腿,帮帮小忙,每次我都会回报以真诚地谢意。我发现每次交给他的事情,他都会尽心地完成,并且做得不错。渐渐地,一来二往,他似乎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多了些笑容,眼神坚定些了,言语也多了起来。或许,这也是一种被需要感,这些小举动让他感到老师需要他、信赖他,能帮上老师的忙,还得到老师如此真心的谢意,这也是一种被尊重的珍贵体验。现在,这个小男孩不再是以前的“忧郁王子”了,成了我的得力小助手,帮班级分发早点,管理班级生活方面的事务。

留守儿童的性格上的自卑、忧郁、胆小都源自父母、家庭关爱的缺失。孩子从小没有安全感,从不被尊重,自然没有成就感,自信又能从何而来。儿童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一切就在于父母、家庭、学校、老师给予了他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会与之相应的思想,性格和人格。

3、关注孩子各种变化,寻找契机,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重塑健全人格

父母缺席意味着孩子人格成长中家庭环境的不完整性。一旦在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出了问题,孩子的心理、人格会显得十分异样:阴鸷、冷漠、仇视一切、甚至是非模糊、道德意识淡薄。面对这种孩子,转变工作尤为难。只能找准契机,及时进行心理疏通,重塑健全人格。

案例3

Y同学是我班极为棘手的“老大难”,性子冷漠,不苟言笑,做任何事都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成绩极差,几乎难得完成学习任务,对老师的训话或表扬都会表现得无动于衷,四五岁时,就曾扬言长大后要打死他妈妈。这个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能变成这样?经过调查了解:孩子四岁多时因母亲婚内出轨导致父母离婚,母亲远走他乡,杳无音讯,从此未曾露面。父亲也因此外出打工,常年难回一次。从此孩子跟随奶奶生活(没有爷爷和其他亲人),经济条件还不错,吃穿用度都比班里孩子档次略高。奶奶个性极强,经常怨气冲冲地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孩子他妈,有时对孩子的责骂也较为尖刻。孩子就是在这极不健全的家庭里成长,从小就根植了仇恨心理,没人能及时疏导。Y同学身体不好,经常莫名发烧,一旦生病,奶奶又焦急难安,照料守候极为精细。父母的教育关爱已缺失,奶奶对孩子的爱又如此极端,孩子如何能有一个健全人格?

在这个孩子身上,我花费的心血经历最多。起初有过许多责骂批评,结果毫无起色。后来改成攻心计,苦口婆心唤醒他沉睡心底的纯真善良。作业没完成,懒得批评,把他叫进办公室,陪着他一起做,做完后再交交心:让他明白完成作业并不是不能做到的,作为一个学生应尽好自己的本分,这也是一分责任。只要他哪儿稍有进步及时表扬,再次交交心:告诉他,坚持不懈是敢于担当的毅力。有一次,他又生病了,几天没来上课,奶奶时时守候在病床边,急得涕泪四流。病癒后返校,发现孩子有所改变,神情柔和了许多,我赶紧趁热打铁与他交交心:让他知道奶奶多么爱他,多么不容易,使劲地刺激他的情感。这次Y同学眼眶红了,终于动情了。这或许就是转变的一个契机。之后,我多次找机会放下身姿与他像朋友般交谈,谈各种话题,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心扉向我敞开了许多。我还特意让他参加了学校的六一汇演,小酷哥的脸上神采飞扬起来。再后来,孩子作业大多时候都能完成,但在他的两篇习作中,他写到了他妈妈,称呼妈妈为“毒母”,骂妈妈“猪狗不如”。文章情感炽烈,但充满仇恨。于是,我又与他交心:我肯定了他的文笔,但不赞同所写的内容,告诉他母亲是生命的赐予者,不应该恨,要学会感恩;还告诉他自己心理装满了仇恨一定不快乐,要多装些美好、阳光、正能量;还给他讲述了许多逆境成长的真实事例,让他明白他的命运并没有自认为的那么惨;还告诉他,人生路就是个选择的过程,选择了黑暗,就难以享受阳光,选择了宽容就意味着拥有快乐。

一次又一次的心理疏通,孩子的情况有些好转,少了些冷酷,多了份人情味。孩子行为的反复是经常出现的,这根线还得继续绷紧,对Y同学的关注还需一如既往,真希望Y同学能真正阳光温暖起来。

儿童的初心像一张白纸,父母、家庭的教育关爱直接影响这纸上的内容。所以,从小就要对孩子的心理进行正确地引导,让他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品行,树立正确的三观。

4、开展班级活动,调动留守儿童的积极性,感受集体温暖

同时,在班级的日常管理方面,我有意识的让这些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体验成就感。班里还成立了互助小组,在生活、学习上互帮互助,交流感情,让这群留守儿童感受集体的温暖。设立了图书角,鼓励班里学生捐出家里的好书,大家资源共享,特别鼓励这群留守儿童阅读经典,学会正确利用合理安排假期时间……

总之,我们这群教育工作者们正处盛产留守儿童的特殊时期,我们要清醒認识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的根源就是缺爱,我们不能替代这些孩子的父母,但我们真的可以为孩子的成长做出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引导。或许我们的这份关爱引导真的可以决定一个孩子今后的人生方向,所以,就让我们这些为师者,首先成为这群孩子的灵魂摆渡人吧,为这群迷茫者驱云散雾,还孩子们一片清朗蓝天!

参考文献:

[1]瓦尔·西蒙诺兹彼得·皮尔斯的《人格的发展》第二章埃里克森和莱文森的发展理论

[2]《普通心理学》第三章,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猜你喜欢

疏导留守儿童陪伴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浅谈高中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机制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班主任疏导智障生不良心理的方法探讨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