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四篇水文章 发挥四个作用力金山水库村因地制宜走好乡村振兴示范路

2019-10-29刘细彦黄明亮

上海农村经济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水库建设

■ 刘细彦 黄明亮

村级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单元。乡村振兴示范村如何因势利导用好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走好示范道路,关系到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能否全面落实、落细、落到位。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在前几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正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因势利导做好提升功夫,打造乡村建设的“2.0”版。

一、高起点编制水规划,发挥引导力

建设示范村,规划是引领。规划只有既契合实际又适度超前,既有宏观气魄又有微观精致,才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一是创新合作方式,倾心建设柔性规划团队

坚持“不为所有、只为所用”原则,漕泾镇政府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彭震伟教授团队,于今年2月28日签订了一项为期3年的乡村规划师合作协议,5名规划、建筑、景观方面的专家教授正式受聘为漕泾镇乡村规划师,从而在全市开创性地建立了乡村规划师制度。受聘规划师团队立足漕泾镇乡村风貌特色,以国际视野和未来眼光参与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与项目设计工作,提出规划设计咨询建议,提供驻场规划咨询服务等,为编制严谨科学、务实管用、彰显特色的规划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突出核心要素,充分体现水的特色优势

水库村水域面积大,现有大小河道33条,总长约23公里,最宽处达110米,村域水面率接近40%,是上海市水面覆盖率最高的一个村;水质状况好,主要河道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水标准;水景魅力独特,村域内70多个小岛、半岛点缀其中,堪称“东方羊角村”。《漕泾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于今年3月获得市级批准,成为全市第一个获批入库的郊野单元(村庄)规划。而水库村被定位为漕泾镇郊野公园核心区和先行片区,计划以“水”为线,串联各产业“点”,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同时,在沿岸水生植物种植、水上景观桥梁及游船码头设计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村域自然肌理,将鱼篓、莲花等元素融入设计理念,形成水景一体、浑然天成的景观特色。

三是尊重区域实际,科学规划区域功能板块

围绕“水木栖谷、滨海绿廊”发展目标和全域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结合水库村发展实际,建设三个主题片区,即以品牌农产品种植为主的北部“溪渠田园”,以生活休闲服务为主的中部“滩漾百岛”,以原生文化滋养为主的南部“荷塘聚落”。全力打造拥有良好城市配套设施,兼具农村新貌的超大城市特色乡村风貌,推进水库村农旅文融合发展,把水库村建设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三位一体”的沪上水乡。

二、高标准美化水生态,提升吸引力

水库村的水有着原生态的美,水质清澈,波光粼粼,静美悠悠。水库村在建设中保持水的原生态,进行延伸、拓展、深化。

一是依水岸建设农民集中居住房

农民集中居住是本轮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关系到乡村未来发展空间布局和农民生活生产水平,是示范村建设必须攻克的前沿课题。水库村在完善村内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跨前一步探索农民集中居住路径,按照“将最美的风景留给村民”这一原则,高标准规划设计三处农民集中居住点,切实满足村内符合集中建房要求的228户居民需求。同时,对沈家宅12户保留宅基进行房屋试点更新改造,营造粉墙黛瓦、枕水而居、农田环绕的江南水乡风貌。

二是显水韵提档建设“四好农村路”

路之美,方能显水之韵。作为金山区首条按照“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标准建设的长堰路,目前已建成通车。实施提档升级工程后,长堰路由原来的四级公路提升为三级公路,路面宽度由原来的5.5-7米拓宽至7.5米(桥梁同步拓宽改建),增设了道路标志标线等安防设施。沿线同步设置了集照明、LED显示屏、治安摄像头、环境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路灯。采用“海绵城市”的理念,精心打造近3万平方米的景观绿化,包括亲水平台、透水园路、骑行步道,道路两侧行道树采用的是一年四次变色的娜塔栎,景随时变,多姿多彩。

三是种水景编织幽美水乡浪漫情

占地面积50亩的“藕遇”公园已经建设完毕,盛夏时节,满园接天碧叶、映日红花,给乡村增添了诗美的意蕴和勃发的生机。坐落其中的最美乡村阅读空间——尚品书院也已投入使用。通过沟通水系、打通断头浜、对河岸护坡,进行生态化景观化处理,完成核心区河道综合提升工程,打造媲美荷兰羊角村生态环境的现代江南水乡。在三处宅基埭开展微田园景观建设,形成“一步一景”的宅基环境风貌。花海景观、湿地公园正在全力建设,初具雏形。

三、高质量发展水产业,夯实支撑力

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产业振兴,水库村注重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两兼顾。

一是实施市级现代农业养殖项目

为了将品牌做大、特色做精,水库村除了继续做好传统优势农业品牌外,还大力规划实施现代农业项目,其中生态乌鳢提质续养、循环水生态养殖成功申报市级重点现代农业项目。乌鳢就是我们常说的黑鱼,沪上最大黑鱼分销基地——上海逸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在漕泾镇,这里每天3万斤的出货量却依然供不应求。水库村生态乌鳢提质续养项目将用最好的水,养殖最鲜的鱼,不仅要打破常年靠从外地运输黑鱼销售的局面,还要进一步提高黑鱼市场的占有率和品牌度。循环水生态养殖则以内循环零排放为特色,产量可达传统养殖的120倍,效益明显提升,实现一产“量质效”三提升。

二是发展水上休闲民宿产业

水库村一方面积极盘活闲置教育场地、旧厂房和橘园农庄等存量资源,逐步改造出军旅文化体验园、村民驿站以及相关休闲配套设施,拓展乡村功能;另一方面抓紧注入社会资本,谋划乡村民宿经济发展。目前,水库村标志性建筑——休闲水庄已按照精品酒店标准完成提升改造工程,结合已经贯通的3公里水上游线,休闲水庄即将以崭新的形态迎接游客,让上海市民足不出“沪”就能感受大都市乡村的自然风光,享受诗画田园的水乡魅力。另外,与乡伴文旅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全力打造“水库理想村”项目,科学谋划以水库中心河南侧精品优势地段为中心的片区开发建设。

三是激活农村集体经济资源

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制改革,以区土地流转指导价上浮10%作为每年的保底收益,激活农村土地价值,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长效增长。目前,全村完成97%土地入股,核心区约1000亩耕地正按照不低于2000元/亩的价格进行招商流转,较以往平均900元/亩的流转单价提高了1倍多,村集体每年将增加110万元的土地收益,2019年底可进行第一次股份分红。以盘活核心区300亩虾塘和推进湿地公园水利项目先行区建设为目标,与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利用村内原有虾塘开展水草种植和销售,提升产出,降低污染,并依托公司先进技术助力村内水体生态修复。

四、高创意活跃水文化,增强亲和力

文化是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的根与魂。立足历史根基,站在时代前沿,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为媒,创造性地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凝聚人心、整合力量、活跃生活、净化灵魂的作用。

一是探索治理文化

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努力建设与超大城市治理水平相匹配的“自治、德治、法治、共治”于一体的乡村治理体系。以村规民约、宅基公约、河规民约提升村民主人翁意识,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美丽宅基”创建、河道拦网整治、生活垃圾分类等环境整治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这三支队伍先锋模范作用,成功举办乡贤看乡村活动,积极带动群团组织参与,凝聚发展合力。在全市率先建立实施乡村党建指导师制度,充分发挥超大城市人才智力优势。

二是传承传统文化

新建水库村村史馆,分为水库之源、千年之史、美丽乡村和幸福新村四个篇章,以水为主线将水库的自然肌理、文化、社会、产业等方面串联,重现了六千年古冈身的悠久历史。展馆中所述的内容,是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经过村民座谈精心筛选,配合村史撰写人串写主线内容,村委入户向村民收集老故事、老物件。由上海轩辕展览服务公司进行策划建设,充分展示了水库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美好发展前景。同时,开展家风家训征集活动,汇编《家风家训册》,让好家风深入灵魂、养成习惯。

三是培育时尚文化

实施艺美乡村工程。将水库村废弃仓库改造成艺术家工作室,邀请知名艺术家驻村开展创作,结合水库特色水文化,在保留宅基房屋外立面进行绘画。9月份,还开展了乡村艺术季系列活动,雕塑、展览、演出一应俱全。

四是塑造艺术文化

成功举办了田园实验、文艺晚会、厨艺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60余次,辐射村民万余人次。“以诗传情歌咏中华”——漕泾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七夕”歌颂会就在藕遇公园举行。这场以诗和歌为载体的活动把水库村变成了美轮美奂的大型水景演出地,来自全区各行各业的单身青年身着汉服化一代佳人在此相会,情韵流动,观众如云。

猜你喜欢

水库建设
漳河有一水库群
湖南省大中型水库库区管理工作实践与探索——以皂市水库为例
中型水库的工程建设与管理探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空中有个隐形水库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贵州省水库空间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