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学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分析

2019-10-25熊文浡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30期
关键词:心理需求幸福伦理学

熊文浡

摘 要:《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经典短篇小说作品,故事情节也并不复杂,但其精妙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视角以及情节的转折,都足以令人回味无穷。“文学,即人学”,所有的文学作品、所有的小说都源于人的生活,但却又高于生活本身。从研究“人”的伦理哲学的角度入手,以伦理学的相关理论来剖析这篇经典短篇小说中女主人公马拉德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一小时的故事》;伦理学;幸福;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0.086

1 引言

本作品讲述了女主人公马拉德听闻其丈夫的“死讯”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心路历程,而她在这一小时的时间里进行数次思想挣扎后,却出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她的丈夫活着回来了,而她却死了。

文章开门见山,直述情节——“知道马拉德患有心脏病,他们尽可能小心翼翼的将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随后,便是对马拉德夫人的姐姐约瑟芬告知她丈夫死讯的过程的简短描绘;后面的情节不出所料——她开始嚎啕大哭,泪如泉涌,但是,这一切很快就过去了,她紧接着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关上门,她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房间内,她“疲惫不堪地沉在了宽大的扶手椅上”,看着窗外的景物,她甚至感觉到了春日的生机——“在屋檐上叽叽喳喳的麻雀”“远处飘来的歌声”;不难看出,此时马拉德夫人的内心是放松的,甚至是愉悦的。之后她便镇定下来,进而陷入了对自己美好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畅想之中,而正在此时,她的丈夫马拉德却突然回来了——原来他根本就没有搭乘那趟火车,他甚至都不知道此次事故,而这时,面对眼前的一切,马拉德夫人彻底崩溃了,最后不幸突发心脏病而亡。

2 伦理学分析

伦理学,即人生哲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的本质,人的生活,尤其是人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哲学分支学科。“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的这句话,十分恰当地阐释了伦理学的意义;在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在短短一小时的时间里的心路历程,便可谓是其对自己的生活,甚至是对人生的反复审视,以及对自己生活目标、幸福等方面的不断重新定义的过程。

文中曾提到,故事的主人公马拉德夫人拥有一个温柔、体贴的,从来不吝啬对她的爱的丈夫,以及身边关心她、爱护她的亲朋好友;由此,不难看出,依据大众的一般观念,马拉德夫人的生活可谓还算幸福。所以当她姐姐约瑟芬告诉她她丈夫遇难的消息时,话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生怕她无法承受这一打击。而当马拉德夫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她“扑进姐姐的怀里,开始放声大哭起来”, 这一切表明,此时,对于马拉德夫人来说,她的世界可谓还是崩塌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生活,至少到目前为止,所追求的幸福、快乐,都与其丈夫马拉德有关,丈夫不在了,她幸福生活的来源也就断了。

但是“当哀伤的风暴势穷而静止后,她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她不要人跟着她”。由此,转折开始,故事进入第二个场景——她自己的房间。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的心理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是一个人的完全潜意识状态,代表着欲望与本能;“自我”有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意识,主要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而“超我”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是在特定的社会期待下所产生的一种最高层次的状态。如果把人格结构比喻成漂在大海中的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水上部分就是人格结构中的超我,与水平齐的部分便是自我,而人们看不到的水下的大部分才是本我。本我是各种原始本能和欲望的总和,它是完全符合人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本能的。它是无意识的,是最不易接近的部分,但是一旦出现契机或受到某种刺激时,本我就会显现出来。本故事中这个契机就是她丈夫的去世和她个人的独处。丈夫去世,导致夫妻关系的终止,马拉德夫人在对过去的所谓“幸福”生活的结束感到惋惜、悲痛之余,也迫使她不得不去面对现实,痛定思痛,开始思考未来,规划未来没有丈夫的生活,即寻找新的“幸福”。马拉德夫人独自坐在卧室内,精神恍惚,这时,“寻找快乐,逃避痛苦”的本我开始出现。刚开始她还觉得恐惧:“ 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暂时停止了理智的思考。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心中感到恐惧。那是什么呢? 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说不清;可是她感觉得出来,那是从空中爬出来的。正穿过满天空的声音、气味、色彩向她奔来。”这时,马拉德夫人的内心开始逐渐被另一种观念所占据,她渐渐开始发现,没有了丈夫的生活,可以是那样的美好……但是,马拉德夫人也想过用仅有的意志力进行抵抗:“她开始认出那正在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无能为力。”最终,她不得不放弃抵抗,这时“一个悄声说出的词语从她那微张的嘴唇间溜了出来。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重复着那个词:`自由,自由,自由!'”。随后,她的目光开始“炯炯有神”,心跳也开始加快,“身体被热血所温暖,全身都感到放松”。联系前文开头部分马拉德夫人的极度悲痛,此处她的表现可谓反差极大,丈夫的不幸去世,在此时的她看来,却是对她的解放,为她带来了自由;显然,这样的表现,在任何一个社会都会被视作是不道德的。但此时的马拉德夫人流露出的便是纯粹的本我,它是非理性的,缺乏逻辑的,也无关乎道德层面。

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便决定了人生而就是要追寻快乐、幸福的,但是,在伦理学上,幸福与快乐并不能等同;以此为转折点,马拉德夫人在“失去丈夫以前”所过的那种生活,可以说是快樂的,快乐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一种欲望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状态,但这种愉悦状态往往较为短暂,持续时间也并不会太长,但幸福则不同,幸福虽然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但这种状态持续时间更长,且更有利于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失去丈夫以后”,马拉德夫人从本我中挖掘出了全新的东西——自由,显然,在此之前,她的生活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因为她一直不独立,一直为丈夫所压迫,而现在,她意识到了更高层次的东西——精神自由,而这一意识的觉醒,显然是建立在本我的显现之上的。

弗洛伊德也曾指出过,健康的自我,应当是在了解本我的基础上控制和克制本我,同时通过正当途径适当满足其要求。从文中看,马拉德夫人对于本我并不了解,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这一点也足以说明,她一直以来并没有一个其应有的独立自主的地位,因此,她“与丈夫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她的“本我”一直被压制,从而无法通过挖掘本我来进而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的真正需求。

人的本性是为己的,而马拉德夫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其本性一直被压制着,当她“失去丈夫”,独自思考时,方才发掘出自己的需要,思索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即“自由”。而正当她已经屡清这一切,开始憧憬全新生活之时,她的丈夫却平安而归,并没有遇难。这一巨大的转折,使得马拉德夫人的幻想彻底破灭,这意味着她不得不继续回归到那“不自由”的生活中去,她必须将刚刚显现出来的本我压制下去,回归“超我”状态;很显然,这一切对于马拉德夫人来说,实在太突然,于是,本来就患有心脏病的她,在这过山车般的起伏中,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文章的结尾很简单,只用一句话轻描淡写地道出了她的死因——“死于无法承受的兴奋”;从字面上看,马拉德夫人旁边的人,都认为她是死于“兴奋”,而这一“兴奋”在他们看来,便是马拉德活着回来时,马拉德夫人因见到他过于欣喜,进而导致心脏病发作而死。显然,到这一步,也没有人理解马拉德夫人心中真正的所思所想,而丈夫的回归,也终究让她无法实现“自由”,或许,死亡对于马拉德夫人来说,才是真正的“自由”——在另一个世界里,至少,再也没有那个压制她的丈夫了。

3 结语

《一小时的故事》无疑是一场悲剧,而在伦理学的视角下,它也是一个对于人性、人生的反思的较好范例。文章不长,但却充分反映出了一个人内心的复杂活动,以及其量变质变的全过程,反映出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选择与无奈,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都是自由的,但自由都是相对的,其实,马拉德夫人的故事,也是这世界上许多人的一个缩影。结合本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现当代社会复杂的大环境,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如何调节好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如何追寻幸福,以及如何充分保障人作为人所应有的主体性,尤其是人的精神独立,都是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张咪.存在主义视角下的《一小时的故事》[J].名作欣赏,2018,(27).

[2]李朦君.從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小时的故事》[J].名作欣赏,2018,(27).

[3]沈洁瑕.试以精神分析文论析《一小时的故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报,2012,(6).

猜你喜欢

心理需求幸福伦理学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基于老年人居住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老年电子产品中的人性化考虑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