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武术英语翻译课程建设研究

2019-10-23何梦丽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翻译民办高校

何梦丽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武术,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也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然而目前,由于受培养模式、机构设置、师资力量、考核方法等的限制,我国武术翻译英语人才的培养体系并不成熟,武术翻译翻译人才严重紧缺。文章通过分析我国武术翻译人才的培养现状,探究相关对策,为武术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给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武术英语;翻译;课程建设;研究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极具特色的体育项目,也是进行国际交流的一个重要枢纽。近代以来,受西方教育的影响,武术已经深入高校体育教育课堂,不仅帮助学生强身健体,也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然而,随着武术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单单学习武术或者只学习英语,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对于武术英语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武术英语人才的关键节点,承担着输出武术英语翻译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目前虽然大多高校已经开设武术课程和英语课程,但是武术英语翻译课程少之又少,尤其是体育院校及具有武术特色的高校,基本上都是选修课,缺乏系统性,而且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因此,研究高校武术英语翻译教学改革,优化武术英语教学结构,对于促进我国武术文化传播和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校培养武术英语翻译人才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国际化进程加速,国家对于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而武术,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既是体育教育的一门重要项目,也是宣传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代表形象之一。高校作为培养武术英语翻译人才的重要单位,对于武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努力培养出双语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的武术英语翻译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竞争优势、扩大学生就业机会,为武术国际化交流和沟通作出贡献。

二、高校培养武术英语翻译人才的重难点问题

(一)武术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目前,虽然我国武术英语翻译需求明显,但是在武术英语翻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市场要求和就业需求并不十分清晰,高校对于武术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定位也不是特别准确。在很多高校武术英语翻译课程中,基本上都是重视理论性和综合性,忽视技能和实战,内容宽泛且没有针对性,无法精确地对准市场武术英语翻译需求。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很难找到与武术英语相对应的岗位,即使勉强找到,但是由于自己所学知识和技能受限,也很难符合岗位要求。

(二)武术英语翻译理论不充分

在我国,翻译专业和翻译学科建设在本世纪初才初见成果,虽然在数量上有一定的增长,但是在体育英语的建设上,尤其是武术英语的翻译建设并不成熟。目前,国内外武术英语翻译的相关研究很少,与武术英语翻译相关的书籍及工具书十分匮乏,关于武术英语术语的英汉及汉英词典更是寥寥无几。这导致武术英语的翻译方法、翻译策略及翻译技巧等相关理论不够充分,大大影响了武术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专业翻译理论会促进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而翻译实践则能进一步补充完善翻译理论,因此高校武术英语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武术英语翻译理论的研究。

(三)武术专业学生一般英语水平偏低

无论是综合类大学,或者体育院校及武术院校,一般武术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都相对偏低。由于他们在初高中更重视体育素质的提升,而花费较少的时间在英语学习上,所以他们的英语掌握程度一般是在高中、甚至是初中水平。在学习基础的大学英语教程上已经很是吃力,所以在学习武术英语及翻译上,对于新的词汇术语、句子构成、谚语口语的翻译等学习上会更有难度。武术专业或者是选修武术英语课程的学生,一般都会存在“一短一长”的问题,即武术知识丰富,但是英语基础薄弱,所以在设置课程上及授课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接受程度。

三、高校培养武术英语翻译人才的建议

(一)结合专业,进行特色武术翻译教学

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中,武术课程普遍都有设置,但是武术英语,尤其是武术英语翻译课程相对较少。在国际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中外交流和沟通越来越普遍,大批外国游客、留学生等等来到中国学习中华武术文化,而中国学生、汉语志愿者、教练等等也会走出国门宣传中国武术,武术英语翻译课程的设置大有需要。因此,在高校中,可以结合学生专业,针对性地进行武术英语翻译教学。如散打、拳击、摔跤等专业,有很多具有专业特色的武术术语、谚语、口诀及实操过程,因此在开设课程时,都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领域及地方特色,选择相近的书籍、文化介绍、研究方法,学科与学科结合,进行针对性教学,培养出武术知识和英语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而非是空泛的无实质内容的教学。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跨学科教学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有一批“双师型”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目前在我国,武术技能及武术知识一般是由体育教师或者武术教练进行授课,而武术英语翻译一般为英语教师讲授。但是实际情况是,体育教师或武术教练虽然武术理论及实操技能丰富,但是英语知识欠缺;而英语教师虽然对词汇构成、语法特点、句子组合等等英语基本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基本的武术英语术语一般都很少知道,对于武术英语所代表的内涵、文化及历史传统更是解释不清。因此,在高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参加武术英语翻译培训甚至出国进修,有机会还应积极参加武术英语翻译岗位实践,提升武术和英语两方面的专业能力。在高校引进武术英语教师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书本知识,而且还要考虑教师的武术英语翻译行业的从业经历和翻译实践情况,从而推动武术英语翻译行业的发展,培养出合格的武术英语翻译人才。

(三)重视教学实践,进行产教结合

翻译不同于其他学科,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积淀,还需要一線观察、一手资料和切身实践,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加深理解,积累各项专业技能。因此高校在培养武术英语翻译人才时,要重视学生教学实践环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这样一来,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多多收集武术英语翻译市场动向资料,慢慢了解武术翻译市场的前景和供需变化,并在熟悉市场武术翻译行业要求的情况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进行相关课程设置,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高校学生从学校到市场的顺利对接,挖掘出优秀的翻译人才,并进行重点培养,大大节省了进入企业后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产教结合,可以明确学习目标及市场需求,发现自身不足,并及时进行完善,提升自己专业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提升自身优势,扩大就业机会。

(四)开展第二课堂,丰富教学模式

武术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有对相关知识的系统收集和整合能力、多学科的交叉能力以及现代先进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等等,这些仅仅依靠传统课堂上的讲授远远不够。因此高校在培养武术英语翻译人才的时候,在坚持教师指导、学生为实践主体的同时,要考虑利用多种现代先进教学手段,建设武术英语翻译平台,如各种教学网站、教学平台等等,集合武术和英语两门学科和专业的教学力量和教学体系,吸收国内外各种优秀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从而扩展武术英语翻译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创新,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翻译项目计划和实施中,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武术翻译实践能力。

四、结语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上对于武术英语翻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作为培养武术英语人才的一个重要承担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武术英语基本的词汇、语法、篇章等能力的锻炼,更应该顺应市场需求,转变培养观念,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扩展第二课堂,进行跨学科特色教学,同时进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翻译能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武术英语翻译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柴明熲.翻译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J].东方翻译,2019(3):4-7.

[2]杨学益,刘雪卉.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高端翻译人才培养思考[J].对外交流,2017(8):52-54.

[3]刘润请.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4]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5):73-78.

[5]王传英,栗丽,张颖丽.翻译项目管理与职业译员训练[J].中国翻译,2011(1):55-59.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翻译民办高校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