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级护理管理对预防白血病PICC 置管感染的作用

2019-10-23龚淑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17期
关键词:层级白血病导管

龚淑贞

白血病是由造血细胞异常引发的血液疾病,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贫血、出血等,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住病情[1]。化疗是临床上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方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作用在于输注化疗药物,操作简易、留置时间长,且能有效避免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痛苦,但长期留置极易引起导管移位、导管脱落以及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达不到理想的留置效果[2]。有研究指出,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风险,延长PICC留置时间[3]。基于此,本研究观察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PICC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7月—2018年12月本院接收的PICC置管白血病患者10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3~62岁,平均(38.72±3.64)岁;白血病类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2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1~65岁,平均(39.32±3.28)岁;白血病类型:慢性粒细胞白血10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6例。经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即做好患者及其家属健康宣教,告知其管道维护的相关注意事项,定期对留置管进行检查,做好管道的日常维护与保养工作等。研究组实施层级护理管理模式:(1)建立层级护理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负责培训计划的安排、护理人员的分层选拔、护理管理制度及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定等。(2)结合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学历、工龄、专业素质、操作水平等)进行分级,分为N4(取得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资格者)、N3(取得主管护师资格或N2≥10年)、N2(工作≥3年)以及N1(入职后通过岗前培训在临床工作满1年)、N0(新入职1年内见习期护士)5个等级。各层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如下:N4级护士负责本科室护理工作的日常管理;N3级护士需严格按照导管维护质量标准对患者的导管进行检查,发现导管脱落、移位、潮湿、贴膜卷边等情况需及时进行维护,定期对组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导管维护质量,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全面提升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N2护士负责对白血病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结合患者的情况制定和调整护理方案,对初级责任护士的工作进行监督;N1护士负责实施各项基层护理工作,如仪器的护理和保养;N0护士负责配合责任护士开展各项工作。(3)实行弹性值班制度,固定值班时间为8 h,并结合患者数量适当增加值班人数。(4)每周召开一次全体会议,护理组长对工作情况进行汇报,总结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对应的整改措施;护士长对各层级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结合考核结果奖励表现优秀的护理人员,调动组员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例数,包括全身感染(败血症、菌血症)和局部感染(硬结、红肿),统计并比较感染发生率。(2)采用本院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统计,总分为100分,分为很满意(≥85分)、较满意(60~84分)以及不满意(<60分)三个等级。满意率=(很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卡方χ2检验。P<0.05时,则表明组间统计数据之间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对比

护理过程中,研究组发生2例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4.00%(2/50);对照组发生9例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18.00%(9/50);研究组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如表1所示,研究组满意例数共有49例,对照组有43例,研究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白血病的常规治疗方式为化疗,而化疗药物对机体细胞具有较强的毒性,可对静脉造成一定的刺激,因而临床上主张采用深静脉给药的方式进行化疗。PICC能够避免化学药物直接接触臂静脉,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导管长时间的留置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加上患者免疫能力较差,进一步增加了感染的发生概率[4]。据统计,PICC置管后白血病患者出现导管相关感染的概率达到20%,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严重全身感染,其发生率远高于其他肿瘤疾病。患者在化疗的过程中会出现骨髓抑制症状,若发生严重感染,则可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PICC置管后白血病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与导管留置时间以及患者的年龄有关,留置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减弱,免疫力下降,发生感染的概率更高[5]。由于白血病患者置管后发生感染的概率较高,因而需要在化疗过程中为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以降低感染发生率,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传统的临床护理模式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护理人员护理意识较为薄弱,往往只是遵照医嘱机械地对患者进行护理,没有真正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且缺乏科学的分层管理,没有实现人力资源的的最大化。层级护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具有全面化、系统化等特点,能促进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更规范的护理服务,最终达到提升护理质量的效果[6]。不同于常规的护理模式,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以护理人员的个人能力为参照,结合学历、工龄、专业素质、操作水平等因素将其分为N0~N4五个层级,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人员分配的合理性。通过将具体职责落实到人,让各层级护理人员明确自身工作内容,有计划地开展护理工作,使各环节护理措施有序进行,N4级护士负责护理工作的日常管理;N3级护士负责检查导管维护工作的落实情况,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改善工作质量,保障患者安全;N2护士负责护理方案的制定;N1护士负责落实基础护理措施;N0护士负责协助各项护理工作的开展。如此一来,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不仅优化了护理质量,还促进了护理效率的提升。同时,层级护理管理小组定期召开总结会议能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便于护理人员进行纠正和改进,防止因护理不当而引发感染[7]。本研究中,研究组发生2例导管相关感染,对照组发生9例导管相关感染,研究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说明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提升护理效果,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风险,进而为患者的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此外,给予表现突出的护理人员相应的奖励,极大地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护理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程度。本研究中,研究组满意例数共有49例,对照组有43例,研究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说明在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指导下,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提升,除此之外,通过加强护理技能培训,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使患者享受到更专业、更优质的护理服务,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8]。而在众多研究中[9-12],通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对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管理,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表1 护理满意情况比较[n(%)]

综上所述,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可对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相关感染进行有效地控制,降低了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同时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一种应用价值较高的护理管理模式,能全面提升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猜你喜欢

层级白血病导管
白血病“造访”,人体会有哪些信号?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走进儿童白血病的世界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阅读理解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