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杉醇药物洗脱球囊治疗冠脉小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9-10-22刘孝钧王相智张鸿举

关键词:管腔紫杉醇球囊

刘孝钧,梁 毅,王相智,张鸿举,戴 瑞,叶 兴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2)

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近年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便是其最大的诱因之一[1]。冠脉介入治疗是绝大部分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科学合理地实施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较为普遍,可有效抑制血管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增生,相较于普通球囊和金属裸支架,在降低术后再狭窄率方面效果更明显[2]。但是大量研究实践表明,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同样存在明显的局限,比如会抑制血管内皮修复,引起皮化延迟或不完全,引发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可能性比较高[3]。近年来,药物洗脱球囊在冠脉介入治疗中日渐被使用,其中以紫杉醇药物洗脱球囊的更为常见,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冠脉小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中,紫杉醇药物洗脱球囊应用的效果,将30例该类型疾病患者纳入样本展开探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1月在我院心内科拟接受治疗冠脉介入治疗的30例冠脉小血管病变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56.67%),女性患者13例(43.33%)。年龄41~86岁,平均年龄(63.45±5.37)岁。既往冠脉介入治疗史11例,既往吸烟史15例。合并高血压26例,合并糖尿病17例,合并高血脂史12例。

纳入标准:(1)冠脉小血管病变(管腔直径<2.75 mm);(2)经胸部影像学、心脏彩超等检查手段确诊;(3)签署知情同意书;(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1)合并急性心力衰竭;(2)NYHA心功能分级4级;(3)合并恶性肿瘤(生存期<1年);(4)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

1.2 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术前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入室后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全过程实施心电监护。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行浸润麻醉满意后穿刺。送入短钢丝,6F导管带鞘扩张管,扩张后留鞘。利用钢丝的导引,5F导管分别行左冠脉动脉、右冠脉动脉造影术。采用普通球囊进行预扩张,必要时予以切割球囊切割病变,之后重复使用紫杉醇药物球囊扩张,覆盖病变。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确认患者情况良好后利用影像系统采集扩张后影像并保存,术后6~9月复查造影。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的实施情况,计算手术成功率。手术行冠脉造影复查,观察上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心绞痛发生率,进行术前和术后比较。测量手术前后病变最小管腔直径和管腔狭窄程度,6~9月后复查造影,记录再狭窄程度,并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治疗情况和安全性分析

全部3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成功率为100%。术后进行冠脉造影复查,未发现2级以上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冠脉闭塞等事件的发生。术后心绞痛发生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手术前后心绞痛发生率的比较

2.2 手术前与术后随访病变最小管腔直径和管腔狭窄程度的比较

术后6-9月病变最小管腔直径大于术前,管腔再狭窄程度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 讨 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脉病变,其效果与血管病变的程度,即病变血管管腔直径有着密切的联系[4]。在冠脉小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中,有研究认为金属裸支架、单纯球囊、药物洗脱支架等病变处理方式,均存在较大的局限,特别是在引发血管再狭窄发生率方面,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血管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如何处理好冠脉介入治疗时病变部位,成为了影响心内科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表2 手术前后病变最小管腔直径和管腔狭窄程度的比较(±s)

表2 手术前后病变最小管腔直径和管腔狭窄程度的比较(±s)

时间 病变最小管腔直径(mm) 管腔狭窄程(%)术前(n=30) 0.12±0.04 72.31±15.46术后(n=30) 0.21±0.06 26.89±6.37 t 6.835 14.878 P 0.000 0.000

紫杉醇药物洗脱球囊是临床医疗卫生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是建立在金属裸支架、单纯球囊以及药物洗脱支架的基础上,是一种较为新型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器械。相较于其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器械,在冠脉小血管病变治疗中,紫杉醇药物洗脱球囊优势较为明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率高,操作简单;(2)保存了血管原有解剖结构,对冠状动脉血流模式的影响小;(3)药物均匀释放于血管壁,引起的内皮化延迟可能性小,引发的全身性反应率低;(4)术后持续释放药物,可降低再狭窄率;(5)球囊无需多聚合物载体,血栓形成率低[6]。本研究尝试将紫杉醇药物洗脱球囊应用在冠脉小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中,研究发现手术均成功,说明对手术的操作未产生不良影响而干扰手术进行。术后未发生2级上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冠脉急性闭塞,心绞痛的发生率也比较低,表明该器械的使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另外术后病变最小管腔直径大于术前,管腔再狭窄程度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了该器械的应用效果明显,为小血管病变的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脉小血管病变时,紫杉醇药物洗脱球囊的应用有利于手术的进行,效果明显,安全有保障,具有较高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管腔紫杉醇球囊
CCTA诊断左冠脉分叉病变的价值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管腔手术器械行超声清洗机预清洗的价值对比研究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清洗刷在不同管腔器械清洗中的探讨
宫颈阴道双球囊与米索前列醇在高危产妇引产中的应用
切割球囊用于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现状及应用前景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对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的效能对比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紫杉烷类药物在胃癌化疗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