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中国》观众审美分析

2019-10-21王柏智

科技风 2019年3期
关键词:观众审美

摘 要:2012年5月14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美食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该片一经播出便创下了收视新高,在国内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并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反响。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大概有以下三个要素:(1)选题的成功。(2)创意的成功。(3)叙事的成功。《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如此成功,大概就是它充分的理解并运用了这三个重要的因素。比如在叙事上《舌尖上的中国》以介绍中国美食为基础来引入对于故事的讲述,选取特别贴近百姓生活的题材,能够充分引起共鸣,达到理想的收视效果。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观众;审美

一、人与自然相和谐

人类和自然的平衡才是最原始的和谐和平等。《舌尖上的中国》的核心观点即为美食理应是自然慷慨大方的馈赠,而不是现代社会贪婪无度地索取和破坏。人类理应对这样美好的馈赠心怀感恩,对大自然心怀敬畏,还有为自己对大自然的破坏感到愧疚和心酸。

但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现代人最容易缺乏环保意识,急功近利自以为是的人们往往在无意识中以伤害自然为代价来获取短期利益,自然很快就会以它自己的方式告诫我们这样的行为是多么愚蠢,是需要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舌尖上的中国》推崇的是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宣扬的是餐桌回归大地,美食回归自然。

“简单日子,简单过,简单美食才纯真”,这个是《舌尖上的中国》上体现的最为突出的一面,里边的大部分的厨师,一开始也并不是名厨出家,也不是餐厅主厨,所有的所有,都是从一间间小小的食物作坊,通过口口相传,凭借着自身的品誉渐渐的走到了大庭广众之下,也就成为观众们所看到的《舌尖上的中国》。

二、观众审美感受及评价

作品只有依靠观众的观看,理解,才能变成活的现实的文学作品。进一步说,潜在的艺术魅力及思想感情的深刻性,艺术上的微妙性也只有依靠观众的积极领悟,玩味,才能得以实现。对于《舌尖上的中国》而言,编剧在拍摄及写文案中所注意的细节需观众细加品味。随年龄增长,阅历增加及对生活的感悟加深,再去观看时,就会透过剧情发现其内在所要讲述的意义。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舌尖上的中国》的观看性在于适应于观众接受的心理需求可以分为审美动机、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和批判动机等。

(一)审美动机

是观看《舌尖上的中国》的根本动机,观众在通过观看《舌尖上的中国》获得审美享受的艺术感悟的需要。在大众娱乐综视中,娱乐动机往往是最为初始的动机,通过观看从而接受主体在接受娱乐、消遣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同程度上的审美享受,尝试通过观看丰富自己的生活、社会、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构成求知动机。出于获得某种道德教育,形成受教动机。学习《舌尖上的中国》文案及拍摄方法进行观看,形成借鉴动机。上述动机都是可以相互转化,交叉出现。

愉悦本身则是大众娱乐文话的主体,同时在观众选择方面也是一样,也是观众选择的初始动机。但在观众选择动机方面会发生相互转换,相互交织的一面。在《舌尖上的中国》的剧情方面,长镜头下的拍摄,能够让观众不知不觉的走入到编剧精心策划的世界,去认识,去感受。

(二)观众的审美感受

是依据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的观众,在接受选择动机驱使下开始的一个过程,并在其间体味人生悲欢,领悟。这个就是第二个阶段,观众的审美感受。

观众在观看和品味《舌尖上的中国》的过程中,不仅是在欣赏荧幕上美食的色,更是在构建编剧所创造的现实氛围,即通过观众的审美理解和创造性的想象,重现在脑海里与拍摄中完全不同的画面。在构建审美情感中,实质已经在审美感受的过程之中。

(三)观众审美独特性

同诸如文学、绘画、雕塑等文字空间艺术相比,《舌尖上的中国》在观众的精神与现实相结合存在的。文学、雕塑、绘画虽然也是由人对作品的“对话”形成,但是在《舌尖上的中国》则是在观众接受的下,能够让观众自觉的接受,感受视听的影响,进而产生审美感受。语言文字的巧妙及适当的配乐,加上震撼人心的画面渗入观众思想,传播媒介的特性也是在此时发挥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和体验更大的思想创造审美独特性和思想审美独特性,体现出观众审美独特性。

(四)审美性评价

观众的审美评价是建立在观看及品鉴的基础上进行的审美感受和体验。往往会进一步的思索其艺术意义和潜在内容给,追思其艺术特征和审美特征,对其审美价值做出判断。

人的审美一般分为感性审美和理性审美。理性审美以感性审美为基础,并超于感性认识,达到对规律、本质的认识。感受与审美相互交织,却又不宜异同。审美感受是对于作品接受的初始,是感性审美形成的基础。观众凭借对《舌尖上的中国》中体现的艺术性、审美性做出理性的判断和评价,不脱离具体的审美感受。

《舌尖上的中国1》播出以后,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引发了一股强烈的“舌尖上的美味之旅”。时隔两年,《舌尖上的中国2》伴随着一票吃货的期待,又一次走进中央电视台,走进大众的视野。守候在电视机前的《舌尖上的中国》的粉丝们,一如既往地“边看它边流口水”。然而对于有些海外游子来说,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流口水,还会流眼泪。因为《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只是单纯勾起了观众的食欲,更勾起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第二季《舌尖上的中国》无论是从拍摄,制作,还是解说词上,都更能让观众产生共鳴,调动起观众的兴趣。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承袭了第一季的美食讲述,更添加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和对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的描述。所以,很多观众在看了《舌尖上的中国2》之后,不光是味蕾被调动起来了,情感也被调动起来了,想起了“儿时熟悉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和“妈妈做的饭”,在这里的美食承载则是那挥之不去的亲情、乡愁。

作者简介:王柏智(1997.),海南澄迈人。

猜你喜欢

观众审美
由“观众”到“演员”的转变
探析环境舞蹈的艺术表征
浅议观众的认知在主题乐园互动设计中的主体地位
民生新闻播音中的人文取向
电视节目编排要做到更加合理和科学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学生不只是“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