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古代“礼法合治”对高校法治教育 与德治教育相统一的启示

2019-10-21黄俊周恒

科技风 2019年8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高校

黄俊 周恒

摘 要:研究中国古代“礼法合治”的社会制度对于当代高校法治与德治教育相统一具有重要价值,是践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解读古代“礼法合治”的内涵,分析了其对当代高校法治教育的意义,提出了高校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融合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礼法合治;高校;法治教育;德治教育

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经验,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进行国家治理的重要途径。早在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学习时他就强调了中国古代“礼法合治”的当代价值。[1]中国高校作为国家落实法治的主要场所,同样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古代“礼法合治”的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高校开展法治与德治相统一的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启示。

1 古代“礼法合治”的基本内涵

“礼法制度”是几千年来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根本制度,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礼”与“法”最初为分开的概念。“礼”源于对“天地”的敬重,《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云:“礼,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2]后成为儒家学说的理论核心,指以伦理道德为内在约束的礼制,通过礼仪教化、伦理引导来调整人们的行为。“法”在中国古代称为“法家”,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推崇统治阶级以法令法规、法律刑罚来强制性的管理国家,建立秩序,约束人民。

“礼”与“法”的融合最早为荀子提出,《荀子·修身》曰:“故学也者,礼法也。”《荀子·王霸》载:“天下莫不平均,莫不治辩,是百王之所同,而礼法之大分也。”[3]意在强调道德与法律是互为补充的,不可分割的。中国古代社会在经历了长期的“礼”“法”之争后,形成了“礼主法辅,以礼制法,礼法互融”的社会政治制度。

2 “礼法制度”对高校法治教育的当代意义

2.1 礼法渗透——高校法治教育重要特征

从古代“礼法制度”的演进历史来看,“礼”为“法”之源,“法”是道德的进一步上升为权威教条的最终体现。在当今社会,法律与道德同样具有相互渗透性,表现为法律的制定往往受到立法者是非善恶价值判断的影响;而道德原则与法律原则往往具有一致性。对于当今高校的法治教育来说,法治教育以课程为依托,但是目前高校法治与德治教育普遍存在将两者机械的划分和叠加的问题。可见,明确法治与德治思想内容的相互渗透性极为重要,要在课程教育中注重二者辩证关系的讲解,这是实现融合统一的重要前提。

2.2 礼法互补——高校法治教育有效手段

中国古代的“法”与“礼”都有着强大的理论支撑与不可替代性,正所谓“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当今高校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规条文来明确各项权利与义务。然而,高校人员的多元性以及环节的复杂性决定了现有法律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例如在教学研究、职称评定等问题上所出现的矛盾。而“德治”教育能够通过感化与激励达到自律的目的。可见,只有发挥法律与道德教育的互补性,才能更好的推进高校法治建设。

2.3 礼法互融—高校法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中国古代极为注重“礼”与“法”的交融,遵循着“礼法结合”的治理制度,从思想观念到奖惩法规,相辅相成地维系着社会稳定。在当今高校,学生是法治教育的主体对象,尤其在全球化发展的复杂的时代背景下,虽然有利于大学生自强创新,但也容易受到利益的干扰,甚至产生了“高智商犯罪”等违背道德与法律的行为。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变得尤为重要。不仅要对法律法规进行普及教育,还要进行德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

3 高校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融合的基本策略

3.1 明确教育目的——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

在多元开放、面临各种转型的当代社会,单纯的法律制裁或是单一的道德约束都无法满足时代需求。高校法治教育要充分明确教育目的,认识到法治与德治统一的必要性,并从教育资源、教育力量、教育手段等各个方面为法治与德治结合的教育目的提供支持,来营造法治与德治双管齐下的教育环境。

3.2 充实教师队伍——注重法律与道德知识兼备

教师是高校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相融统一的施行者。在高校推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就要组建法律与道德知识兼备的师资力量,注重教师队伍的法律知识专业化培养以及道德素养提升。一方面,新引进的相关专业教师要保证具有法律与道德教育的双重学科背景,注重对其师德修养、法律意识的考核;另一方面,注重对既有师资队伍的专业培训,弥补教师在法律知识或者道德素养方面的短板。

3.3 丰富教学方法——多元化教育手段的创新

高校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统一为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治与德治有着不同的专业内容与特征,二者的融合进一步加大了教育的难度。因此,在教育手段上要注重多元化,在教育方法上要进行广泛的创新。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通过重新组织课程的章節安排,同时采用法律讲座与道德讲堂相穿插进行讲授,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与道德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实践性教育,通过实际案例的介绍,公益活动的组织,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把教育工作融入到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去,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举措[N].法制日报,2018.08.25(001).

[2][战国]左丘明著,[晋]杜预注.左传(卷二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战国]荀况著,[唐]杨倞注,耿芸标校.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07.

[4]李兵帅,李国强,夏小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J].黑河学刊,2010(12):118-119.

[5]戴中祥,郑全新.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8.07.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高校
浅谈法治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开展形式与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