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脾肺并治”理论针刺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

2019-10-21李富玲

健康前沿 2019年1期
关键词:理论

李富玲

摘要:目的:基于“脾肺并治”理论,研究针刺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效果。方法:从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0月接收的患者中,随机抽取92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用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后,临床表征完全缓解率95.66%,局部緩解率2.17%,无效率2.17%;治疗后RDQ评分(5.66±2.17)分;患者出现并发症3例,占6.51%,复发率2.17%,P<0.05。结论:基于“脾肺并治”理论,用针刺法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可迅速缓解临床表征,保障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

关键词:“脾肺并治”理论;针刺治疗法;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引言:胃食管反流,属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表征。中医理论认为,胃食管反流,属于“脾胃不调”所致,临床治疗中,需疏通脾胃通径,实现气血调和,方能达到对疾病的彻底性根治。由此,本文从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0月接收的患者中,随机抽取92例,基于“脾肺并治”理论,分析针刺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0月接收的患者中,随机抽取92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

入选患者,排除严重心、肺、肾等疾病,妊娠、哺乳期妇女,RDQ分均≥15分,确诊为难治性食管反流病。

对照组患者信息:性别:男:27例,女:19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7.88±2.21)岁。病程:1-5年,平均:(2.27±1.14)年。

观察组患者信息:性别:男:26例,女:20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38.19±2.24)岁。病程:1-5年,平均:(2.37±1.12)年。

随机分组后,小组内患者年龄、病情等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且P>0.05,说明本次研究结果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临床治疗效果观察法进行实验,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1)对照组:患者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每日40mg,每日1次,口服。持续治疗28d,观察患者临床表征,疾病治疗情况。

(2)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服药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法。具体操作步骤为:①针刺穴位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太源、尺泽、合谷、太冲。②以0.03mm×40mm针刺针,刺入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位,施针1.5寸,行提插捻转手补法,转针频率约为150-200次/min,得气后留针20min。③阳陵泉、太渊、尺泽、合谷、太冲穴位,以提插捻转平补泻手法直刺1.5寸,提插捻转针频率60-70次/min,得气后留针20min。③7d治疗5次,14d为一个疗程,持续治疗28d,观察患者临床表征,疾病治疗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表征情况。依据《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将本次患者临床表征分为:完全缓解、局部缓解、无效。其中完全缓解率:主症烧心、反酸等症状完全消除,心烦、口苦等辅症完全消除。局部缓解:主症烧心、反酸等症状局部消除,心烦、口苦等消除。无效:主症与辅症均存在,且有加重的趋向。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反流性疾病(RDQ)评分情况。

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以SPSS 22.0 系统统计结果为准,(%)表示计数结果,(t)表示计量结果。当P<0.05,说明统计学研究结果有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临床表征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后,临床表征完全缓解率95.66%,局部缓解率2.17%,无效率2.1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大,且P<0.05,说明统计学研究结果有意义。详见表1:

2.2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RDQ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RDQ评分(5.66±2.17)分,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相比差异明显,说明统计学研究结果有可比性,P<0.05。详见表2:

2.3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并发症3例,占6.51%。复发率2.17%。所有数据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统计学研究结果有意义。详见表3:

3 讨论

3.1 胃食管反流病机理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食管因过度接触胃液,所引起的胃食管反流,食管黏膜损伤的病症。随着社会生活速率逐步加快,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步上升。西医用药治疗方法,主要以质子泵类药物,作为临床治疗为主。临床治疗后,虽然能够快速抑制临床表征,但对食黏膜损伤等方面,辅助恢复效果较差,胃食管内胃液得不到完全消除,治疗后病情复发率较高。

3.2 基于“脾肺并治”理论,用针刺法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讨论

中医“脾肺并治”理论认为,肝、脾主升,肺、胃主降[1]。常规的质子泵类药物治疗,主要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上犯食管为发病根源,但用药治疗时,往往只集中对“肝、脾、胃”的治疗,而忽视了肺部气血通畅性,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导致身体宣降功能失常,胃气下降。同时,依旧《四圣心源》记载理论可知:“胃逆则肺金不降,浊气郁塞而不纳”。即,脾肺气血不畅,会导致胃部消化功能下降,胃部液体无法消耗,最终导致机体气血阻塞,胃食管反流[2]。

我院开展针刺治疗期间,以太冲、中脘、三里足为主穴位,可调节食管内静息压力;合谷穴,可使机体内气能下降,血能宣通。足三里,为胃经之合血,补气,泻浊气,患者持续性治疗后,可达到疏通体内气血,快速缓解临床表征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后,临床表征完全缓解率95.66%,局部缓解率2.17%,无效率2.17%。同时,中医“脾肺并治”理论认为,身体疾病治疗中,应标本兼职,而非从疾病发病的表征入手,单纯清除发病症状,防止疾病再次复发。我院患者接收针刺治疗法期间,以中脘、太冲、三里足为治疗主穴,用于调节脾肺不和;以阳陵泉、太渊、尺泽、合谷、太冲为辅助穴位,用于调节气血,调节身体治疗期间,出现的心烦等病症。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RDQ评分(5.66±2.17)分。

此外,以“脾肺并治”理论,用针刺法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以局部调节肺、胃、脾三者之间的气血畅通性,持续性施针调整,可以调节体内元气的畅通性,也“清除”体内多余浑浊之气,由此,患者治疗后,病症再次复发率也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现并发症3例,占6.51%。复发率2.17%。

综上所述,基于“脾肺并治”理论,用针刺法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可迅速缓解临床表征,保障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

参考文献:

[1]李艳,范兴良,田芸,朱立峰.基于“脾肺并治”理论针刺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J].上海针刺杂志,2018(09):1007-1010.

[2]高洪山.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J].慢性病学杂志,2018,19(08):1106-1108.

猜你喜欢

理论
PIRLS项目几个理论问题及实践意义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曹文轩的理论研究作品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延伸阅读
自然界中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理论简介
理论与实际
Mr.子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