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熙载书法作品中“工与不工”的书法审美范畴研究

2019-10-21霍彩芳

青年生活 2019年13期
关键词:审美书法

霍彩芳

摘要:本文结合毛万宝先生对书法审美范畴的划分,在这一部分主要梳理探讨了以书家和书法作品为核心,刘熙载所提出的一系列辩证统一的审美范畴。这也是刘熙载书法美学思想中极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很多美学家、书法理论家都对其提出的范畴进行过汇总,但并没有系统进行分类和梳理。笔者结合毛万宝先生对书法审美范畴的划分将其归类为:意与法,形与神两对范畴具体论述。

关键词:刘熙载;书法;审美;工与不工

一、意与法

首先,以“工与不工”,“无为与有为”来论及书法创作主体所达到是境界。通过刘熙载对李阳冰、王羲之等书家的论述不难看出,刘熙载对两家刻苦勤勉的学书态度极为赞赏,同时刘熙载一直强调两者博取书资,且取法自然,以及后来论述的怀素,也旨在强调从自然中领会书法的真谛。而书家的创作历程都是经历了由“不工”到“工”,最后又达到“不工”的境界,这其实又包含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发展规律,刘熙载所说的“不工”到“工”,是只书法创作初期,书家临摹也好,渐悟也罢,都是努力从形不似到形似的过程,然而,从“工”又到“不工”,其实是刘熙载更为重视的阶段,即书家领会到书法的真谛,胸中对自然和法度都能够融会贯通,从而不再追求形似,直接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这就是所谓的“不工”,即“意与法”达到互相浸染,彼此制约,达到“无为”之境,不再刻意的效仿他人,而是由心出发,挥洒自如,直接创作。 其次,以“洞达与茂密”,“刚柔与遒逸”来论及书家的风格与品行。关于书家的风格,从刘熙载的梳理中不难看出,刘熙载尤其擅长将两者或者三者同时对比论述,有利于凸显各个书家的个性特征,而同时,刘熙载还善于将表明看似迥异但内质其实相同的书家进行对比论述,例如对钟繇和蔡邕的论述,刘熙载援引孙过庭《书谱》之“蔡邕洞达,钟繇茂密”,但刘熙载贵在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认为两家内在是相同的,都是洞达中渗透茂密,足见刘熙载辩证的审美范畴观。

此外对于张芝与怀素,欧褚虞等诸多书家的论述,刘熙载都习惯两两对比论述,其辩证与客观无需赘言。至于论及书家的品行,“字如其人”是众所周知对刘熙载擅以书品论人品的印象,但笔者在此须说明一点,虽刘熙载论及颜真卿时,对其人品较多地进行了说明,甚至以历史上高风亮节的名人予以类比,但刘熙载是以客观地论及书品为前提的。刘熙载曾在《书概》中就很多未刻名的魏碑被草 率地归在一些名家笔下的现象极为批判,且强调了以书法本身的艺术价值为基准的观点,故有“人之累书”之慨叹。足见处于“无为与有为”审美范畴内的书家品格的分析,刘熙载之客观和公正。

二、形与神

刘熙载对形神问题的观点基本沿袭了神采论,重神轻形的书法美学思想在其书论中显而易见,而刘熙载的可贵之处,对神采论有了一个升华,将神分为我神和他神:“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刘熙载认为,书法固然重神,但此神并不是一味的摹古,而是需要主体通过学习领悟古人的神韵,并将其融汇到自身中,这才是创作书法所应达到的所谓“神”的境界。前文已述,刘熙载对书法创作主体所达到的境界和所具备的条件都有极高的要求,尤其是创作草书的主体,更应该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界。同时,从不工到工,最后又回到不工也契合了他神如我神的形神论观点。

刘熙载所谓的最后达到的不工的境界,正是书家在从最初的追求形似,追求古意,到将这种古意融化为自身,经过沉淀和融汇,最终形成自己的创作意识,也就是不工的浑然天成的境界,即他神入我神的境界。 此外结合刘熙载开篇对书法本质的定位,所谓在笔先之“书意”,在笔者看来也是他神入我神的融会贯通和积淀之后形成的“书意”,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能做到真正的下笔如有神。与此同时,刘熙载对李阳冰、怀素等书家的赞赏和肯定也都是基于他们能够悟天地山川之“神韵”,集日月星辰之“气力”,从而挥洒自如,癫狂也不失法度。而对院体的批判正是因为临摹者不懂领会,不去思考,甚至连他神都未曾真正理解。可见,他神如我神的书法美学思想是刘熙载书法美学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点,而刘熙载能够将形神论升华至我神和他神之分,笔者认为是还是基于其“与古为徒,与天为徒”的创作思想。

纵观整个刘熙载书法美学思想的特征,无论是重视传承的书法史观,还是重视意法结合的形式意味观,再到重神轻形的形神思想观,都凸显了刘熙载对“书意”的独特感悟和对“书象”的辩证分析。刘熙载将“书意”从“与天为徒和与古为徒”的方法论及“由不工到工”以及“他神如我神”的最高境界,都表现了刘熙载对书法艺术的真知灼见,为很多有艺术价值却由于历史原因被埋没抑或被唾弃的书法作品争得一席之地。这些特征不仅表现出刘熙载不拘于时,独具一格的特质,也显现出刘熙载的独特学术价值:在重碑抑帖的晚清,刘熙载通过细致考察书法发展的渊源,不仅肯定了南北书各自的艺术魅力,对书法的研究也从未孤立、刻板,始终将书法融于文学、诗学、绘画等整个艺术领域之内加以审视,其对蜕变时期的书体的超越的推崇,以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又极富思辨的特征宛如一颗明星照亮深受考据之风笼盖的晚清,这些特征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

《艺概》是刘熙载晚年的一部集大成之作,涵盖了刘熙载一生学习文学、诗歌、书法等多種艺术的感悟和品评,故刘熙载对书法理论的阐述是立足于整个艺术领域之上的,因此他的很多思想都来自文学、诗词曲赋等多种艺术样式的理论之中。从《游艺约言》中就容易看出,刘熙载往往以“诗文书画”作为每条札记的主语,不同于其他书论家单论书法艺术,刘熙载将所有艺术融会贯通,并结合自身的学识,总结梳理并以简要的语言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也为我们快速了解书法艺术及其发展脉络提供了捷径。

参考文献:

[1]徐利明. 中国书法通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2]叶喆民. 中国书法通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猜你喜欢

审美书法
诗书画苑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