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的创新

2019-10-21陶丽丽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9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陶丽丽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新能力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创新并不是天才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创新精神。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开发和扩展人的创新思维,有利于个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活动的需要,努力创建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新发现,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教学氛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改革创新,以实现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的目标?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因此,作为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习主席曾说过,“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那么在课堂上,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完善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思维

1、突破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习惯性的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一种定势心理。这种定势心理会严重地妨碍人们的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始,不克服这种不良的定势心理,思维就不会活跃,知识就难以应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定势心理,引导学生善于从新的观点和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学习《三袋麦子》时,大多数学生赞同小猴的做法,从土地爷爷的反应中也得出他比较欣赏小猴把麦子种下地的做法。显然,这是正确的答案,多少年来人们就是这样认为的。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定势,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假如土地爷爷也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这样大家就有了新的认识,有的说:“可以种一半,留一半。”有的说:“小猴还可以把收到的麦子跟别的小动物换桃子吃。”等等。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语文课文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一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思维,换角度、多方位去探索、去追求与众不同的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

2、启发放飞想象,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的思维活动。因而我们说想象是创新力,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创新性想象。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開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实践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大多数发明家从小就喜欢创新性活动,牛顿小时候喜欢制作风车、风筝等,爱迪生从小喜欢做实验。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要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1、重视学科活动。

活动课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教师要充分重视语文学科活动课,使创新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丰富课外活动。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隘了。教师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陶行知先生也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所以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征文比赛等,鼓励学生从剪报、贴报到自己办报。还可让学生准备一个“个人优秀作文集”,自己给这个集子命名,自己设计封面,自己给这个集写一篇创刊词,再定期将自己的最佳作文纳入“集子”里。应该说这个“优秀作文集”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园地,提高了他们创新的技能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车桂霞.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情境体验的有效运用[J].才智,2019(24):24.

[2]  庞忠辉.从累积学习法看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J].才智,2019(24):38.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