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实施“一化四度”,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

2019-10-21熊文强

青年生活 2019年13期
关键词:亳州应用型学院

熊文强

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履行一岗双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加快学校转型发展,科学开展顶层设计,以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为着力点,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几年来,学校十三五规划执行良好,学科专业建设等主要办学指标提前完成,顺利完成了从单一教育学科向应用型多学科的转变,较快实现了从专科办学向本科办学的快速提升。

一、科学谋划顶层设计,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年来,学校完善顶层设计,围绕举办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精准谋划学校办学定位、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和十三五目标。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定《亳州学院章程》;科学制定《亳州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以及《亳州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亳州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亳州学院“十三五”实验室建设规划》,推进学校科学有序发展。召开了亳州学院第一次、第二次教学(科研)工作会议,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办学定位,确定了“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服务发展”的战略,确立了建立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奋斗目标。

围绕服务支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科学、规范、高效运行和健康发展,全面推进学校制度的废改立工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干部队伍管理、监察审计等各方面共修订、新建制度100余项。落实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工作运行机制,制定了《中共亳州学院委员会议事规则》、《亳州学院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亳州学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修订《亳州学院二级院(系)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等诸多制度。

拟定亳州學院机构编制方案和绩效工资方案,为学院稳定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二、围绕“双一流”,提升学校学科专业与区域主导产业的契合度

学校瞄准一流学科专业标准,面向国家、安徽和亳州重大需求,以服务、支撑、引领亳州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落实省市一流学科专业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方案,谋划一流学科专业建设,重点建设中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文化产业、旅游管理、教育学等一批优势特色学科专业。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主线,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学校按照“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科学设置学科专业。对应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农业产粮大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和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对接和支撑亳州市产业发展的“321”学科专业结构布局:3就是三个支撑地方主导产业的中药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旅游管理类专业;2就是两个延伸,电子信息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1就是一个传统的教育学类专业。在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学科专业的同时,对已有的基础专业,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瞄准市场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目前,学校中药、酿酒、文化旅游、教育等重点优势学科支撑地方主导产业作用日益明显。

三、承接 “放管服”,提升师资队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度

学校全面落实《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编制管理、岗位设置,优化职称评审办法,推进内部薪酬分配改革,完善民主管理和学术治理。以编制管理、岗位设置、职称评审和绩效工资分配为指挥棒,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引导一线教师围绕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大自我转型和提升。

一是推进职称评审改革。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和《安徽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围绕学院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发展需要改革职称评审。职称评审中注重双师素质和企业行业工作经历,注重实践教学改革,注重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和专业技能大赛,引导教师提高自我转型的内在动力。

二是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完善分配体系。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鼓励产学研用一体化,加大横向课题的资金支持力度和奖励额度;注重实验实习实训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实验实习实训课课酬待遇;打破身份编制限制,实行按岗按劳取酬,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树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鲜明导向,以薪资分配鼓励教师加大自我转型。同时不断加大二级教学单位在绩效工资上的管理和分配权限,激发二级教学单位的办学活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办学机制;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教学、科研作为考核专任教师的核心要素,在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中设置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引导广大教职工争做“四有”好老师。

三是引进和培养并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围绕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鼓励教师通过企业行业挂职锻炼、访学、读博等形式提升业务水平;注重从行业、企业引进工程师和具有工科背景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聘请数十名来自行业、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努力建设一支结构比较合理、能有效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四、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与就业岗位的适合度

以教学质量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系统改革,以应用型师资和课程体系为突破口,初步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拟定“金课”工程实施方案,出台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制定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稳步提供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广泛开展校地、校企、校政、校校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展协同创新,推进产教学研一体化,促进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学校与亳州多家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横向课题立项数量、到账经费逐年增长。学校与北京甲骨文公司、京师国际教育集团、上海昌硕集团、广东安东物流等30多家“北上广”、“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合作,开展实质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与古井集团、华佗国药、广印堂药业等本地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了71个校外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投入500多万元,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成立亳州学院创业学院,建设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亳州学院创业培训中心,依托校内大学生创业园、亳州市创业孵化基地、亳州市经济开发区、亳芜现代产业园、亳州市筑梦社區,创建亳州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新加坡、韩国等大学、教育机构开展联合人才培养,输送30多名学生赴新加坡工作。

三年来,学生参加各学科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奖励20多人次,获得省部级奖励300多人次;毕业生就业率稳居98%左右。毕业生在各行各业表现优秀,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社会声誉。

五、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提升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度

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施文化育人工程。学校成立“亳文化研究中心”,对亳州区域文化的学科体系、性质、内容、特征等进全方位的论证,在此基础之上设置老庄文化、曹魏文化、亳州民俗与方言文化、华佗与休闲养生文化、旅游文化、民间艺术六个研究方向。

学校大力实施文化育人,编写出版了《亳文化概论》、《亳文化十讲》等专题地方文化普及教材,把华佗五禽戏作为学生第二套广播操,并通过学生在各地传承,把地方戏二夹弦作为音乐系同学的选修课,聘请五禽戏传人和二夹弦传人作为兼职教师。把“亳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推进“亳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四进”工作。

组建科研团队,积极开展“亳文化”研究,持续扩大“亳文化”影响力。“亳文化”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出版学术专著《曹丕集校注》、《逞才任情的乐章-曹操父子与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生活研究》、《曹魏文学论》、《魏晋文学论》、《曹操的统战智慧》、《古文名篇品读》等。其中《魏晋文学论》获省社科优秀专著三等奖,《曹操的统战智慧》获“省统战部学术论文一等奖”。

弘扬宣传“亳文化”,影响力日益提升。先后多次承办或联合主办安徽省首届地域文化论坛、第九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中国·亳州老庄思想与协调发展学术论坛、中国·涡阳老子道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齐聚亳州,共同探讨亳文化的内涵、地位和功能,创造性转化的途径、作用和意义;推进成立安徽省“亳文化研究会”,进一步拓宽了亳文化研究平台,致力打造“南有徽文化、北有亳文化”的安徽地域文化格局,使安徽南北地域文化遥相呼应,努力形成“南到徽州看山水、北到亳州看人文”的安徽地域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张新民.加快“双一流”建设 走好高校内涵式发展之路[J].北京教育(高教),2019(04):23-25.

王定华.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指引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8(12):16-20.

任世强.新时期地方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路径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7(08):121-123.

侯燕.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33(05):34-37+59.

猜你喜欢

亳州应用型学院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华佗故里·药材之乡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海盗学院(12)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海盗学院(7)
药都亳州中医药旅游发展探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