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浅析《红楼梦》

2019-10-21王思颖

大东方 2019年7期
关键词:诗学悲剧红楼梦

王思颖

摘 要: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主要探讨了史诗和悲剧两大主题,系统地描述了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作诗论诗的技艺、美学观点及诗与悲剧的关系等方面。

关键词:《诗学》;《红楼梦》;悲剧;性格

一、概述

“模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基础与核心。从模仿说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就摹仿对象而言,悲剧和喜剧分别模仿着两类不同的人物,模仿的对象不同,则使每种艺术内部产生不同的类型,模仿对象使处于活动的人,他们有品性的差别,就好比我们,有高尚、一般、恶劣之分,模仿内容的不同,使各种艺术内部发生类型差异。

《红楼梦》是我国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悲剧作品。曹雪芹在故事结尾改变了以往作品大团圆的结局,打破了中庸传统,塑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在深入了解《诗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采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分析《红楼梦》所体现的艺术价值,从解析人物性格选择、故事情节设定,悲剧效果的展现等方面,找到中西方文学及悲剧艺术的异同点。

二、悲剧情节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深刻论述了悲剧理论观点,悲剧性是艺术世界中悲剧冲突、悲剧事件引发的一种价值体验。在《诗学》第六章中,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艺术应包含的六要素“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和“思想”。其中重要环节为“情节”,“性格”次之。“情节”是对行动的模仿,情节本身就是悲剧人物的行动。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仿人,而是模仿人的行动。不在于模仿人的性格,而在于模仿人的某个行动。简而言之,在一个故事情节中,生活在顺境或逆境中的主人公突然意识到对方是自己的亲人或仇人,有着出乎意料的剧情转变,通过“发现”和“突转”而构造出的情节则更加高明,更能引起读者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因而也就更 能产生悲剧效果。

在《红楼梦》中也曾多次出现过突转的剧情设置,举“香菱”为例。香菱的角色出身尊贵,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偏偏走失被拐,从此也是香菱悲剧一生的开始。长大后,香菱被冯渊相中,在读者看来,香菱终于得到了好的归宿,但故事又再次发生转折,薛蟠打死冯渊,并对香菱施以暴行。但此时,亚里士多德悲剧理念中的突转与发现两者又同时发生,曾受过甄士隐救济的贾雨村恰巧审此案,他得知受难的香菱就是恩人的女儿,情节的突转是贾雨村以怨报德,为了自己的仕途,他不仅没有帮助甄家找回女儿,还修书讨好贾政。这种突转与发现使人吃惊。其实围绕着人命案的始末,早已在之前的剧情中埋下了伏笔,贾雨村仕途不畅时得到甄士隐的资助考取功名,又护送林黛玉进京,受贾政举荐做了官,才能审理此案,香菱因被拐卖,才会有人命官司。

三、悲剧性格论

《诗学》第十五章中,亚里士多德描述了悲剧性格,“性格”在悲剧理论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要具备的要素。亚里士多德在悲剧理论中提到悲剧是对高尚的人的模仿,“性格是人物品质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人物性格的描写,需注意一下几点:第一,“性格必须要善良”。只有善良性格的人才更能引起读者的怜悯与同情,从而 产生悲剧效果,但人物又不能完全善良,完全公正,因为完全善良、公正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转入逆境时是不能产生悲剧效果的。第二,性格必须相适合,指人物言行要符合身份。

为塑造丰富的人物性格,在《红楼梦》中,也塑造了与香菱截然不同的性格人物,例如林黛玉,在林黛玉丰富的性格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小性子”,说话做事不同于香菱,事事挑剔,说话尖酸刻薄。但这些都是作者塑造的表面现象,林黛玉本身也存在着善良的一面。在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时,宝玉对茶赞赏不绝,林黛玉就问道:“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当着宝玉宝钗的面说道:“你怎么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但林黛玉知道她天性怪癖,便不放在心上。从此举动便能看出事事挑剔的黛玉也有善良的一面。与香菱爱读书、痴迷学诗的性格完全相反的便是贾宝玉了,他是一个性格叛逆的人,不爱读书,不求上进。也正是因为他的性格,才导致他不顾一切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婚姻自由,坚持与林黛玉的爱情。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与他的性格相适应。

四、悲剧净化情感

亞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中提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悲剧“净化说”。他的“净化说”建立在悲剧起源及柏拉图等人的思想基础之上,“净化”一词最早追溯到原始图腾崇拜,经酒神颂歌深刻的影响着柏拉图等人,但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从“美学”、“心理“等方面来解释了“净化”的深层含义。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具备两种功能:一、单纯的精神消遣;二、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人的心理情感是自然性的,在对待自然性的情感的时候,不能采用强制的手段去消灭它,只能在其适度的范围内去自然的宣泄出来,使心灵净化,保持和谐与平静,从而得到所谓的心理健康。悲剧就具有这一功效,净化心灵的自然性情感,使情感得以宣泄出来,从而对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总结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晦涩难懂,但认真梳理会发现其自身存在着内在逻辑性。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分为三类:理论或思辨科学、实践科学(如伦理、政治学,包含行动的目的)、制作科学(任务是制造,目的体现在制作活动以外的产品上)。实践科学高于制作科学,因为其不仅包括行动的目的、还包括工作对象,即思辨的内容。人们从这三种科学中得到认知和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中。在悲剧的发展中,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对西方文学观念的形成、文学作品的创作、悲剧创作和当今悲剧作品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诗学》中的“悲剧说”理论是西方悲剧美学和悲剧理论发展的源头,代表着古希腊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平。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念浅析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人物、情节等内容,在找到两者悲剧创作上的共同点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辨析能力,从辩析中汲取经验与精华,从而更好的解析更多的艺术作品,为自己今后的艺术创作积累更多丰富的经验。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诗学悲剧红楼梦
艾青诗歌的隐喻魅力及其诗学功能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背诗学写话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观人诗学:中国古典诗学和人学互融的文论体系研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画家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应当曰展目汉比较诗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