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人诗学:中国古典诗学和人学互融的文论体系研究

2020-11-28袁忠

中国图书评论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人学范畴诗学

袁忠

《观人学与中国传统诗学批评体系的构建》,万伟成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文学即人學,是发展并完善人性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理论,人的本质、价值和意义等均是其最高指向。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将个体与群体的生命情怀、形上追求作为超越的旨趣,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己的关系性要素纳入文学的审美考察中,而以人喻文就是中国传统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国是一个诗词大国,人喻诗学是传统诗词美学的核心范式。

中国传统诗学批评中存在着大量的以人观诗、以诗观人现象,“以观人之术观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诗学批评的重要话语特色,却很少受到学界重视。我国学术界多年来着重观人学的研讨,也着重传统诗学批评与现代转换的研讨,很少涉及观人学对传统诗学批评体系、特色的生成、发展的影响研究。《观人学与中国传统诗学批评体系的构建》给我们展现了独特的诗中窥人、观人悟诗的文论体系,以人这一社会性的概念为中心,将人的哲学、人的审美和人的文学有机结合,挖掘、建构中国传统诗学的人学观照系统,堪称立足于体验批评的中国古典的人、诗互观的“诗人学”“人诗学”。

本书作者万伟成教授兼获文史学位,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学功底。本书是继作者《观人诗学》之后的又一部有关观人诗学批评的研究论著。如果说作家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观人诗学》“最为明显的特色,在于用纯正的文言重构了中国文论的话语”(李克和、陈恩维教授合撰《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重构——评万伟成〈观人诗学〉》,《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3期),是一部30万字的纯文言文论著,那么本书则全部采用现代白话学术话语,从一个崭新角度重构这一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文论体系。本书“绪论”中对“观人诗学批评”做出了属性、内涵与外延的规定性研究,认为观人诗学批评是指运用观人学原理及其审美经验,实现对传统诗人、诗作的本质和规律的经验性认知和表述的一种经验形态的批评,它与“人化批评”“生命之喻”“象喻批评”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相关联,更有它独到的研究对象与内涵。

全书除“绪论”之外,共有八章。第一章“观人学与诗学范畴或术语”,研究了“形神”“气韵”“英雄”“风骨”“贫富”等范畴,认为观人学术语、范畴对诗学本体论、才性论、作品论、风格论、方法论意义上的范畴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第二、三、四章分论“观人诗学批评”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批评、审美批评、才性批评、风格批评、人格批评、诗谶批评诸方面,观人学对传统诗学批评内容的影响无所不在;第五章围绕意象批评、认知隐喻,探讨观人学对诗学批评思维方式的影响,认为观人诗学批评不仅仅是诗学语言的修辞手段,也不是从观人学到诗学批评的简单转换,而是超越了比喻与简单转换,是古代批评家们将以观人学、中医学等为基石的观人经验,用来阐释诗学原理、进行诗歌批评与诗学体系构建的认知活动;第六章从“观”“相”“品”三方面,阐述观人学的方法论向诗学批评的渗透;第七章重点分析了名号、并称、事数等观人学与诗学的表达方式以及受观人学影响的《诗品》体、祖宗录、主客录、点将录等诗学批评特殊文体的体制特点、嬗变过程;第八章简论中西文论中“人喻诗学”之异同及现代转换等问题。全书构架逻辑严密,内容丰富,不枝不蔓,所论问题无不烛照于“观人学”这一视域之中。

本书有以下几个主要创新和特色。一是厘清了观人诗学的概念范畴和命题系统。概念和范畴是体系和学说的立论基础。此著梳理了传统诗学受到观人学影响而建立起来的范畴体系,重点以形神、气韵、英雄、风骨、贫富五个范畴或概念为例,分析观人学对传统诗学范畴体系构建的启示。分析了观人学、观人诗学批评概念的研究对象与内涵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考察观人学与诗学批评的关系,重点分析“观”“相”“品”等对于诗学批评的方法论意义。它更将观人诗学批评与“人化批评”“生命之喻”“象喻批评”等命题在人学的基础上进行异同缕析。

二是探索了道德批评作为人的社会价值观在诗学的表征及其转化。此著从观人学与古代诗学的影响角度,概述了观人诗学批评从先秦两汉道德批评、价值批评到魏晋以后审美批评的独立与发展、演变和走势。首先探索先秦两汉儒家的观人学与诗学道德批评的构建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从《左传》到儒家的德本观人学及其对《诗经》学的阐释,以及由此建立的以崇礼尚德为核心价值的诗学道德批评。同时以《人物志》《世说新语》《典论·论文》《诗品》《文心雕龙》为重点,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诗学从价值批评到审美批评的内涵变化过程中观人学的作用。全书还分别分析了道德批评、审美批评这两套内涵、旨趣截然不同的诗学批评话语体系,在情感内容、艺术诉求、美学情趣、人格批评、心性规范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观人学批评的意义与诗歌本体论的意义。

三是建构了观人诗学的多层面批评系统。以往相关研究较少注意的思路是,运用观人学原理及其审美经验,通过对传统诗人、诗作的本质和规律的经验性认知和批评,反映观人学对于传统诗学的影响。此著则运用现代批评话语,对诗学古籍中大量原始的、零碎状态下的观人诗学批评加以整理、总结,从而建构较为完整的诗学批评体系,由此填补了古代诗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全书立足于中国传统诗学才性批评、风格批评、人格批评的构建的意义,并对“诗品即人品”人格批评模式进行了辩证论证,分析了从观人学批评到诗歌批评转移的诱因,认为观人以才性居先,直接导致以才性批评、风格批评、人格批评为中心的诗学批评的建立,使得诗学更加注重诗人的情感、创作思维、艺术技巧,从而更加凸显诗歌作品的审美特征。全书对观人学对传统诗学建构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研究和评价,对其文学批评方面的科学合理性、神秘性等做了全面分析与论述,使得这一体系的诗学批评更加完整。

四是跨学科地解剖了意象思维这一联结观人学和诗学的内在媒介。意象化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基本创作和理论思维方法,这一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方法与诗学密不可分。此著研究观人学与诗学意象批评、认知隐喻的关系,考察了以“立象尽意”为核心的观人学与诗学的思维方式。先是从喻体的涵盖范围的广阔到审美内涵的丰富角度,分析了以人喻诗、以人为意象的比喻修辞方式在诗学批评领域的广泛应用及其审美意义,进而从认知隐喻学角度分析,认为观人诗学批评不仅仅是诗学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超越了比喻,是古代诗学家们将以观人学、中医学等为基石的观人经验,用来阐释诗学原理、进行诗歌批评与诗学体系构建的认知活动,是前贤认知诗学理论与批评、建立诗学系统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他们探索、解读传统诗学的有力工具。

五是解析了独特的命相诗学。此著独创地认识到观人学与命相诗学批评构建的作用,辩证分析了命相诗学的存在问题及其批评价值,认为命相诗学是命相学对诗学批评影响下建构起来的诗学批评方式,是以命相、谶验为媒介,将诗歌作品与诗人命运结合起来相互印证的诗歌阐释方式;批判地吸收其中关于言志言情、知人论世、诗可以观、气象观诗说等合理性内核,抛弃其神秘外衣与不合时宜的负面理论,对于完整对待与总结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作者认为,贫穷、富贵这一对等的范畴,从观人学运用到诗学,充分体现了儒家为主的价值观念与诗教的影响,因而成为传统诗学术语,并衍生出贫寒气与富贵气、山林气与台阁气、诗穷愁而词富贵、欢愉之辞难工等一系列相关又相近的诗学概念或命题,影响到诗学中的品第分类学与选诗学,大大丰富了观人学与诗学,构成中国传统诗学最奇葩的一支命相诗学,对诗学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六是挖掘出观人诗学特有的批评技术和符号系统。全书首次从观人文化的角度对观人诗学批评的文化蕴含、术语范畴、批评方法、特殊文体等建构作用及其演进轨迹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论述。将观人学论著、诗学理论和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研究观人学对诗学批评的批评方式、特殊文体构建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名号、并称、事数等观人学与诗学的表达方式,以及受观人学影响的《诗品》體、祖宗录、主客录、点将录等诗学批评特殊文体的体制特点、嬗变过程。这一有针对性的特有批评方法主要体现在本书对于传统诗学批评的客观规律做出较深刻的反映。它同以往的相关书相比较,在定性和定量、观点和资料、系统和结构,以及表述方式上有新的进步。

本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全书运用观人学原理及其审美经验,通过对观人诗学批评的内涵范畴、话语体系、批评系统、认知隐喻、方法方式、文体体制、中西对比与现代转换等方面的梳理,来反映观人学对于传统诗学的影响,建构较为完整的诗学批评体系。本书能够注重问题研究的本土化、现代性,有利于拓展传统诗学研究的文献视野和理论广度,增强传统诗学研究的文化根基和理论深度,为建构更为宏观和厚重的中国传统诗学体系创造了条件。而深入研究观人诗学批评,有助于重新认识古代诗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诗学和中国诗学精神的研究、对中国古代诗学批评来说,都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亦将有助于对当今中国文论界的“失语症”问题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金无足赤,书无完书。本书存在的不足或者说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对观人诗学批评的许多范畴还未全面展开研究(只重点研究了五个术语或范畴);对观人诗学从传统批评向现代批评转型还有待继续全面而深入地考察研究;对观人诗学的理论体系、观人诗学批评史尚需做进一步的专门研究。

总之,观人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形成了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现象。本书开辟了观人学对中国文化理论建构的研究新领域,并且作为这个领域的筚路蓝缕之作,不仅对观人学、诗学研究具有学术启迪与价值,而且对学术研究启示是多方面的:在整个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对观人散文批评、观人词学批评、观人曲学批评等研究具有学术启迪与应用价值;在整个中国文学创作史上,对中国古代散文、诗、词、曲、戏剧、小说等研究上具有学术启迪与应用价值;在整个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与批评史上,对观人书学、观人画学、观人美学等也具有启迪意义与应用价值。因为这些领域都带有深厚的中国观人学积淀,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文化传播系

(责任编辑程成)

猜你喜欢

人学范畴诗学
艾青诗歌的隐喻魅力及其诗学功能
背诗学写话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当代法国文学批评中的诗学途径
劝学
北人学没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
北人学没
王夫之人学思想研究
应当曰展目汉比较诗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