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与画的意境相通初探

2019-10-21李小鹿

大东方 2019年7期
关键词:意境绘画诗歌

李小鹿

摘 要:诗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在同一主题表达上,当诗歌不能够形象地表达出来,就作画来映衬。反之,当画不能直接地反映出作者观点时,便作诗以表情。笔者主要从诗画的意境相通这一层面分析两者的联系。

关键词:诗歌;绘画;意境;融合

一、意境对诗和画的作用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中国古典诗、画、文赋、书法、戏剧都十分重视意境。“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1]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

从中国古典诗论来看,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中,就把诗分为三境:物镜、情境、意境。尤其是自唐代司空图提出“韵味说”,到宋代严羽的“妙境说”,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直到近代王国维的“意境说”,都认为诗歌中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特别是王国维认为境界应当包括情感与景物两方面,其实质就是意境。

我国绘画唐以前的主要成就在于人物画,因而意境主要体现在“传神”“神韵”上,唐以后,山水画高度发展,意境则进而指具有画家个性特点的心物交融或情理交融。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强调了艺术创作中情随境迁的现象,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更明确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2]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一文中,认为:在画山水时应当“应目会心”,也就是画家在观察描绘山水时应当熔铸进主观的情思,才能神畅无阻,达到“万趣融其神思”。[3]显然,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关于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诗和画的意境运用

从艺术实践角度来看,意境确实也是使艺术作品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审美魅力的重要原因,从而使欣赏者获得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美感。如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秋日将晚时山间的景色,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山泉清冽,皓月当空,犹如世外桃源一般,诗人置身境中,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情境交融,以景传情,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中国画也非常讲究意境,史料记载,宋徽宗时,北宋画院多以命题画方式来招考画师,其实就是创造意境来表达诗意。其中,“竹锁桥边卖酒家”,画面上看不到酒店,只在桥头画了一片竹林,竹林里挑出卖酒的招牌,用绘画艺术形象地表达了在“锁”字的含义。至于中国绘画史上的文人画,更是将意境奉为美学宗旨,如南宋画家米友仁的传世名作《潇湘奇观图》,画出苍茫雨雾中山水的特殊景观,采用“米点山水”的画法,在如梦如幻的朦胧感中,增加了这副画含蓄、深邃的意境。无论画家还是诗人,在作品中创造含蓄深沉的意境,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创造意境时,艺术家都十分注意精心选择自然界富有诗意特征的事物或景物,例如画家常以梅、兰、竹、菊入画,就是因为这些自然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品格,最符合文人高士理想的品格和情操,常以它们来寄托情怀。诗人更是精心选择生活中直接唤起情感的自然景色,赋予它们以审美的意义,例如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的花落、月出、鸟鸣,更加凸现了春涧的幽静,创造出一种静谧的意境。因为,艺术意境并不是生活境界的自然主义复制,艺术中的“境”已经不是生活中的自然风景,而是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熔铸了艺术家思想情感,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而形成的意境。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4]可见,画和诗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和运用。

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强调诗与画的深层结构的相似之处。绘画作为艺术,应当是与艺术的诗有着相似的创作规律和相似的欣赏原则。具体的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指诗中要有如画般的意境,即形象画面;画中要有诗的韵味,而不仅仅是外在形体的描绘。诗画两者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空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容量比画大得多。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画面的容量膨胀起来。而诗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

因此,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生辉。画上题诗题款,也可以起到点题的作用。在此,诗是诗,画是画,是两者深层次结构上的相通,而不是在外在形态上的消解。也就是说,诗中之画境,是读者通过对诗的阅读在心中想象而成的,并非是用画直接描摹出来的,是读出来的,而非是看出来的;而画中之诗味,是观众以视觉对画面的感知在心中品味而成,即看出来的,而非读出来的。前者是把语言在心中化为了画面;后者是把眼中的画面化为了心中的语言。诗与画各自吸取了对方的优长,相得益彰而不两伤。诗和画更为内在的联系方式,也便是意境的相通和融合,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对画面进行补充,使得画的内容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加完整。画面诠释了诗,画的空间想象更加形象,使得诗更易被理解。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9.

[2]王进祥,等.《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0,205.

[3]王进祥,等..《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0,177.

[4]王进祥,等.《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0,278.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九中学)

猜你喜欢

意境绘画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春色满园
一朵花的意境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诗歌过年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