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话语中的“人民”概念分析

2019-10-21刘媛媛

大东方 2019年7期
关键词:人民权利习近平

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话语体系中,是一个高频词,其重要性以及不可替代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我们今天政治生活中一个最具权威性的概念。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政治话语中主要有三个论断:一是人民当家作主;二是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三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这三个论断建构了人民--国家、人民--实践、人民--党的三重关系,这些关系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而这一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共识。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个论断具有极高的统合性,它能将“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关于人民的理念进行高度的整合和概括。

一、人民当家作主中的“人民”

人民主权原则,使人民授权成为政治合法性的唯一来源,在此基础上,重构了现代意义上的人民—国家关系。“在君主制中是国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是人民的国家制度”。国家是人民基于自身的根本意志而相互结合的产物,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逻辑起点是人民主权,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

理解人民当家作主,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人民?改革开放后,人民是指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主义建设者。

从权力来源的角度看,人民是一个整体,从人民的构成看,人民是个体的集合,总之,人民是现代政治建构的核心概念,是中国政治的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属。

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时,指出:“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各级人民大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第二,人民依照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第四,国家法律和政策,体现人民意志,反映人民愿望,保护人民权利。

就人民--国家关系而言,人民可以通过人民代表行使权力,人民可以作为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参与国家治理,人民可以授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权力。国家权力来自人民,国家权力受人民监督,国家权力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

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中的“人民”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1919年五四运动后,当无产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登上了歷史舞台后,人民经过阶级形塑,构建出人民--实践关系,人民拥有了实践主体地位,在革命中,人民解放的过程,也是人民创造历史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创造了革命历史、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

四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结果,正是尊重了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了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了人民各项权益,营造了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才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竞相涌流,不仅造福了人民,而且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今天这个创新的时代,更需要千千万万的创新者,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让每个人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让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生态,让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竞相涌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人民在改革的实践中具有主体地位,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坚持人民的立场,就是处理人民的主体地位与党的领导的原则。坚持人民的立场,对党而言,第一,把人民利益作为谋划改革思路和制定改革举措的出发点。第二,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第三,把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作为源头活水,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和政策,同时动员指导人民开展新的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第四,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改革的成功经验。党清晰地意识到,人民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人民”

如果人民当家作主是人解放的标志,那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权利诉求的现代性表达。“人是通过国家的中介摆脱某种限制而得到政治解放”,人也要通过国家的保障才能达成权利的实现。在中国,党是各项事业的领导者,党如何处理人民--党的关系,关系到人民权利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在十九大上,进一步提出生命至上,换言之,个人利益是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题中之义。因此,中国的发展逻辑不仅是实现国家富强,还包括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包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人民--党的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两个奋斗目标,一个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一个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前一个是确保人民的权力主体地位,后一个是确保人民的权利主体地位。党领导人民实现权利,即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体现了党的人民立场、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奋斗目标,也体现了党对人民--党关系的新认识,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表达为权利诉求时,有三个维度,第一,平等的维度。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追求形式上的平等,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各级党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社会主义追求机会平等,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社会主义还追求终极的结果平等,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社会发展和利益共享的维度。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发展的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十九大提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同时人民要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享是全民共享,即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还提出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第三,权利保障的维度。权利是作为体系进行构建和保障的,从政治权利看,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包括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从自然权利看,保护的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从社会经济权利看,保障人民劳动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建成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理想。

综上所述,人民是建构习近平政治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以人民为中心”是总思想,“人民当家做主”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是依靠力量,贯穿其中的原则是人民立场。习近平关于人民的体系化表述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蕴涵的价值具有现代性。

作者简介:

刘媛媛,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人民权利习近平
股东权利知多少(二)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标题党
权利套装
爱一个人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