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与旧区复兴方法初探

2019-10-21李秋实夏倩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城市设计

李秋实 夏倩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质”为核心的存量规划是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大连市二七广场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的实践,探讨空间整治与旧区复兴的策略与方法,推进老城区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城市设计;空间整治;旧城更新

未来的一段时期,是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城市更新作为城市自我调节的重要部分,是提升城市品质,发展城市内涵的重要途径。从最初的棚户区治理,到旧区改造、中心区改建,再到现今的集约发展、功能转型提升,城市更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显示着不同的特点。

伴随着建设用地的过量供应,城市的扩张放缓,我国城市多年以来的圈地造成形式已经逐渐走向“终结”。城市旧区作为城市的中心区,承担着大量居民长期形成的居住社会网络,也是城市个性特征和社会活力的重要载体。保留多样化的物质结构和空间形态,维持社会网络和社会群落的多样性,对于保持城市活力、展现城市个性等方面具有深层次的作用和意义。

大连市二七广场地区始建于沙俄占领时期,历史悠久,是大连最早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城市发展的原点之一,也是《大连市总体规划》划定的中心区老城范围内。在这种背景下,通过二七广场周边地区的更新改造,尤其是城市肌理的保留和路街空间塑造,更好的保护和还原城市建设的精髓,对延续大连城市建设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二七广场周边地区现状分析

二七广场周边地区是青泥洼-人民路-东港城市中心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核心建设区的重要组成。向东毗邻东港商务区,是老城区与东港新区的重要连接过渡区域。南侧背靠炮台山,北面眺望大连湾,背山面海,是体现城市山海特色的重要区域。

二七广场周边地区区域内汇集了二七广场、三八广场、港湾广场、海军广场等一系列城市广场,是大连市城市广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区域内完好保留了以二七广场、三八广场为中心的放射状与方格网相结合的道路结构体系,以及以街坊为主的城市建设肌理等大连城市建设特色。

该区域从沙俄占领时期起就以居住功能为主,并从日占时期逐渐呈现出传统商贸中心的城市形态。但由于老居住区建设强度大,居住人口密集,老旧住宅和商业建筑较多,交通拥挤,区域环境条件复杂,改造难度较大,二七广场周边大部分区域逐步成为中山区环境风貌较差的区域。整体环境品质与其他相邻地段存在较大差距,与大连品质立市的发展理念、城市核心地段形象不符。

二、整治与复兴策略

(一)构建合理的总体框架

以空间整治和老区复兴为核心,充分承接上位规划的要求,在保留居住和商业中心为主要用地功能的前提下,围绕15分钟生活圈的构建,补充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及生活绿地。同时通过新建道路的落实与支路系统的优化,实现区域内部道路微循环的顺畅通行。通过对区域内路径、边界、地区、节点、地标的控制,指导后续旧区更新的具体设计。

(二)公共开放空间的构建

通过城市级(服务半径800-1000米)、片区级(服务半径300-500米)、社区级(服务半径100-200米)三级公共空间的布置,保证区域内部随处有公园,处处可见绿,确保公共开放空间的可达性。

城市级公共空间在本区域主要可以分为城市广场和山体公园。对城市广场而言,结合自身主题,强化文化主题,增加市民活动空间;对山体公园而言,利用炮台山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打造城市观景平台,增加空间体验。

对于街头空地、边角地带,通过丰富街头绿地功能,形成功能复合的可驻足的小游园;通过拆除违章建筑,清理边角空间等手段,打造口袋公园,形成微小社交空间,作为社区和城市两级社交空间的过渡。

对于宅间空间强调“微更新”,主要要挖掘现有空间潜力。通过错时共享,设施兼容,空间挖潜等手段,促使公共服务设施高效利用,达到满足居民健身、社交、停车等刚性需求,打造老幼兼容适合全年龄段的社区空间。

(三) 街道空間的营造

结合远期道路规划,打造一个高品质、流线清晰、安全的街道空间。根据道路功能,将道路分为综合性、交通性、商业、景观休闲、居住生活五种类型。其中综合性街道除交通功能外,考虑商业、生活需求,两侧建筑允许外摆,绿化景观带中提供休憩场所,局部可设置停车;交通性街道以车辆通行为主,临街建筑不得侵占街道空间;景观休闲街道以景观展示、休闲游憩为主,丰富景观层次;商业街道以餐饮娱乐为主,在满足步行通行情况下,临街建筑前区可设置外摆,构建多层次绿化景观;居住生活街道以日常生活为主,临街建筑前区种植花草,丰富景观层次。

(四) 静态交通设施的补充

通过多种方式,缓解区域公共停车矛盾。考虑区域土地收储计划、改造计划,增加社会停车场。同时划定港湾、二七、三八广场围合的区域作为为中心区,沿中心区周围设置若干公共停车场,对进入中心区的机动车进行“截流”,减轻中心区内部停车压力。通过整合道路资源,合理利用流量较少路段设置分时路边停车。引导公共建筑的停车设施向社会开放并实行有偿使用,推动在居住区和公共建筑之间形成错时停车共享机制。

(五) 慢行系统的梳理

鉴于大连为丘陵地区,地势变化较大,不适宜发展自行车交通的现状局面,区域内的慢行交通以步行为主。将步行看作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形式,串联片区最主要的商业、公共服务设施、广场、绿地等设施,形成通达的慢行交通系统。

把区域慢行通道分为主要路径、次要路径、登山休闲路径、及商业步行路径4种类型进行控制,并在主要节点处设置步行驿站,给行人提供服务。在保证基本通行需求的基础上,优先分配人行空间,按照步行优于机动车的顺序进行交通组织,确保连续通行空间,保障使用者路权。加强各类空间的无障碍衔接,构建无障碍系统化体系。

(六) 城市风貌的控制

建筑风格整体保持现有的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形式,将区内个别现状不协调的建筑进行单独改造,原则上公共建筑应以大连近现代历史建筑为参照,在材质应用与细节打造上充分考虑历史建筑要素,采用红砖、灰砖、砌块等材料;居住建筑遵从简约、高格调的设计理念并与周边建筑环境相适应。

广告牌的使用上,避免大量使用原色等绚丽的色彩。色彩、样式,内容字体等采用与建筑物墙面及周边广告牌相协调的设计,禁止直接在窗面上粘贴临时广告,允许在营业期间使用。

三、结语:

二七广场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在设计中充分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概念。认识到空间整治的目的是为调动居民生活的积极性,唤醒城市的活力。以人的日常活动要求为出发点,营造具有特色并符合人的行为习惯的城区,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活力城区”。

当下,旧城更新已经成为城镇化最主要的方式。因而,本文以二七广场周边地区为研究案例通过本次城市设计,将该地区作为试验区对居住、交通、商业系统等设施和环境进行更新改造,探索老区更新改造的方法和形式,为大连市其他老区的更新改造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景秋.从城市文化视角解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J]. 规划师,2004( 12) .

[2]李晶晶,周波,何兵  成都市人民南路综合整治第三段中的“活力街区”研究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1(6)

[3]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与实践》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4]贺静,唐燕,陈欣欣. 新旧街区互动式整体开发——我国大城市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一种模式. 城市规划,2003(4):

[5]杨贵庆. 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与规划思考,上海城市规划,2013(6)

[6]王一,卢济威  城市更新与特色活力区建构——以上海北外滩地区城市设计研究为例新建筑,2016(1)

猜你喜欢

城市设计
城镇宜居环境建设研究
浅谈弥合城市断裂带的可实施性意见
试论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下的滨海地区城市开发
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建筑遗产文化价值构成及评估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城市资源特色控制与详细规划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