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2019-10-21薛颖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数感小学数学对策

薛颖

摘要:数感是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指对数的理解或数概念的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体验数学问题,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对策

所谓“数感”是指对数与数量、数理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时下,关于“核心素养”这个新兴的名词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我认为,核心素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是指一种具体的知识或技能,也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能力,具体到数学教学中,它是指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数学知识技能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也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途径之一。

一、生活素材,感知数感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大都已经具备了对数的感知体会与了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要善于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如,教学“数的认识”时,教师展示“0~9”的各数字卡片,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数字吗?想一想在什么地方见过?”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被唤醒,有学生说:“这是1,我在卡片上见过,1像小棒细又长。”有学生说:“这是2,我家就在2号楼。”有学生说:“我在1元、2元店见过这些数字。”还有学生说:“我在人民币上见过5,有5角的,有5元的。”就这样,在生活经验的启发下,学生纷纷表达自己对数的认识,学习效果显著。从上述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处处充满与数有关的数学活动。教学时,教师就要善于从生活入手,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感知数、体验数,这样一来,学生的数感就能得到自然的生长与发展。

二、比较评议,锻炼数感

在数学学习中,对数字的认识从刚开始通过数手指来完成数字的学习,再到数小木棍完成数字与数字之间的累积,最后脱离实物利用数字进行直接运算,这个过程中学生形成了数学核心素养下数学思维中的抽象思维能力。那么,在帮助学生培养数感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道具或者同等单位相对比来自主学习,感受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不同,锻炼数感的养成。

例如:在《认识钟表》的学习中,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除了教授学生认识时钟的时针与分针,秒针外,还需要对学生的数感进行训练式培养。教师引导学生感知10秒与10分钟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在对时间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后,可以创设课堂活动检测学生的数感能力。该数感训练可以在教学任务过程中的实行具体做法为,教师在介绍完时针和分针后,便带领学生进行教学测验。测验开始前,教师设定数感训练的活动内容,即教师手握秒表和闹铃,当教师说开始后,以10秒钟和10分钟为两个节点,在时间倒数进行时教师与学生继续进行课程学习。

学生通过真实体验,感知10秒与10分钟相比较就好似一瞬间。教师也可以在第二课时测验学生的数感能力,即课程开始后,教师进行倒计时,设定数感时间为20分钟,当学生自行感觉时间临近时可以向老师汇报,教师将正确的时间与之相对比,越接近20分钟的学生,表示其数感能力越强。

三、注重体验,建立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问题,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克和千克”一课时,在操作实践活动中旨在让学生理解不同单位中数量的大小,真切感知不同数量单位的具体实际意义,从而发展数感。质量单位毕竟不像长度单位直观具体,那么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呢?即如何让学生对“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少”形成一定的基本认知是教师备课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在课上不妨开展如下教学环节:①说一说: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一些物体重量的认识。学生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物体尽管质量一样,物体有很多种形式,在形状、大小、材质上存在差异。②称一称:将常见的较轻物体(瓜子、黄豆、图钉等)拿出来称一称,让学生体验较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称一称较重的物体,如洗衣液、油等,让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③找一找:大约重1克、1千克的物品还有哪些?④估一估:这袋花生、橘子有多重?1枚硬币有几克呢?1克的绿豆大约有几颗?从操作活动入手,让学生说一说、称一称、找一找、估一估,把抽象的1克、1千克质量单位与生活中具体的常见物品联系起来,这些活动很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数感的增强。这种具有实践意义的操作能有效体验到1克、1千克的质量,将数感培养的任务真正地落实到学生的认知上。

四、综合应用,提升数感

数感的发挥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指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根据自身良好数感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融会贯通;让数学回归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反思等方法获取数学猜想,感知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参与综合应用中有效拓展能力、发展数感。

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当学生快速地回答出9+7=16时,追问学生是怎么想的,生1回答:“9比10小1,10+6=16,所以9+7= 16。”;生2回答:“9从7那里先拿1凑成10,7少了1就是6,10+6=16,所以9+7=16。”;生3回答:“我用数数的方法,9再往上数7个数就是16,所以9+7=16。”……在解说的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出学生多样化的算法。在归纳的过程中优化算法,进行“凑十法”的訓练,推而广之,在本课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8、7、6、5、4、3、2加几也能够融会贯通了,因为在这里已经学会了一种方法,而不是一道题的解法,所以学生的数感对算法的体验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李忠民.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7(22).

[2]杨建芬.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J].小学生(下旬刊),2017(2).

猜你喜欢

数感小学数学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