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

2019-10-21安茁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观音菩萨西游记

摘 要:《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观音菩萨一直贯穿四人取经过程的始终,是指导并且帮助四人排除九九八十一难的关键人物。在中国佛教中,观音菩萨是循声救苦、普度众生的象征,她的慈悲受到佛教徒的广泛尊崇,被誉为“大慈大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关键词:观音菩萨;普度众生;大慈大悲

一、观音菩萨的由来与含义

佛教在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大规模传入中国,此时的社会大动乱使得人们对儒家传统观念产生怀疑乃至否定,转而将救济的眼光投向宗教,渴望借助宗教的力量解决现实中的矛盾。与在中国本土生长的道教和儒教学说相比,佛教更符合劳苦大众渴望救济的强烈愿望。于是,大乘佛教的菩萨思想带来丰富而深刻的救济观念,大乘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观世音适时传入中国,受到民众的弘扬与推崇。

观音,梵文音译作“阿缚卢枳低湿伐罗”、“阿婆卢枳低湿伐罗”,“阿缚卢枳低”意译为“观”,“湿伐罗”意译为“自在”,两个合起来便为“观自在”。鸠摩罗什将其译作“观世音”,“世音”兼自在之意。唐代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名,省略其中的“世”字,译作“观音”。

观世音所行为菩萨行,所求为菩萨道。菩萨全称是菩提萨捶,意译为“觉有情”,“道心众生”。这些词早先在部落佛教中用来指未成佛前、在历劫轮回中的释迦牟尼,进而拓展为一切为成佛而精进努力的人。大乘佛教具有自度度人的理想人格,这意味着菩萨思想不仅求自度,还要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济度他人。

在佛教的教理中,菩萨是断除了烦恼,已经证得菩提涅槃的圣人,是法身大士,没有男性和女性的特性。但历史上的观音形象却是由男到女逐渐演变的,为了迎合世俗社会的观念,佛教一开始便让菩萨带上了世俗的男女性别。在印度佛教中,观音往往是男性,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观音形象也为男性,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形象逐渐由男性转变为女性,到隋唐时期,观音形象已经基本上成为女性并逐渐固定下来。观世音的仁慈善良、救苦救悲形象恰好符合女性身上所具有的母性光辉,因而观音菩萨的女性化形象更符合中国人的道德观念认知。

二、《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

在《西游记》中,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有着慈母般胸怀的观音形象。观音最先出现的情节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众仙千方百计制服孙悟空时。孙悟空大闹天宫,天庭混乱,所有神仙都想要置之于死地,但观音却只是想着收服、擒拿孙悟空。她对孙悟空是有些疼爱与怜惜的,目的只是想给孙悟空一个教训,就像一个母亲对任性的孩子那般。在如来佛祖成功将孙悟空镇压在五指山下后,观音菩萨仍指点其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他们正如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严父慈母形象,观音身上所带有的特质正是一个慈爱的母亲所具备的,包容、忍耐而具有同情心。

在《西游记》中,作者认为观音是“大慈大悲救苦菩萨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这便点明《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慈悲为怀、救济劳苦大众的济世形象。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降妖除魔的故事是小说的主线情节,所以观音的宽大胸怀几乎都集中表现在对待孙悟空和收服的妖怪身上,而没有像民间传说那样救济百姓,对广大穷苦民众广施恩泽。在收服红孩儿时,观音菩萨要求孙悟空将周围打扫干净,“要三百里左近地方,不许一个生灵在地。将那窝中小兽,窟中雏虫,都送到巅峰之上安生。”在孙悟空几次三番要一棒子打死妖怪时,观音也都教导其要慈悲在怀,不得滥杀无辜。

观音的济世情怀与慈悲心态不仅体现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在包揽责任时她也自告奋勇,毛遂自荐,佛祖对于观音的自荐极为满意。觀音不仅有悲天悯人的胸怀,且法力高强,能力卓越。观音在去东土大唐的路上历经磨难,正是她心中的道义与责任感激励她完成这项工作。佛祖早先也说过,南赡部洲的人,大多贪淫乐祸,那儿是一片恶海。因而人们要取的真经具有劝人向善、净化心灵的作用,所以观音去东土大唐寻觅合适的取经人本身就责任重大,间接具有救济天下的作用。观音菩萨最终也为取经任务寻觅到了最合适的人选和最佳团队。

《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同时她又法力高强、乐于助人、勇于承担责任。作者在小说中丝毫不吝啬对观音的赞美,多次或直接或间接地深入刻画了观音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形象,这样的观音是劳苦大众的期盼与希望所在。作者塑造的观音形象也并不是高高在上地对普通大众给予施舍,而是平易近人,具有民间化与亲切感的。“她身穿小棉袄,未曾洗漱,素面,散发,盘坐在箬竹上,在削篾!”[1]这样的观音彷佛和平常人家的妇人没有什么区别,朴素而又接地气。

观音“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拨一切众生苦”,她的愿望是要排除一切苦难,赐予众生安乐。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中本身就有仁爱与兼爱的思想,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人们便用儒家的思想来理解佛教道义,赋予佛教神灵大慈大悲、博爱救济的美好品质。观音菩萨是正义与智慧的化身,协助唐僧一行人克服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她也是正统、道德与权威的象征,引导并限制着唐僧一行人不偏离正轨,不走入歧途。

《西游记》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使得小说中的观音菩萨形象逐渐成为人们对观音的固有认识。观音手执净瓶,瓶中插着杨柳叶,净瓶杨柳是她的法宝,也是其法力无边的象征。她身穿白衣,头披白纱,或立或坐在莲花上,迎面而来的既有庄严和沉静,也不乏慈爱与亲切。小说中的观音爱世人,救万物,度众生,如母亲一般有着博爱的胸怀。她既是亲切慈祥的母亲,也是高高在上,承载着人们殷切期望的神灵。

观音的形象已逐渐演变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无所不能的神佛且固定下来。观音在小说中表现出的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正是对佛法的直接弘扬。观音菩萨在民间信仰中也已成为人们信奉与求助的主要神灵,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对于女性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民大众渴望被救济的夙愿。他们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这源于对超自然力量的赞美与崇拜,体现了一种超脱现实的美好寄托。

参考文献:

[1](明)吴承恩著.西游记[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

[2]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3]刘荫柏.刘荫柏说西游[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孙昌武.佛教文学十讲.北京:中华书局,2014.

作者简介:

安茁(1996.03—),女,汉族,陕西渭南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西北大学。

猜你喜欢

观音菩萨西游记
崇拜
西游记
西游记
东渡日本的德化窑“玛利亚观音像”
西游记
决战终点 杏花雨中拜观音
莫高窟经变画的依据与艺术表现
西游记
丰乳肥臀
求人不如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