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与异动

2019-10-21赵宇华于志勇

西部论丛 2019年28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赵宇华 于志勇

摘 要: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载体和工具,网络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空间和渠道,但也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弱化;信息的庞杂性,对主旋律教育造成影响;信息的隐蔽性,引发新的道德问题。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在媒介化社会中重新审视自身,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媒介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新变

21世纪以来,网络和传播媒介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文化裂变推手,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由媒介主导和统治的时代。媒介在改变着传统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在改变着具有历史惯性的文化结构,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以互联网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利用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机等为终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一种媒体形态。这种大众传播环境,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载体,也使得大众传播环境更为复杂,同时,以网络技术为中心的传播媒介正在向传统教育的中心移动,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 12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特别提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1]。因此,在媒介化社会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弱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教育者占有大量的信息,与受教者相比,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威,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以电脑、手机为代表兴起的新媒体在传播中具有开放性、大众性、自由性等特点,教育者和受教者都可以利用这些媒介来搜集信息、获取信息,这样就使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因为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受教者可以通过这些媒介获取信息,可以拥有和掌握着相当的信息量,这样就使传统的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地位不复存在,高校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水平受到严峻挑战,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有所下降。同时,由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掌握信息,又可以通过网络向其他人传递信息,受教者就有可能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媒介和信息,参与信息传播的程度越来越高,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的信息就有可能被淹没和漠视,丧失了传统的“把关人”的影响力。

二、 信息的庞杂性,对主旋律教育造成影响。

传统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来获取信息,内容多为弘扬时代主旋律,而使用新媒体的受众,可以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接触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庞杂,主流与非主流、高雅与粗俗、色情与暴力等信息也在网络上自由传播,尤其大学生自身心理不成熟,对信息的辨识能力与理解能力良莠不齐,这就对主旋律教育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媒介的变化也在改变着人们的观看方式。传统的纸质媒体是一种以文字为主体的读本,以静观凝思来获取信息,媒介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视觉模式和欣赏习惯,它带来了观看视角与体验的转向,是一种易读性的视觉消费方式,在给人们眼睛解放的同时,也对受众的自由想象给与了限定与规约,“现代的基本进程乃是对作为图像世界的征服过程。” [2]这就是现代社会的视觉系和影像性对人们欣赏习惯的改变。受众力图通过在观看图像中获取信息,在观看过程中渐趋与一种娱乐倾向、休闲心理,那种深层次的观看和理性反思逐渐弱化以致消失,在碎片化的浪潮中,受众自我反思能力弱化,逐渐迷失自我。

三、信息的隐蔽性,引发新的道德问题。

现代的新兴媒体,不仅仅带来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同时在深层次的价值层面也带来了相应的震动。地铁、列车,咖啡馆、食堂,拿出手机看个消息或短视频,了解一下热点,看一下新闻,去感受当下正在发生着什么,这种快餐文化填充了每一个无聊的时间,适应了人们快节奏、多热点的生活需求。但是随着新的信息的涌入,这些信息逐渐被淹没、消失,以致无人记起。我们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这些超载的信息對我们的记忆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数据库和图像磁道里储存的记忆越多,我们的文化就越不愿也无法去铭记”。我们越来越依靠于技术,只要有台电脑和网络接口,过去、现在、未来的编码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唾手可得的。我们将个人的、集体的记忆转而丢弃、放置不用,渐渐地趋于蜕化。人的主体的自主性逐渐消失,人的责任感被逐渐消弱,人们忙于观看浏览各种信息,这样的观看使注意力难以保持长久,人们的注意力被碎片化了,人们将大部分的时间消耗在电话聊天、计算机屏幕和广告世界里,使得判断力下降,视觉模糊,人们的阅读碎片化、观看碎片化,时间碎片化,人们生活在碎片化的世界里,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生活,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对真实的现实生活渐趋隔膜,以致无法融入,各种社交障碍逐渐出现。

另一方面,“大众传播是通过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来影响受众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的,新闻媒介对事实的选择和解释就是这种理解的体现。媒介‘传播的世界不是世界本身,而是已经被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可能是扭曲的,变形的,但它总是被当作真实存在的世界传播给受众的。在大众传播无孔不入的今天,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媒介对世界的选择和解释。” [3] 加之网络的监控不够完善,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在媒体上轻松表达,而不必担负责任和义务,这样就导致一些人利用网络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于是,一些新的道德问题就产生了,如红色经典被恶搞事件。抗战经典歌曲《黄河大合唱》被胡乱填词,《闪闪的红星》中的抗日小英雄潘冬子被恶搞为做着明星梦的富家子弟,《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有了旧情人,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纷纷“躺枪”……低俗嘲弄了经典,感官的娱乐取代了思想的感悟,一个个为人民熟知的英雄故事被调侃,为民族独立流血牺牲的英雄被丑化,这是世代青少年崇敬的民族英雄,这些具有历史价值、世代价值的红色经典在舞台上、互联网上屡屡被恶搞,对青少年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他们通过哗众取宠、标新立异招徕关注,一个时代的理想追求和信仰就在这种“玩笑”中被玩弄。这种消解崇高、迎合低俗的思想给青少年带来极坏的影响。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4]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载体和工具,网络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空间和渠道,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与时俱进,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在媒介化社会中重新审视自身,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创新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应对这个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1).

[2]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96.

[3] 居延安.信息、沟通、传播[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84-185.

[4]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75.

作者简介:赵宇华(1978.5-),女,,汉族,内蒙古赤峰,文学博士,讲师,中国现当代文学,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于志勇(1978.10-),男,汉族,内蒙古赤峰,硕士,讲师,中国共产党党史。

基金: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媒介化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L18BSZ04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