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以道观物”哲学思想研究

2019-10-21高应洁

学理论·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当代意义庄子

高应洁

摘 要:道家思想流派中,主要的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庄子作为老子的学生,继承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思想,并进一步发挥了“无为”思想,提出了“以道观物”的认识论来认识世界,最终达到逍遥游境界。在当代,过快的发展进程激发了系列的社会问题。庄子作为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其思想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辨析庄子的“以道观物”认识论中“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相结合。对解答当代存在的社会矛盾问题,有着重要当代意义。

关键词:庄子;以道观物;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9-0050-02

作为中国的传统哲学,庄子的“以道观物”哲学思想对当下社会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庄子哲学思想研究可以借古人之智,与时代主流文化相结合,营造舒适的当代发展环境。

一、以道观物的思想分析

有的人看世界的角度是从自身出发,以自我为中心,而庄子认为用感官来观察世界是狭隘的,应该用“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提出了“以道观物”的认识论。庄子“以道观物”的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1.齐万物

庄子认为从道的角度去认识万物,则世界上的物质没有高低贵贱,大小之分,万事万物都是无差别的、平等的。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庄子·秋水》)①从物质大的角度去观察,则万物没有小的,从物质小的角度去观察,则万物没有大的。万物所认为的贵贱则是出自于自我感觉和世俗的非议。《庄子·逍遥游》中,庄子谈论了两种鸟类,林中雀与大鹏鸟,后世多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来解释庄子的观点。这种观点未免片面,深入了解庄子的思想之后,林中雀不理解大鹏鸟的观点,反之大鹏鸟又怎会理解林中雀的志趣。

2.齐是非

庄子认为我们认识世界的角度都带着自我偏见,应该用宽容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包容与自己不同的思想。

“物无非彼,无为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庄子·齐物论》)事物存在着与自身对立的一面,不能单单认识到自身的一面,还要对对立面有所认识了解。在《庄子·至乐》篇中,庄子用鲁侯养鸟的故事,表达了“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用独断论思维“养鸟”的最终结果是一场空。这种自我思维的死胡同,应该加以摒弃,要学会接纳不同的事物与观点。

3.齐生死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直面生死的哲学家[1]。庄子所处的时代,死亡是一件避而不谈的事情,若有谈及也是一带而过,刻意地不去触及这个悲伤的话题。庄子不仅谈及生死,还用一种豁达的态度去面临死亡,尊重发展的运行规律。

生者气之聚也,死者气之散也。庄子用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表达了生与死不过是一个过程,无形与有形最后都归为无形。“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至乐》)面对旁人的指责,“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庄子·至乐》)庄子认为死亡是自然的运行过程而已,无法避免,面对生死应该“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庄子·大宗师》)坦然面对生死问题,豁达地直面尖锐矛盾。

二、当代社会的发展困境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还存在着生态环境问题、传统文化问题、精神层面问题等发展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羁绊着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进程。

1.生态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伴随着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二者的角色发生了改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产能力增强,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接受着巨大的挑战,人类在享受发展所带来的果实时,也在破坏着环境。

生态问题已经上升到人类的生死存亡高度,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追求经济利益,发展了一些淘汰的高污染企业,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给国家经济的转型提出难题,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传统文化问题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族文化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一个国家没有独立意识、自我意识、自觉性,不能称得上一个完整的国家。

当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件亟须重视的问题。在西方思想的冲击下,我国在對外交流过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还不够。少部分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持有悲观态度,只看见其中的糟粕,对精华部分视而不见,这是非常危险的。

3.精神世界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好东西”与“坏东西”都走进了中国,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总量在高速增涨的同时,社会道德价值观也接受着西方思想的挑战。一些人把个人利益高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是自我的行为准则和生活追求,出现了一些不考虑他人只顾自己的利己主义者。

物质的充实与精神不成正比,物质充实,但伦理价值观缺失。人与人的交往隔着一面看不见的墙,这种精神世界的闭塞,迫使个体的精神机制形成保护模式,抗拒外界的接触,只重视自我,从而无法轻松愉快地生活。

三、以道观物的当代意义

1.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早在先秦时代,庄子就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人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人顺其自然才是符合道的。马克思与恩格斯虽没有系统地论述环境问题,但是其思想中包含着环境保护的思想。“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自然辩证法》)人对自然的改造是必然的,但是这种改造要基于平等的观点。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建立平衡机制,既不能以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牺牲生态环境利益;又不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阻碍经济发展的进程。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2]

2.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与国运、民族不可分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的繁荣兴盛源自高度的文化自信,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庄子认为宽容是认识中重要的品质,即使不认同他人观点,但也要给予他人表达观点的机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马克思在对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研究过程中,得出了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模式与道路是多样的[3]。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宽容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以容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世界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3.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在庄子的著作中,劳我以生,息我以死。死亡并不可怕,坦然对待,顺应人生发展过程阶段,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庄子追求的绝对精神自由,表现出对社会矛盾的顺从与回避。豁达的人生态度需要与现实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优结果,马克思告诉我们实践是变革现实的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与改变世界”,好的思路是需要实践去行动的,距离提出处理地区和多边合作关系“一带一路”的倡议已过去五年之久,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之上,对于外界的质疑以豁达一笑,用行动来表明自己的诚意,目前“一带一路”的理论与实践建设取得了实质的进展。新时代,中国在寻求发展的道路上会有艰难、会有质疑,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中国人勤劳实干形象深入世界人民心中,未来的中华民族也会坚持实践与认识相统一,实现再一次质的飞跃。

四、结论

极端的思想认为中国没有哲学,中国哲学思想是没有同西方一样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哲学。庄子的“以道觀物”思想产生于先秦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诸多相符合之处,其中涵盖着符合时代的优秀思想,对思想价值体系建设有借鉴作用。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优秀的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结合,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又不失民族文化之本。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庄子“以道观物”的联系,审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庄子今注今译[M].陈鼓应,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傅强.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从实践走向实现过程中的里程碑——平等视阈中的十九大报告[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5):9-12.

[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传统与文化论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当代意义庄子
《庄子说》(二十三)
浅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当代意义
《庄子说》(二十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理论及当代意义
《庄子说》(二十)
刘瑞龙的群众观及其当代意义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
马克思与弗洛姆自由观比较
从中医药文化看中医药的普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