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2019-10-21查慧

学理论·下 2019年9期
关键词:幸福观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

查慧

摘 要:在网络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相互交杂碰撞,各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层出不穷,潜移默化下人们对幸福的认识慢慢发生偏差,从而阻碍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当今社会认同度最高的的幸福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萌芽、转变以及成熟的形成过程的了解,认识到人的本质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前提,个人和社会幸福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归宿,这对增强个人幸福感和构建幸福社会乃至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9-0024-02

幸福观是人们从自身成长经历出发,结合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的关于幸福的看法。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以人类发展历史为出发点,根据当下实际和未来展望客观地形成的关于幸福的认识和观点,其以个人幸福为出发点,最终实现人类幸福。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领导者,总结并宣传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和理解幸福的内涵,这对增强人民幸福感,建设和谐社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形成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萌芽

中学毕业以前,马克思因其个人的成长经历开始信仰宗教,认为宗教是获得幸福的方式,他认为对物质世界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的天性,但人永无止境的欲望总是将其遮蔽,但在宗教的引导下,不仅能提升人的道德素养,还能让人的心灵不受外界所污染,最终实现人的天性。虽然马克思这一时期的幸福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但其出发点是人类现实的生存发展环境和幸福生活。在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对青年的要求是要其成为一个高尚的且幸福的人,与此同时为社会其他人员带来幸福,在此基础上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努力,“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证明他们为最幸福的人。”[1]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联系起来。总体来看,青年时的马克思还没有对幸福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还处于对幸福的一个初步探索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转变

这一时期,马克思幸福观思想由信仰宗教转向现实世界,即由唯心主义者转向唯物主义者。首先,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探究伊壁鸠鲁哲学,肯定伊壁鸠鲁关于人类要想得到幸福首先必须得到自由的这个观点,从伊壁鸠鲁的原子运动偏斜论进一步指出人的幸福来源于现实生活世界,打破了伊壁鸠鲁脱离现实的幸福思想,明确指出社会是个人幸福的基本条件。其次,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认为必须改变现实世界,即明确改造世界的任务,找到改造现实世界的力量,通过革命实践的方式来改造不满的现实世界,创立人民群众满意的新世界,这样人们才能走上获得幸福的道路。另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异化思想,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而是被资产阶级压迫剥削异化的劳动,其毁灭了劳动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马克思指出人类劳动应该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劳动,要求彻底消灭私有制,实现共同幸福。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形成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渐渐走向成熟,马克思认为人的幸福是其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党宣言》不仅是一个全面阐述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著作,而且其中还包括丰富的幸福观,可见马克思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在《宣言》文本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幸福的内涵没有直接指出,他们关注的重点是实现幸福的社会条件与现实运动,人身心的自由与解放是获得幸福的一个前提条件,当这样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才能提高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没有自由和解放,人就会在社会制度的束缚下、社会行动的限制下生活,社会与人自身发展始终处于矛盾中,人的本质被压制,人就不能自由地发展自己,追求美好生活,从而丧失人作为人的本质,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只能颓废地、没有自己思想地生活。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内涵

(一)人的本质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前提

幸福问题与人的本质是紧密联系的,人的本质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首要前提。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与社会实践是分不开的,在现实生活中和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实践中去考察人,在此基础上把握人的本质,而马克思关于幸福的解答就是在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得到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异化出发来说明人的幸福问题,马克思指出在私有制下,工人的劳动已经发生异化,它是对工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摧残。导致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对立而存在、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脱离、人的类本质慢慢消失、人与人矛盾日益激化,最终人的本质发生根本改变,这是人作为人的灾难,使人不能以人的名义而存在。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成为人自觉自由的劳动的首要前提是扬弃异化,在此基础上人的肉体才能免受折磨,精神世界免遭摧殘,人才能实现其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人获得幸福的关键前提。

(二)个人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

个人幸福关注的是个体自身的幸福,而忽略其他全社会大众的幸福,即社会幸福。社会幸福由每个人的幸福构成,是整个社会群体的幸福。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问题上认为人是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不能离开社会而独自存在,社会也是由无数的人组成的,不能脱离人而存在,脱离人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个人和社会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同样的道理,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也是如此,社会的发展为个人幸福的实现提供必需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社会的发展程度制约着个人幸福的实现程度。反过来,个人能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从而为更多的人带来幸福,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的幸福效应。相反地,个人幸福很难实现的条件下,那么其为社会发展贡献的力量就很小,制约着社会的前进发展。总而言之,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是一个整体,把握好他们内在的互融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幸福效应,实现个人的幸福,只有每个人获得幸福,最终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幸福。

(三)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归宿

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人是活生生的在实践活动中的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归宿。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人作为人的特性以及社会特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展现。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认为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才能使每个人的幸福得到基本物质上的保证,广大人民群众是幸福生活享受的主体。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实现,意味着我们已经迈入共产主义阶段,这时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消失,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权利得到切实地保证,人的主体性完全体现出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归宿,而实现前提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看待幸福,增强个人幸福感

只有对幸福的内涵有了正确的认识,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一方面,在享受物质幸福的同时要看到精神的幸福。当一个人的物质条件很优越时,他能享受别人所不能拥有的,但不能只沉浸于此,他要看到其精神带来的力量,积极追求精神的满足,使其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统一起来。另一方面,要辩证地看待个人幸福。我们要在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获得个人幸福,并且在个人获得幸福的同时,帮助身边人乃至陌生人获得幸福。幸福不一定就是开心的、美满的,以爱为出发点的批评其实也是一种幸福。此外,既要看到眼前的幸福,也要看到以后的幸福。对我们眼前所拥有的我们要珍惜,但我们眼光不能停留于此,还要努力奋斗,为以后的幸福创造条件。对于幸福,我们只有正确、理性地看待其科学含义,我们才能更开心,幸福感更强。

(二)以人为出发点,构建幸福社会

新时代,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主体,要以人为出发点,构建社会主义幸福社会。首先,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幸福。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接触、交流机会少之又少,都活在智能手机、电脑的虚拟世界里,彼此之间感情不深、信任感不强,交往看重的是你对我有没有利用价值。所以要拉近人心与人心的距离,从而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幸福。其次,构建人与社会之间的幸福。人是在社会中生存的,要从自身做起,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前进,同样,社会反过来为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最后,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幸福。人从自然中来,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伤害自然就是伤害人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出现了雾霾、物种灭绝、水污染等问题,我们要保护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来获得发展,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幸福。

(三)坚持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

中国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一方面,中国道路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动力。时代的发展证明只有社会主义道路适合中国,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主体,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汇聚人民的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中国走向幸福。另一方面,中国道路是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的源泉。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飞快上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促使人民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质量,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积极向上的精神对社会的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人们眼界的开阔,开始不满足现存的生存发展状态,想追求進一步的发展,这将有利于弘扬中国的改革创新精神,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猜你喜欢

幸福观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略谈资产阶级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