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2019-10-21曹天旭陈今朝莫言玲

食药用菌 2019年5期
关键词:食用菌栽培实训

杜 萍 曹天旭 陈今朝 莫言玲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杜 萍 曹天旭*陈今朝 莫言玲

(长江师范学院现代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 408100)

为提高教学质量,探索食用菌栽培课程的教学新模式,从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学内容的整体安排和组织实施、教学资源配置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阐述《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安排。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安排;教学效果;考核评价

食用菌具有高效转化利用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的能力。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今,食用菌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在种植业中继粮食、蔬菜、果树、油料之后居第五位[1~3]。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7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为3 712万吨,产值为2 721.92亿元,食用菌产业已步入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新轨道,成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中的新生力量。目前,全国592个贫困县中最先开展食用菌扶贫的有420个。种植食用菌的经济效益是大田作物的10倍以上,有“一亩园十亩田、一亩菌十亩园”的说法[4],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一项切切实实的富民产业。然而,我国的食用菌生产水平总体上并不高,限制了其健康可持续发展,而食用菌教学水平的提升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及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抓手。因此,对《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1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食用菌栽培技术是本科、高职院校园艺、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微生物学、蔬菜学、发酵工艺学、遗传学和环境科学等相互交叉渗透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学科。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用菌栽培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食用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能力,指导食用菌栽培生产及技术服务。

依据园艺、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课程的任务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平台,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创设工作性知识,使教学内容源于并服务于岗位工作,且与岗位工作密切结合。

通过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及与素质并重的培养方式,使学生掌握食用菌栽培基础理论知识及应用食用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能力;能动手操作,发现和解决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创业的能力,成为懂生产、会经营、能管理、服务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5]。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多样化和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等多方面的需求。

2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2.1 理论教学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以真实的食用菌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职业资格标准和地方食用菌产业特色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块和教学顺序。(1)使学生理解有关食用菌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常见食用菌的栽培管理方法;(2)使学生掌握食用菌制种、发菌、出菇管理、产品加工、病虫害防治方法;(3)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图书馆资料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

2.2 实践教学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知识-技能-素质” “项目-任务-能力”双线贯通,建立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包括课堂实验、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掌握食用菌制种、栽培、管理、加工等基本技能;加强校企合作,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行业企业顶岗实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3 课程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与组织实施

3.1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总教学时数为90学时(表1),其中理论24学时,实验实训66学时,两者时数之比为1︰2.7。课下拓展任务训练34学时,有多项任务时,各小组可任选其一练习。

表1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的任务及学时

3.2 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①根据食用菌自然条件下的出菇季节,安排实践内容,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2/3以上,分为课堂实验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集中实训。②以实训基地真实的食用菌栽培任务为依托,以栽培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引导,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寻求解决和完成任务的方法,每小组5~6人,在工作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③在理论教学中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制作教学视频资料等手段对食用菌栽培课中必备的理论性内容进行讲解。理论教学之后紧跟实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④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开展任务驱动式及现场教学,教师提出任务与要求,进行辅导并指导,学生通过书本及网络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开展分析与讨论;学生制定计划与分工,教师评定计划,通过团结协作,完成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下,小组自查与互查实践结果,教师提问并点评,报告结果,提出建议。⑤在教学期间,请校外菇农、企业骨干、农艺师等人士讲解传授书本外的知识,为教学注入活力。课外组织学生参观规模化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参观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所学知识,探讨并解答菇农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栽培难题。⑥通过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与素质并重的培养方式,使学生掌握食用菌栽培基础理论知识,菌种制备、菌包生产技能,培养学生对食用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能力。

4 课程教学进程安排

本课程教学为跨学期授课,依据食用菌生产流程,利用自然气候,11~12月份生产菌包,向前推1~2个月制作菌种,3~8月为出菇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合理搭配栽培品种,使得一年四季都有实训内容,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掌握了菌种生产技术,又实践了各种栽培方法和出菇模式,培养其就业和创业能力。课程教学运行历如图1所示。

5 课程教学资源配置

图1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运行历

5.1 师资配置

如图2所示。

图2 《食药用菌栽培技术》课程的师资配置情况

5.2 教学资源配置

①食用菌实训基地拥有食用菌生产线1套,液体发酵罐、装袋机、拌料机、卧式高压蒸汽灭菌锅各1个,立式高压蒸汽灭菌锅3个,常压灭菌锅1个,拌料装袋室1间,用于培养基(料)的制备及灭菌。②超净工作台8台,离子风2台,臭氧发生器3台,接种室2间,发菌室4间,培养箱4台等,用于接种与培养。③冰箱3台,冰柜5台,用于食用菌菌种的保藏。④半地下式菇棚4栋,木耳出耳场2亩(1亩≈667平方米)用于出菇管理。⑤高倍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各一台,用于病虫害识别、诊断及菌种繁育等。

5.3 教学参考资料

①职业资格标准。食用菌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食用菌菌种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菌类园艺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②教材。《食用菌栽培学》(第3版)边银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十三五”农林规划教材,2017年。《食用菌栽培学》(第3版),吕作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食用菌栽培》,常明昌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③报刊与杂志。《菌物学报》《中国食用菌》《食用菌学报》《食用菌》《食药用菌》。④网络。易菇网、中国食用菌信息总网、中国食用菌网、食用菌知识园地、食用菌栽培技术视频网等。

6 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重在学习过程的考核办法,学生成绩评定分三部分:职业能力评价、职业素质评价和闭卷考试成绩。通过任课教师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小组间评价和学生自评的方式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评定。考核既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又强调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避免片面性。

总成绩=职业能力考核50%+职业素质考核20%+闭卷考试30%。

6.1 职业能力评价

教师依据各子任务考评单占60%,实验记录与分析报告占20%,如发菌室、出菇室及食用菌生长发育状况记录与分析等,食用菌产量占20%,综合给出职业能力评分。

在完成每项子任务后,要及时进行子任务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考核分为任课教师评价(40%)、教学督导评价(20%)、小组间评价(20%)和学生自评(20%)4部分。

6.2 职业素质考评

每项工作任务完成后,综合考核职业素质,内容包括操作过程,操作规范,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的品质,产品质量、数量,实验报告、实习总结等,由任课教师评价(40%)、教学督导评价(20%)、小组间评价(20%)和学生自评(20%)综合汇总给出总分。

6.3 闭卷考试

占总成绩的30%,重点考核食用菌栽培基础知识及栽培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7 结 语

以说课形式进行“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系统探索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制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授课计划,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开拓教学思路,从而增强了课程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师教学素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精心设计,可以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的整体脉络和思路,建立起自身的学习框架,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既掌握了食用菌栽培必备的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学、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其教学特点是:①依据食用菌生产季节安排教学内容,以食用菌生产过程设计教学进程。②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教学都是依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结合生产内容设计了教学项目,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参与到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③教学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

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极有利于毕业后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工作当中,更符合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1] 方嘉禾. 世界生物资源概况[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 11(2): 121-126.

[2] 李鑫, 张俊飚, 张亚如, 等.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困境的对策研究[J]. 食药用菌, 2016, 24(4): 207-210.

[3] 李玉. 菌物资源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1-429.

[4] 李玉.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机遇和挑战——走中国特色菇业发展之路, 实现食用菌产业强国之梦[J]. 菌物研究, 2018, 16(3): 125-131.

[5] 王颖, 姚笛, 黄玉兰. 改革食用菌课程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0(1): 89-94.

杜萍(1982—),女,博士,副教授,从事食药用菌栽培育种及分子系统学研究。E-mail:duping7374@163.com。

曹天旭(1980—),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园艺作物资源及分子生物学研究。E-mail:3958053@qq.com。

S646

B

2095-0934(2019)05-346-05

猜你喜欢

食用菌栽培实训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自然栽培的味道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