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2019-10-20余丹梅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余丹梅

摘要: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发展,经济快速发展,大量人口为了生计离开原住地涌入新城市,这些人口就是流动人口,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人,而其中的流动儿童约占七八千万,流动儿童最关心的便是教育问题,如何维护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让流动儿童不再为上学犯愁是我国教育事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先探讨了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再依据成因提出发展对策,从而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578( 2019) 08 - 0126 - 02

1.引言

随着社会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社会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流动形式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为了生计,大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经济发达的城市转移,这类人口常年脱离农村的土地,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村人口,而在城市里,这类人口没有户口,没有房子,也不是城市人口,由此我们便把这类人口称为“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离开原住地去往新城市,近年来呈现家庭化转移的趋势,原因也许是他们舍不得年幼的孩子,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父母的关心,或在家乡没有合适的人可以照顾孩子等,因此便产生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流动儿童。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也由此而产生,也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关注的重点。

2.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

2.1社会因素

(1)宏观因素

①国家政策因素

首先,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当地教育部门只对本地户籍的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负责,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在当地教育部门的职责范围内。其次,由于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流动人口想要把户籍迁入到新城市非常困难,因此大量流动儿童因为户籍限制而无法在当地上学。最后,国家尚未颁布一部关于流动儿童教育的法律,仅仅只颁布一些教育问题的政策,而这些政策又有一些缺陷,从而缺乏实际指导意义,以此,在进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时缺乏客观公正的法律依据。

②地域歧视因素

地域歧视表现为文化差异中体现出来的文化排斥,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冲突。

虽然农民工离开农村,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其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交往方式以及娱乐方式较之于农村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农民工自身的观念仍脱离不了农村,仍带有“乡土性”。这种“乡土性”包含在民丁子弟的日常生活中,在他们与人交往时会流露出来,而一些城市人接受不了这种“乡土性”,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而流动儿童主要遭受两个方面的文化排斥,一是城市儿童群体的排斥,二是学校制度性排斥。

城市儿童群体的文化排斥主要表现在流动儿童在自己家乡形成的行为习惯以及价值理念,在随父母来到城市后,与城市儿童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产生冲突,城市儿童无法认同流动儿童的行为规范,从而产生偏见,由偏见产生摩擦,因此对流动儿童非常排斥。

学校制度性排斥表现在流动儿童在自己家乡接受教育时接受的一般是全国性通用的人教版教材,而随父母进入新城市接受教育时使用的教材某城市自己设计的教材,在难度上比人教版教材要更大一些,由此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往往不佳,不仅受学习环境的改变、教材难度的增加、而且也受流动儿童本身的努力程度的影响,而城市教师往往会把学习成绩不佳归咎于儿童自身的不努力以及天赋上的欠缺,没有给予流动儿童相应的帮助和关注。

2.2家庭因素

①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

流动儿童的家长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在儿童的学业上帮助不大,辅导不了儿童的学业,在教育方面与孩子没有共同语言,而且家长自身也没有意识到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性,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不愿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在子女的教育上。

②家长的教育时间不足

流动儿童的家长一般从事比较辛苦的工作,假期很少,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当结束一天辛劳的工作晚上回到家,家长因为劳累需要更多的休息时间,自然就不能去检查孩子的作业,更没有功夫去辅导孩子,因此教育孩子的时间不多。

③家长的教育方式失当

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暴力的方法可以镇压孩子,让孩子听话。但却忽视了和孩子的平等沟通以及关注孩子的精神情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理性的和孩子交流,而是直接采取粗暴的棍棒方式处理问题。这种教育方法是失当的,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④流动儿童缺乏较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时间

流动家庭的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大多从事收入低微的工作,在城市里租不起好的房子,很多家庭全家人擠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儿童没有书桌学习,只能趴在床沿,学习环境较差。甚至有些流动儿童放学后承担起做饭的活,缺乏充足的学习时间。

2.3儿童自身因素:心理因素

受文化排斥的影响,流动儿童不同程度的缺乏自信,存在自卑心理,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发言,遇到困难也不会主动寻求老师和学生的帮助,也不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课外活动。在人际交往中,流动儿童融入不了本地儿童的社交圈,一般他们只和同乡人玩耍或者封闭自己。并且由于家长忙于生计,忽略了流动儿童的个人卫生,致使一些流动儿童长时间不洗澡、不换洗衣服、头发散乱等,加剧了和城市儿童的摩擦,使流动儿童越来越自卑。

由于流动儿童自身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的学业成绩不佳,使部分老师不喜欢流动儿童,从而忽略流动儿童的教育,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使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得不到保障。

3.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发展对策

3.1社会对策

①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限制是造成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因此,必须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籍迁移的限制,从制度上消除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户籍制度的改革使流动儿童有更多的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为流动儿童所在城市培养人才,而且更为国家培养一批未来的人才,有利于整体的国民素质的提高,更为国家未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基础。

②完善流动儿童教育立法

由于我国没有明确颁布一部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法律,关于流动儿童的教育工作难以有效展开,一些流动儿童的教育得不到保障。所以我国必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未开展流动儿童的教育工作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

③流人地政府要高度重视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流入地政府要转变教育发展观念,从整个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化发展的角度认识到流动人口为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带来巨大贡献,政府要鼓励和支持流动儿童接受教育,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儿童的教育问题,并为流动儿童创造一切可能的教育条件。

④流出地政府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流动儿童离开原住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流出地政府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缩小区域教育差异,提高流出地的教育水平,吸引一些流动儿童在家乡就学。

⑤加强流动儿童教育宣传

流动儿童教育宣传主要包括加强对流动儿童父母的宣传,让他们意识到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向社会各界宣传流动儿童的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此的关注,为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教育环境。

3.2学校对策

①消除歧视,公平对待流动儿童

学校要充分考虑流动儿童的特性,缩小流动儿童的城乡差异感,消除地域歧视,公平对待流动儿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有人人平等的学生观,尊重流动儿童的尊严、人格,不忽视、不歧视、不讽刺他们。平时要多与流动儿童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引导他们对学校产生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同时要多鼓励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进行交往,教会流动儿童平等的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城市儿童和流动儿童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②因材施教,专门辅导

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方法之一是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在教育中针对每个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针对流动儿童放学后的学习环境较差和学习时间不充分,回家无人辅导作业的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作业处理完,放学后花30分钟辅导流动儿童完成作业。针对一些基础较差,跟不上正常学习节奏的流动儿童,教师应对他们进行专门的辅导,让他们尽快跟上正常的教学节奏。针对一些流动儿童自信心不足,教师应在课业上适当调整,在流动儿童出现困难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③建立适应流动儿童频繁流动特性的电子学籍系统

由于流动儿童最大的特性是他的流动性,经常随父母去往新城市,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就不适应流动儿童,所以应创新学籍管理模式,建立适应流动儿童频繁流动特性的电子学籍系统,满足流动儿童入学和转学的要求。而目前我国正在统一建立全国各地共享的电子学籍管理网络系统。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利用多媒体电子信息技术,动态管理流动儿童的学籍,在流动儿童入学、转学时提供方便简单的手续,并可以随时监管流动儿童的就学情况,非常适应流动儿童的学籍管理。

④建立学校和家庭的联系

学校教育只是流动儿童教育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便是家庭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现代通信系统(如QQ、微信、校讯通)为教师和家长的及时沟通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除了通信系统,教师也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提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认识,指导亲子沟通,并及时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

3.3家庭对策

①家长应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要尊重儿童的自尊和人格,满足儿童的合理需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应给孩子过多的壓力,在出现分歧时,要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考虑孩子的感受,民主理智的与儿童进行交流,避免一味压制和纵容。发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优点和闪光点,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赞美,微笑和拥抱。

②家长应言传身教,成为儿童的榜样 “孩子最好的老师便是家长”,家长应注重言传身教,树立榜样效应。在工作中应认真敬业,不投机取巧;在生活中应勤俭朴素,卫生整洁;在人际交往中诚实有信,不弄虚作假;无时无刻要在儿童面前树立正面的形象,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的成长,影响儿童的行为举止。

3.4儿童对策

①鼓励流动儿童参与集体交往活动

教师应根据流动儿童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让流动儿童参与集体交往活动,比如可以让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合作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鼓励城市儿童多与流动儿童交往,可以组成帮扶小组,互相监督、共同提高,帮助流动儿童尽快融入集体。流动儿童大多能吃苦耐劳,教师可以让流动儿童担任班级管理人员,培养流动儿童的团结合作意识,让流动儿童重拾自信。

②加强流动儿童的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发展是衡量一个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指标,一方面,教师在平时要向城市儿童灌输人人平等的重要思想,鼓励城市儿童接纳流动儿童,与他们和谐交往,不排斥和歧视他们。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流动儿童的心理辅导,在日常教学中关注流动儿童的学习情况,在流动儿童发生问题时要耐心细致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于那些不服管教,任性的儿童,教师应加强教育,让他们改正错误,把精力花费在学习上。总之,教师要加强与流动儿童的交往沟通,关注流动儿童的成长,帮助流动儿童获得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

4.结语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应是国家教育事业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21世纪,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流动人口是促使社会繁荣发展的动力,流动儿童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的教育理应得到重视。影响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儿童自身因素,四者形成一个循环,共同制约着流动儿童的教育发展。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从这四方面人手,这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努力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争取早日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帮,近十年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1,03:11 - 14.

[2]周国华,翁启文,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研究述评[J].人口与发展,2011,1705:101 - 112.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民族器乐合奏课与综合大学素质教育问题研究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
我的关怀德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