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民俗传情”导写及佳作展示

2019-10-17王淦生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19年9期
关键词:先人先辈民俗

王淦生

文 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民俗,是原野上绽放的沾满泥土气息的花朵;民俗,是悠远处传来的散发着思古幽情的歌谣。民俗,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民俗,传递着韵味独特的民族情感。民俗,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血脉;民俗,是一个国家凝聚的磁力。

民俗滋养性情,民俗陶冶情操,民俗塑造灵魂!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也许你不能精准地给“民俗”下一个定义,但你一定能轻松地描述出一个个属于“民俗”的例子,譬如一个个传统节日,一个个民间风俗习惯。它们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带给我们喜怒哀乐,教会我们爱憎分明,养成了我们鲜明的民族精神和节操。文题所供材料,以形象而凝练的语言交代了“民俗”的由来、特征、意义和价值——尤其在陶冶民族情操、塑造民族精神方面的巨大意义。而这,正是本题的写作要点。

民俗传情,“传”的是那些具有民族特征的情感。如春节,让我们体悟到“家”和“亲情”的重要,所以,即便远在千里也要踏上归程,与亲人团聚;如清明,让我们缅怀那些鞠躬尽瘁为后人创造美好生活的前贤和先辈,所以,抚今追昔感恩先人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如民谣,让我们得以传承前辈世世代代积累的精神和文化遗产;如禁忌,让我们明白先人的爱与憎、追求与忌讳……民俗中所承载的,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情感,它是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和灵魂营养品,它甚至已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

可写记叙文,讲述“民俗传情”生动感人的故事;可写成议论文,表达你对各种民俗的观点和看法;可写散文,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情文并茂,尽情抒发你对民俗的深刻体验和独到感受。选材可大可小,可点可面,这取决于你的积淀与体验。

佳作展示

民谚传情

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 薛笑然

历史是一条线,一条无限延伸的曲折的线;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条线上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点。

而串联起这一个个点,使之变为一条紧密关联红线的,不仅仅是血脉,更有文化。或者说,文化是串起整个历史长河中每一个人的精神血脉。

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不光是DNA,更有道德规范、民族精神、社会经验、生活常识、宗教禁忌、做人处世的原则,以及各种经世致用的知识……这些,我们从“纸面上”已经学到太多太多。从小到大,我们读过的那些先人留传下来的经史子集,有多少不是在这些方面做到了极致?

但是,读遍了这些语调铿锵高昂的圣贤书之后,我蓦然觉得,还有一个和蔼的、温润的声音在我们的耳畔响起,它告诉我们生活的常识、社会的经验甚至饮食起居的注意事项、识人看天的各种技巧、教儿育女的点滴方法……

这便是上不得圣贤书却千百年来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民谚”!

上不了圣贤书,因为它俗,千百年来,不脱尘世,口口相传。就因为它深植民间,扎根沃土,营养丰沛,故而枝繁叶茂;更因为它有着广阔的受众市场——从古至今,文盲居多的中国人中没有读过四书五经的不计其数,可谁敢说他一生中没听过一句民谚,没受到过民谚的影响?所以说,濡养中国人精神的,绝不仅仅是那些圣贤之书、文学典籍,民俗民谚的熏陶,更让每个中国人精神丰盈,言行得体,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你年少时,一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让你懂得珍惜时光,计划未来,发奋努力;你年老时,一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让你明白生命无关老少,时时充满生机;你择友时,一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让你明白与人相处要学会忍让,懂得包容;你择业时,一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明确告诉你职业无高低之分,技艺有优劣之别;你处于顺境时,一句“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让你明白顺境难以永恒,乐极可能生悲;你遭遇厄运时,一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让你鼓起生活的勇气,平添前进的信心……

民谚是民俗的一部分,唯其“俗”,才更显亲近;唯其草根,才更具生命力;唯其口口相传,才更像一位长者耳提面命……不仅是我,还有你,还有他,乃至每位炎黄子孙,都得感激那些饱含先辈经验智慧和无限深情的殷殷教诲……

民谚,让我们成人,成才。

点 评

文章选择“民俗”中的瑰宝——民谚进行分析议论,指出:民谚教会了我们很多书本上难以读到却跟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更加贴近的东西,民谚饱含着先辈的经验智慧和无限深情,营养更为全面,可以促进我们健康成长。文章引用丰富,论证严谨有力。最后总结收束全文,照应标题,使全文浑然一体,文脉贯通,有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清明感怀

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高三 刘学禹

又逢清明。风和日丽,万物清明。我的心境却难以与眼前这明媚的春光相融——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想起了刚刚去世的奶奶。

自然要去为奶奶扫墓。进入郊区,便见到一队队大人小孩,拎着香烛纸钱,显然也是去祭奠亲人。可那些孩子,全无哀色,一个个嬉笑打闹,充满了假日郊游的欢愉。这让我心中平添憋闷,正如漂泊异乡的马致远蓦然见得“小桥流水人家”,愁绪更添三分。

进入墓园,青烟缭绕,时有悲声传来。春日的艳阳却像那些不知好歹的顽童,欢快地泼洒着银絮,今天本该细雨霏霏啊——这不应景的阳光!

烧纸钱是扫墓的重要环节。我拿着一根树枝,撩拨着火堆,呆呆地盯着。看着火势渐旺,纸钱由黄变黑,旋又化成灰烬飞旋升腾,最终随风而去。多希望它们能飞过奈何桥,飞到奶奶的身边啊!我心里明白,正如高翥诗中所言:“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其实,对逝去的先人我们根本做不了什么,烧纸钱不过是聊以自慰罢了。我们对先辈逝去的不舍或歉疚也许会随灰烬而去,但这对逝者又有什么意义?想到这些,那随风飞散的纸灰与思念似乎又飘了回来,钻入我的心房,演化成奶奶的音容笑貌,凝成我的串串泪滴。

世事无常,虽说老人故去是必然之事,但我等凡夫如何有庄子“视死如归”的豁达?对奶奶的思绪无处排遣,我渐渐陷入悲思的深渊,如遁入“无常的火宅”中了。

总有些极不知趣的孩子,即使在肃穆的祭扫活动时,仍在顽皮地四处追逐,袭扰着我的思绪。忽见一老翁,跌跌撞撞地追着孩子,孩子跑累了,就回头扑入老人怀中,亲热地蹭来蹭去,老人原本挂着泪痕的脸,渐渐舒展开来——对后辈的疼爱之光穿透了怀旧的阴霾。

眼前这幕场景似曾相识——奶奶生前也是经常与我嬉闹。其实,很多老人都是喜静怕动的,他们开心正是源于我们的快乐——儿孙的欢乐是老人最大的幸福。奶奶一生节俭,略有积蓄就会给儿辈、孙辈买礼物。儿孙长大了,不肯要她的物品,还会给她买这买那,她却一概不收,即便收下,最终还是会回赠给我们。记得奶奶临终时的遗言:“不得铺张,早点下葬,不要想我。”——老人即便在临终时,依然一如既往地为后代着想!

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细细品味,蓦然觉出这些话的挚诚与超脱。再想想“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这两句诗也许是被我误解了,它要表达的并非对逝者的无奈,而是要生者对无奈的死亡处之泰然,从“无常的火宅”中跳出,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生活……

抬望眼,阳光渐渐变得明丽可爱,孩童的笑闹亦变得清新可人。

点 评

清明,是一个怀旧的日子,我们常会在此日祭奠先人;清明,又是一个迎新的日子,我们常在此日郊游踏青。其实,纪念先人,并非让我们一味沉浸在哀痛之中,而是要我们快乐地生活,以告慰先人,因为每一位逝者都希望后人幸福快乐!这是作者从清明节所见所闻中感悟到的,其实这也正是我们的先人寄托在清明节中深厚的寓意。

猜你喜欢

先人先辈民俗
不忘先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传承先辈精神 再造澧县辉煌
民俗中的“牛”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民俗节
传统民俗有奇趣
从门缝掬接月光
漫画民俗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先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