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2019-10-16刘中华隋桂凤

人民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校本劳动育人

刘中华 隋桂凤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以下简称“立新实小”)在过去的60年问,都是以“劳动育人”为办学特色。新时代对人才素养提出新的要求,劳动教育如何回应这些要求?

从2010年开始,立新实小以“城市小学‘新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课题,经历了“新劳动教育”的研究、实践和推广三个阶段,突破理论瓶颈,完成“新劳动教育”理论架构;克服现实困难,完成“新劳动教育”课程校本化;推出研究成果,在全国形成示范引领态势。

“新劳动教育”新在哪儿

立新实小“新劳动教育”命题的提出,是以城市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三个矛盾为导向:

一是儿童成长现状与时代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今天的孩子是在过度呵护中成长的,他们聪明伶俐、见多识广但整体上也暴露出心理脆弱、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懒惰等素质缺陷。而当今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趋向于具有较强行动力、独立性、研究性,其综合素质能够支撑参与核心竞争的复合型人才。如何结合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环境、经济形势、文化环境等铺设从“要求”到“素养”之间的通道?这是教育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是传统认知与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在部分家长头脑里根深蒂固,影响到家长对儿童未来发展的预设、对待劳动教育的态度,这也是造成当今孩子素质缺陷的重要原因。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认识与目标之间的错位如何调节?就需要“劳动教育”与时俱进,需要与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关联。

三是基于劳动教育发展与城市小学现状之间的矛盾。城市小学土地资源极其有限,以立新实小为例:在百年发展过程中,校办工厂、校田地、饲养场等劳动实践基地逐渐被城市建设所替代,如果再不探寻适合城市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际路径,劳动教育只能沦为空谈。

那么,立新实小的“新劳动教育”到底新在哪里?

立新实小是如此界定的:通过对劳动教育实施课程化、体系化建设,使之成为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实现学校全面育人,为学生打好形成核心素养、促进终身发展底色的综合实践育人活动。

该概念的界定有三个创新点:一是育人理念指向“新时代”;二是育人目标指向“核心素养”;三是育人途径指向“课程化、体系化”。

在确定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立新实小确定了“新劳动教育”的三大目标,即“自治、逸美、焕新”:锻炼学生在“行动”中增长自我服务与服务他人的本领(劳动自治);培养美己美人的情怀和懂美会美的品位(劳动逸美);树立想到即行动的研究意识和探索精神(劳动焕新)。以之为核,促进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发展(见表1)。

说到底,自治、逸美、焕新就是“新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生命质量提升在不同维度的实践转化。

“新劳动教育”的课程构建

立新实小的“新劳动教育”,根植于学生的生活空间之中。其包含的一切学习活动,包括模拟场景下的动手实践、真实场景中的体验感悟,以及学习与生活、知识与应用、现实与世界的链接等都要纳入课程,并按照认知类、实践类、创新类三个并列且存在递进关系的门类进行体系梳理,最终形成相对稳定、完整的新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结合低、中、高年级学生特点,学校制定了《“三爱五行十做到”校本课程实施标准))。“三爱”即爱学习、爱劳动、爱创造;“五行”即“自我服务我能行”“岗位实践我能行”“美己悦人我能行”“行动研学我能行”“科学创新我能行”;“十做到”在低年级以认识类课程为主,中年级以实践类课程为主,高年级以创新类课程为主。

在此框架下,学校设置“三类十门”劳动校本课程,以“认知、实践、创新”划分了“行动力”培养的三个层面,即认知类课程以观察、知识代入为主,行动的主要途径为眼脑结合;实践类课程以动手操作、实践体验为主,行动的主要途径为手脑结合;创新类课程以实验研究、分析探索、发现创新为主,行动的途径为多种感观综合运用,注重脑力的开发。

劳动认知类课程以劳动意识的启蒙为核心:学校利用劳动基地中的五个植物园区和一个小动物园设计开发了基地观察课和以课堂为阵地的学科渗透课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参与和知识迁移拓展等“行动力”的培养途径,多维度构建对“劳动”的积极认知。

劳动实践类课程以劳动技能的操作与实践体验为核心:实践类课程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做事情的过程中增长本领、树立自信,养成“想到即做到”的行为习惯。课程包括以培养学生生活技能为主的自我服务课,以校园岗位实践为主的校园实践课,以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主的家庭体验课,以走进社会、参观学习、开拓视野为主的社会实践课,在“劳技室”进行的技能训练课。

劳动创新类课程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核心:创新类课程的主旨是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形成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课程包括以科学知识普及、开展小实验操作为主的科技普及课,以创意手工、废物利用、艺术训练为主的班级创意课,以劳动科研、劳动创新、课题研究为主的科学研究课(见表2)。

“新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四大难点问题的破解

面对“新劳动教育”落实中的重重困难,我们破解了四大难题,实实在在给学生做了“想到即做到”的示范。

一是解决劳动实践基地不足的问题。我们将校园内所有可以利用的空间开发使用到极致,累计投入500多万元,建成了相对完善的包括“九室六园两院”的劳动实践基地,并吸纳、整合校外教育资源,与各企事业单位建立教育共同体,构建起立体多元的劳动教育基地(见表3)。

二是解決师资队伍专业化的问题。在解决校本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上,我们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1)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在原有教师中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使之能尽快适应校本课程的需要。(2)面向社会招聘专业人才,充实到校本课程教学的一线。(3)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聘请校外辅导员进班授课。学校现有专职劳动教师6人,兼职教师48人,聘请农林、园艺等教授、讲师22人,校外辅导员50人。

三是解决校本课程课时不足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三种形式:(1)把班级全员参与的普及课排入课表,每周或隔周一节。(2)建立集中授课制,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轮流集中授课。(3)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的社团活动,安排在放学之后。此外,采用走班形式的班级创意课,利用上课时间派学生到职场体验等,也是对课时安排的一种补充方式。

四是建立特长认定评价体系。立新实小结合校本课程的特点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需要制定了学生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其一是以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为主的特长认定制度;其二是根据《“我行故我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要求进行综合评价;其三是成果展示评价。

从一校,到一圈、一面,“新劳动教育”带动教育实质性提升

该成果的第一轮实验于2012年在本校进行,全校42个教学班2100名学生参加。第二轮实验于2015年开始,在10所实验校进行,共计1.3万名学生参加。

学生的变化可归纳为四点:(1)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激发,身体的参与让深度学习得以发生,学习力明显提高。(2)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随着使用工具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能力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处群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3)创新精神得到激发和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得到呵护与释放。(4)综合素养的结构发生变化,由知识储备向能力提升发展,对职业定向发生兴趣。

教师群体也发生了变化,一批在原岗位上默默无闻但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实施的骨干,在学习专业、优化专业的过程中迅速成长。该成果的应用促使教师的育人理念不断优化,全面育人的思想深入人心。

校长隋桂凤是黑龙江省唯—入选教育部首批名校长“领航工程”的小学校长,教育部授牌成立“隋桂凤校长工作室”,入室校长所在学校都成为了“新劳动教育”的实践检验单位。成果应用使入室校长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调整实践路径,完善特色办学思路和育人理念,并在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中实现飞跃式发展。

近三年来,借助教育部“领航工程”这一平台,“新劳动教育”理论先后在河北、西藏、新疆、北京、浙江、陕西、湖南、海南等多地进行讲座、交流、研讨,并被各地中小学校学习借鉴。研究成果多次成为“国培计划”、黑龙江省中小学校长“双百工程”培训、“明德教育”校长培训等活动的课程内容。

(作者单位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冀晓萍

猜你喜欢

校本劳动育人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