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己主义下的不同选择

2019-10-16杨洁

北方文学 2019年26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利己主义

杨洁

摘要: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被盛誉为“大正文学象征”。芥川前期擅于引经据典进行创作,《罗生门》(1915)与《杜子春》(1920)则是分别改编日本古典文学《今昔物语集》与中国古典文学《杜子春传》而成的两部佳作,其透露出的利己主义符合芥川在前期创作中一贯持有的文学态度。同样都是面对利益的诱惑,但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却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本文将对两部作品的利己主义思维、不同结局和背后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杜子春》;利己主义:不同结局及原因

一、芥川龙之介与利己主义

芥川龙之介与森欧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他的文笔典雅俏丽,技巧纯熟,精深洗练,意趣昂然,别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时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芥川前期作品的特点之一是擅于从古典故事中汲取精华,加上自身思维想象进行改编创作,借古讽今,针砭时弊。其中古典故事的来源包括日本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他曾直言其小说题材“大底得之旧书”①。关于芥川前后期作品的划分,刘延永称道大体将大正四年(1915)到大正九年(1920)划分为前期,指出其主要以历史题材为主,而以芥川中国游行归国后的大正十年(1921)到芥川自杀(1927)划分为后期,指出其主要以现实题材为主,转向心境小说的创作。根据这个划分,《罗生门》与《杜子春》都属于芥川前期之作,以历史为依托,借古讽今,针砭时弊。芥川的早期作品中大多数批判利己主义思维,展示人类的丑陋与弱点。确实,这两部作品都在诉说着人性的善恶,但《罗生门》主要讲述面对生存之善恶的选择,《杜子春》则讲述面对金钱利益之善恶的选择,它们表现出的同一性在于通过不同的故事诉说着各自的利己主义。

二、《罗生门》中的利己主义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最早的作品之一,取材于日本古典文学《今昔物语集》,于1915年11月1日发表于《帝国文学》。小说人物关系简单,主要出场人物依次为下人、老妪和被老妪拔头发的女尸,无论是苟延残喘活在人世的下人和老妪,还是已经死去的女尸,他们都在或者都曾演绎着自己的利己主义。下面对小说情节进行简要梳理:小说开篇出场的是被主人赶出家门在罗生门下避雨的下人,因为无路可走,所以不得不到堆满死人的罗生门暂宿一宿,当他爬上罗生门却发现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一个无比丑陋的老妪在拔死人的头发,面对下人的威胁呵斥,老妪道出那具女尸生前做过将蛇肉当鱼干卖的恶心勾当,同样都是因为生活所迫所做的恶行所以自认为恶行会得到女尸原谅,这个理由成功刺激到在饿死还是做强盗之间摇摆不定的下人,使其黑化,夺走老妪衣服消失无影。通过三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来看,这部小说中恶行的主导者其实是已经死去且被拔头发的女尸,如果女尸生前没做过将蛇肉当鱼干卖的恶心勾当,老妪可能不会以这个为借口而心安理得地拔她头发卖钱,那么下人可能也不会这么快就做出选择,而且还是做强盗的选择。正是因为有了女尸这个始作俑者为一己之私而做出恶行的前车之鉴,所以老妪和下人才能心安理得地纷纷效仿。虽然在小说最后下人做出夺走老妪衣物的强盗行为,但是芥川却留下了颇具想象空间的结尾“无人知道下人的行踪”。下人夺衣物的恶行会不会成为别人的前车之鉴?在此芥川留下了一个问号。虽然芥川在《罗生门》中没有明确的批判利己主义的话语,但从三个主要人物的发展情况能看出端倪。恶行的始作俑者女尸一出场就作为死者存在且死后被人拔头发,拔女尸头发的老妪是一个身体孱弱的将死之人且被人夺衣物,夺人衣物的下人虽然年轻但穷困落魄无处安身,在芥川眼里,利己主义者体貌丑陋,恶行腌賸,死后难以安生,生前只得苟活,这也赤裸裸地表现出芥川对利己主义者的痛恨。

三、《杜子春》中的利己主义

《杜子春》取材于中国唐代传奇《杜子春传》,于1920年发表在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儿童杂志《赤鸟》上,成为芥川龙之介积极呼唤“纯愛”的回归②的儿童作品之一。小说的主要内容是由富贵到没落的杜子春仰天长叹愁容满面之时,仙人铁冠子两次对他一掷干金,得到财富的杜子春极尽奢华纸醉金迷,两次都复归原点,第三次铁冠子又欲对他一掷千金,但他拒绝并提出拜铁冠子为师的请求,欲想成为像铁冠子一样能一掷干金的仙人,铁冠子答应他只要在试炼期间一言不发便可成仙,他依次通过虎蛇、电闪雷鸣等自然灾害、神将和十八层地狱的试炼,但在看到在地狱遭受鞭笞的母亲后,忍不住发声,试炼失败。之所以称这部作品为芥川呼唤“纯爱”回归的作品,在于杜子春在金钱与母亲之间选择了母亲,突出了“忠孝”主题。但是在他获得铁冠子赐予的财富后,整日大摆宴席,载歌载舞,奢华铺张,纸醉金迷,致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地位一时堪比在位的玄宗皇帝,这种“暴发户”般的虚荣行为,实则彰显杜子春的利己主义。同时芥川通过刻画朋友对由富到穷的杜子春的态度转变,也暗讽当时社会的利己风气。何逸超在对《杜子春》进行结构主义研究的时候分析道,铁冠子在赐予杜子春财富的位置依次是头-胸-腹,这种渐进性表明了铁冠子对其贪婪的忍耐程度依次降低,并且指出杜子春想要修习仙术的根本目的是永远成为世界第一的富豪。③笔者细读文章发现杜子春对金钱的贪婪表现不止于此,他接受的修仙试炼也存在一种渐进性,即自然-神-地狱的渐进性,这种渐进性也证明杜子春对金钱的痴迷程度。初次试炼为虎蛇和电闪雷鸣,这些同杜子春一样皆为人世间的自然存在,但比杜子春更具攻击性,但杜子春只爱金钱不敬畏自然,自然能通过这次试炼。第二次的神将和第三次的地狱都是超自然试炼。日本自古以来敬畏神,在人们认知中天之上的神将气势凛然威严无比比普通人位高一等,但是杜子春对金钱的敬畏反而比对神的敬畏更胜一筹。与天之上相对的则是地之下,日本信奉多种宗教,佛教中罪人死后下地狱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且人们对死后下地狱恐惧至极,第三次试炼是来到罪人死后受尽折磨的地狱,但杜子春受尽十八层地狱的折磨依然闭口不言。可见,杜子春对金钱的欲望是人间乃至天和地都难以容下的。这种为达目的可以忍受一切折磨的行径更加印证了杜子春的利己主义。

四、利己主义下的不同结局及原因

根据前面的分析,《罗生门》与《杜子春》的共通性在于它们诉说着各自的利己主义,但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结局不同。《罗生门》中的下人在善恶的考量之后选择了利己的“恶”,而《杜子春》中的杜子春在即将通过试炼成为永远不再为金钱发愁的仙人时,因看到在地狱被鞭笞受苦的母亲,最终放弃利己之心选择了“孝”。

造成两部作品不同结局的原因,从芥川自身来讲,他在创作《罗生门》时,正处于与初恋吉田弥生分手的黑暗时期,吉田弥生出生于非士族家庭且传闻有私生子,分手原因在于这段恋情遭到碍于自己面子的芥川养父母的强烈反对,这一次也使得芥川认识到对自己疼爱有加的养父母利己的一面,此时的芥川心里对利己主义者一定是非常痛恨,所以才替下人做出了做强盗的选择吧。而《杜子春》的創作源自儿童杂志《赤鸟》的创始人铃木三重吉邀请,旨在“创造真正属于孩子们的至真至纯的童话”④,创作的初衷是赋予《杜子春》以教育意义,也符合当时国家所重视的“忠孝”教育,所以在结尾让读者看到一个由贪恋金钱到选择坚持孝道的杜子春形象。

五、结语

芥川龙之介反映“利己主义”主题的作品远不止《罗生门》与《杜子春》,其他还有反映旁观者利己主义的《鼻子》、反映自我安慰利己主义的《南京的基督》、反映艺术至上的理想利己主义的《地狱变》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通过研究芥川关于“利己主义”主题的作品可知,芥川非常偏爱这一主题,芥川在小说中巧妙地塑造人物形象,渲染环境,设计情节,构造出完美的立体的“利己世界”,但他实则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利己主义者的厌恶与痛恨,可以说创造的利己世界越完美自己也越痛恨。但是通过《罗生门》和《杜子春》不同结局的对比来看,能给与芥川龙之介心中的那个完美的利己世界唯一安慰的是母亲的那声呼唤吧。

注释:

①孙延永,“芥川龙之介创作风格的转变及原因”, 日本问题研究,2015年第6期,76

②常丹丹,“芥川龙之介小说《杜子春》成因的多维度探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112页。

③何逸超,“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结构主义分析”,文学教育,201903,126页。

④常丹丹,“芥川龙之介小说《杜子春》成因的多维度探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112页。

参考文献:

[1]孙延永.芥川龙之介创作风格的转变及原因[J].日本问题研究,2015(6)

[2]何逸超.芥川龙之介《杜子春》结构主义分析[J].文学教育,2019(03)

[3]常丹丹.芥川龙之介小说《杜子春》成因的多维度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6)

猜你喜欢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利己主义
世界上不是只有利己主义一条路可以走
精致利己主义的欺骗性及其批判
论精致利己主义对青年使命担当意识培养的危害及化解策略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产妇自杀的“罗生门”
浅析芥川龙之介《阿吟》阿吟教名中的圣母意象
三株 人事变动罗生门
论小说《罗生门》的叙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