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垃圾分类是城市社会治理的试验田

2019-10-14姚媛

西部论丛 2019年17期
关键词:共建共享垃圾分类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社会治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也是能否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关键因素。城市治理已步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和多挑战的新常态,社会自主自治和“全面创业,万众创新”成为重要驱动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人们的维权意识普遍提高,利益诉求日益广泛,参与水平大幅提升,这在资源分配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尤为突出。

关键词:城市社会治理 垃圾分类 共建共享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全国46个城市试点垃圾分类也已经提上日程。上海制定的条例极为严厉,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都将面临处罚。在社交媒体上,垃圾分類成为热点话题。从垃圾分类思考城市社会治理的路径。

一、垃圾分类实施现状与困境

(一)城市生活垃圾总量大、污染严重。目前,中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如果不能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高效处理,而仅仅采取填埋等传统做法,会造成极大的污染,并占用越来越多的土地资源。

(二)垃圾分类在执行中效果不显著。垃圾分类在中国并非新鲜事,早在2000年4月,原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就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桂林八个城市确定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这八个城市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文件予以落实。

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效果并不显著,甚至一段时间之后,重新又回到原来混合的状态,只是大街上多了很多有垃圾分类标志的垃圾桶。执行不力的原因在于,垃圾分类不具有强制性,就会造成各方主动的积极性不高,比如缺乏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运输设备与基础设施,城市居民也没能广泛地长期地参与进来。

(三)社区居民主体作用发挥不足。根据上海有关部门的研究发现,垃圾分类的难点在于居民未养成分类习惯和意识,而且社区居民主体作用发挥不足。一般而言,政府只能通过强化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推动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包括采取惩戒措施,倒逼居民遵守规则。

二、互动共生是城市社会治理的特有属性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城市社会治理的历史方位与时代坐标也形塑了新时代城市社会治理的特有属性:由于各类社会要素向城市迅速集聚,系统性成为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由于社会价值在城市场域内的冲突日益凸显,包容性成为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基色;由于城市功能的复杂性伴随着社会治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公共性成为提升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执行效率的基本;由于城市社会合作呈现多元化趋势,协同性成为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运行效能的基调。

(一)系统性是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城市是各种要素聚集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关系,同时城市也是各种功能汇集的平台,是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内在联系的共同体。

正是因为城市的要素聚集与功能汇聚特性,决定了城市社会阶层的多样性、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社会利益的差异性、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因此现代城市社会治理不仅仅是单一向度和单一维度的治理,而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系统治理,是涉及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的全局性治理;是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的全过程治理;是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的全要素治理;是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的全方位治理;是政府、社会、市场三大主体的全员化治理。

(二)包容性是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色。“城市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现代城市的多样性”,但这同时也是冲突与矛盾的源泉,因此,有必要以特定的城市治理制度安排调和多样性群体之间的矛盾、维护城市社会和谐稳定。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城市社会对包容性的需求是根植在城市自身特性之中的, “包容性城市”(Inclusive City)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包容性特征是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色。

(三)公共性是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公共性是指在一定社会场域内,人们基于对共同福祉的关注、对共同利益的理解、对共同行为规范认同而形成的普遍社会关系。它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社会化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人们感知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质量的重要体征。城市发展的历史证明: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公共性由隐形走向显性、由支流走向主流的过程,公共性逐步成为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核。

城市社会治理的公共性首先体现在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这既是城市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也是城市居民对公共利益的基本理解和行为指南。

三、社会治理是决定城市治理质量的关键因素

《说文解字》中对城市的解读颇具代表性。城,所以盛也,既指围合一定空间的城墙,也指供人口聚居的建筑;市,买卖之所也,既指从事商品交易的市场,也指居民生活的街道。这表明城市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产物,也是生产关系引发社会关系变化的产物。

(一)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模式与新格局。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角度看,核心是共治,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强调政社合作、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二)城市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合作共治。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角度看,政府要同市场、企业、市民一起管理城市事务、承担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只有让全体市民共同参与,从房前屋后实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市民和政府的关系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三)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的作用。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赞赏上海公益组织参与垃圾分类工作,表示垃圾分类工作是新时尚,希望上海抓实办好。上海垃圾分类就是从引导社会组织、居民主动参与开始的。据不完全统计,上海目前有20多个社会公益组织在参与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且借助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发挥社区的作用。

因此,垃圾分类也是落实城市治理现代化要求,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模式,强化社会组织、基层社区的作用,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逐步培养全民垃圾分类的意识与习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结语

著名的城市理论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 “一座城市,象征地看,就是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从许多实际内容来看,已变成一座城市”。这揭示了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本质,也揭示了城市社会治理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要厘清对城市社会治理的基础理论认知,就必须针对该概念内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进行提炼与抽象,回答“城市社会治理是什么”的问题,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王欣,杨君 .再组织化、公共性与社区治理[J].长白学刊,2017(1).

[2] 曹现强 .以包容性城市治理推动城市转型发展[J].行政论坛,2018(4).

[3] [美]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M ].宋俊岭、倪文彦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5.110.

作者简介:姚媛   女  1997.10.籍贯: 陕西省咸阳市 学校:延安大学   学生。

猜你喜欢

共建共享垃圾分类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再生资源智能回收系统设计(宝特瓶类)
驻地网光纤到户共建共享有效策略探究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垃圾处理难题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动画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构想
Interlib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初探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思考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