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政府绩效预算管理研究

2019-10-14王丹凤

西部论丛 2019年20期
关键词:预算管理改革

王丹凤

摘 要:绩效预算管理己成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增强公共支出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我国也在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绩效预算改革,部分地区初步构建了绩效预算管理的框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隨着改革的深入,也逐渐暴露出我国绩效预算改革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地方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剖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探索解决途径,对促进高效、责任、透明的政府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绩效预算 改革 预算管理

一、绩效管理预算管理的概念

绩效预算管理是将绩效管理理念用于预算管理实践之中,将市场经济的部分概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当中,在政府预算管理之中充分融入绩效的理念,是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在整个预算过程中以绩效结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即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过程中以绩效指标作为衡量指标、监督依据,事后以达成的绩效结果作为资金运用结果、责任问究、进一步改进的评价依据。

具体来说,绩效预算管理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绩效预算管理强调的是产出和结果导向,要求将其贯穿于预算全过程当中。通过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控、结果应用反馈等各个环节中,对结果和产出的关注,从而能够对各个环节上实行有效的控制和改进,确保绩效目标的实现。二是绩效预算管理的核心是强化公共支出的效果和责任。绩效预算管理更加注重公共部门提供服务的质量以及水平,通过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强化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合理优化资金配置等方式,达到公共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以及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等目的。

二、我国政府绩效预算改革情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其中绩效预算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广东省、河北省、上海市等地区结合实际,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绩效预算改革试点,随着绩效预算管理实行范围的不断扩大、实践的不断加深,为推动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对改善财政资金的支出效率和项目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减少了部门支出规模,提高了财政资金支出效率。绩效评价的存在使项目要顾忌到第三方评审,所以预算支出部门在选择项目时会先考虑绩效因素,慎重考虑自己的支出规模;第二,绩效意识逐渐增强。通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绩念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部门,拿了钱就要出绩效,己经成为财政与支出部门的共识绩效意识;第三,加强了预算监督。财政部门对支出部门预算监督显著増强,财政不仅仅了解支出部门项目的预算信息,更重要的是对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加强了监督。

三、绩效预算改革现存的问题

1、绩效目标编制质量不高。从当前来看,预算部门在编制绩效目标时,存在“为编制而编制”的现象,编制的绩效目标与部门的职能、工作计划及规划不符合,对产出和效果指标的描述上,普遍呈现定性指标多,定量指标少或者基本没有的现象,绩效指标不能清晰表达预算资金的使用成效。目标编制与实际工作计划存在脱节,认为目标编制只是走过场,无论如何编制均不影响其预算资金规模,使得预算的绩效目标对预算资金使用的规范和约束无法实现。

2、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绩效指标较为复杂,运用当前的评价技术和评价方法无法进行量化,各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都有很大区别,很难制定出一套统一的、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信息方面的收集、整理分配的时间、资源相对不足。评价指标的设立没有定性、设计不够全面、缺乏统一性,部门的评价,往往是根据自身以往的经验、指导性文件而没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调,评价出来的绩效信息也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使得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

3、预算信息获取困难。许多部门未养成收集相关绩效评估资料的习惯,或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担心导致下一年度的预算规模减少,因而夸大或者隐瞒某些预算信息,造成预算信息错误、不完整或者量化不清楚,或者在信息收集和传输过程中的受某些因素影响预算信息的质量和准确度,导致预算部门支出的绩效报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同时,预算信息库需要同行政部门、监督部门等部门信息系统兼容,这样才能保证预算信息的有效性,目前我国的信息化的建设还无法满足这个要求。

四、绩效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在绩效管理方面的法律目前是一种空白的状态,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几个针规中央各部委预算支出的指导性文件。由于法律的缺失使得监督人员在处理工作时,有了较大的随意性,不利于绩效预算监督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无法适应现代预算管理的要求。尤其是行政职权和部门间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的途中肯定会受到很多阻力,所以需要一定的法律作为绩效预算改革工作的基础。

2、监督机制弱化。一方面,监督专业化程度不够。预算工作有着较强的专业性,但由于绩效预算工作开展时间短,对相关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均不充足,缺乏对预算进行绩效评价的专业人员,从而容易导致评价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监督内容不明确。当前的监督仍然侧重于执行进度和预算资金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的审查,未从实质上实现对预算项目的经济型、效率性和有效性的审查。

五、加强我国政府绩效预算管理的对策

第一、完善绩效预算评价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绩效目标管理。做到绩效目标与职能、工作目标相匹配,在绩效目标的确定时,邀请社会公众、第三方机构等共同参与对绩效目标的审核,积极吸纳其意见建议,以提高绩效目标的科学可行性。其次,应建立包括主管部门和预算部门、财政部门、人大、审计部门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和社会公众在内的多层次的评价主体,各方的相互协调制约之下,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同时,注重绩效预算管理中绩效评价方法的创新,通过对评估方法的不断地研发及应用,使评价方法逐渐趋于完善,强化了绩效评价功能。

第二,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有助于推进部门的预算改革工作,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压缩不必要的支出,及时调整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不合理要素,对预算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绩效预算评价所处步骤不一致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做到事前评价结果运用到预算编制环节,事中评价结果实时反馈到预算执行环节,事后评价结果运用到行政问责和干部管理过程。通过评价结果认清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分析原因、寻找改善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绩效的对策,为下一年度的预算执行提供借鉴。

第三,加强绩效预算管理法制体系建设。完善的立法支持利于降低绩效预算改革阻碍力度、降低绩效预算改革付出的成本。在整合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从绩效目标、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应用以及绩效监管等各环节,制定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为绩效预算管理提供顶层制度支持。其次,完善公共支出、资产管理等配套制度建设,使其与绩效预算制度协调一致,为绩效预算管理的实施进行提供保障。再次,加强具体规范流程建设,细化绩效管理工作流程,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为工作人员提供明确规范的实施依据。

第四,建立预算监督机制。完善的监督体系是保障绩效预算顺利进行的根本,建立多元化、专业化的内部监督体系以及民众广泛参与的外部监督体系是实现预算管理合规化、有效性的前提。一是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结果报告和公开制度。将评价结果通过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增强绩效评价结果的透明度,使社会公众能够了解政府部门的工作及其绩效。二是建立评价结果与奖惩挂钩机制。根据结果的好坏安排预算资金,体现优有奖励,差有惩罚的原则。根据结果,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制定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树伟.《国内财政支出绩效预算实施情况及其借鉴价值》【J】.财政监督.2010(20).

[2] 景宏军.《地方政府引入绩效预算的理性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15(1).

猜你喜欢

预算管理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绩效角度下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
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