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阿旃陀石窟壁画的艺术特色

2019-10-14唐莹

西部论丛 2019年20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壁画

唐莹

摘 要:阿旃陀石窟集印度古代建筑、雕刻和壁画之大成,融三者于一体。其中,壁画最负盛名。是现存最早的印度古代绘画遗迹。壁画记录了佛教艺术、历史和几个印度的王室生活,栩栩如生。本文试从其历史背景、洞窟形制的故事和姻缘故事等多方面来浅析其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阿旃陀石窟 壁画 艺术特点

阿旃陀石窟译名为Ajanta Caves,位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市西北约106公里处文达雅山的悬崖上。始凿于公元前2世纪,直延续到7世纪中叶。现存30窟(包括一未完成窟)。从东到西长550米,全部开凿在离地面10~30米不等的崖面上。公元640年左右,玄奘大师游访此地,成为第一个对阿旃陀石窟进行记载的人,《大唐西域记》记:“国东境有大山,叠岭连嶂,重峦绝巘。爰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精舍四周雕镂石壁,作如来在昔修菩萨行诸因地事。证圣果之祯祥,入寂灭之灵运,巨细无遗,备尽镌镂。伽蓝门外南北左右,各一石象。闻之土俗曰:此象时大声吼,地为震动。昔陈那菩萨多止此伽蓝。”[1]此后再无记载,阿旃陀石窟群一直静静地沉睡在撒哈丹山脉中,直到1819年,英国军官约翰·史密斯因追踪一只老虎,无意间揭开了这片古老艺术的面纱。

阿旃陀石窟的建造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支提窟,意为佛殿;一种是毘诃罗窟,即僧房。支提窟内中央置窣堵波,依天然岩凿成,内殿四周,建造柱,在早期的支提窟中有明显的仿竹木构造痕迹,且装饰简朴,至中晚期后趋于精美。毘诃罗窟内部有石床、石枕、佛龛等,陈设较简单。整座石窟只有第9、10、19、26、29号窟为支提窟,其余25座皆为毘诃罗窟。壁画是阿旃陀石窟艺术中最为人们所瞩目,其中有壁画的窟有9个,分别为第1、2、6、9、10、11、16、17、19窟。这些壁画依时代风格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壁画构图多为横幅长条形,人物造型、表现技法较之同时代的其他遗迹中的佛教艺术,有明显的进步。如第9窟、第10窟的部分壁画。第9、10窟为支提窟,壁画涉及佛教的小乘形式,绘制于公元前后,以本生故事为主。佛教认为,佛陀是已入涅槃、彻底摆脱业报轮回的圣人,是不能再生的,所以多以象征性手法来表现,如法轮、莲花、小白象等。9窟(图1)残存有佛传和佛本生故事,线条柔和纯朴,为印度最早的壁画遗迹,第10窟左壁,六牙象王本生图(图2),属于早期壁画,为印度年代最早的本生故事画之一。取材自南传《本生经》。画幅全长约11公尺左右,以十个画面表现此则本生故事。诸多场面并不按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而是以传统的一图多景手法构图,画面褪色剥落严重,但仍可看出绘画技法上的某些特点,如凹凸法等。

中期壁画正直笈多王朝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画面构图壮阔繁密,布局紧凑和谐,作风沉着老练,色彩典雅,富有抒情趣味,能注重人物的神情刻画和意境的表达。其16、17窟壁画最为代表,第16窟内左壁上,是乔达摩出家修道时他妻子的悲哀画面,乔达摩出家修道时他妻子斜坐在椅子上,微微低头,忧伤欲绝、痛不欲生的神情活现于画面。17窟飞天位于窟门廊后壁右侧。为阿旃陀石窟最精美的绘画之一。其飞天为古典印度气质高贵女性美的代表。画中女飞天形象较完整,其眉目细长,肌肤黄褐,手持小花,正回首凝视其伴侣,形象优雅。戴着缀满珠宝的帽子,项圈上悬垂的珍宝随风摆动,显示正在云间飞行的速度感。猕猴本生图位于第17窟大厅正壁右侧,为阿旃陀众多壁画中保存最完好者。故事描绘佛陀于过去世生为猕猴时,曾拯救误坠悬崖的梵志,却反被其加害,忘恩负义的梵志终招致满身长脓疮的恶报。全图多个情节铺排紧密,画面许多细部描绘至今清晰可见,如梵志行凶时面目狰狞,被猕猴教训时则神色懊悔。猕猴俯身救人、蜷伏休息、受惊坐起等姿势形态皆活灵活现。

晚期壁画则以第1、2窟为代表,约绘制于7世纪左右。世俗性题材增多,与外来的中国,波斯风格融合混杂,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所表现。第1窟壁画约成于600-650年,充分发挥笈多王朝的古典美学思想。人物体态丰满,形象高贵典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礼堂入口处绘制了两尊守护神像,左边是持莲花菩萨,右边是持金刚菩萨。持莲花菩萨身体呈优美的“三屈弯式”,这是古印度菩萨像中常见的姿势法则。右手轻捻莲花,眼目低垂,表情虔诚、庄重,充满了佛教中特有的宁静与平和,左右两侧是金刚和天母等侍奉。与他相对是手持金刚菩萨,他的身子微微右倾,右手形成特有的佛教手印。头上戴着插满了各种装饰品的复杂头冠。带有几分冷傲和肃穆的世俗情味。周围是各种各样的莲花图案和其他的佛教人物。第1窟因为空间深度较大,光线不容易进入,壁画的颜色还十分鲜艳,是阿旃陀石窟壁画中保存较好的洞窟之一。在印度的艺术传统中,十分注重对整个人物内心情感的气氛烘托,每一处微小的不同,都表达着及其微妙的不同和变化。如这两个菩萨,虽然都是菩萨的修行阶次,但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不同的,手持莲花菩萨表现的是谦恭和平静的心绪,体现了皈依佛教后“同体大悲”的情怀。而手持金刚菩萨则有几分世俗的冷艳和傲然,表现了对世俗的眷恋。印度曾总结了八种不同“味”的审美情调[2],在阿旃陀石窟中,主要是“悲悯”味和“艳情”味这两种基本的审美基调。该像利用“凹凸法”的晕染效果,晕染由深色的轮廓线向内,颜色逐渐变浅,形成凹凸的感觉。2窟最精彩的壁画当属供养人像,壁上皆绘满女性供养人,另有矮人和男女飞天等,人物手足细长,以粗线勾勒,被认为是自古典转向中世纪阶段之作,壁画中绘制的人物有多种肤色,粉红色、淡黄色、橘红色、深棕色、蓝色等等,由于地质、宗教、戰争等因素,印度人是由5个不同人种组成,不同人种的肤色、身材和五官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印度也被称为“人种博物馆”。这些人物的不同肤色可以协调画面,即使出现一群人物的场景,也会因为不同颜色使画面丰富多彩。加之“凹凸法”,这便是阿旃陀壁画的精彩之所在。

历经两千多年,这些壁画居然奇迹般的被保存下来,据研究,这些壁画都是在粗糙的岩石削面上涂上两层泥土,再用石灰抹平,以树脂和胶作为粘合剂,在以矿物和植物粉末作颜料描绘而成,壁画整体呈现以土黄、红褐和淡棕色为主,黑白红黄是最多的颜色,少量的蓝色和绿色。红色和黄色是红土和黄土,蓝色为青金石,绿色为孔雀石。青金石和孔雀石都是相对稀少的矿石颜色,所以自古都比较珍贵,在阿旃陀壁画中仅作为点缀,用于主要人物的头饰和衣服上。阿旃陀壁画虽取材于佛的平生事迹,但却如实的反映了当时印度古代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阿旃陀壁画艺术不仅对印度的美术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是艺术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艺术影响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 董志翘译注.大唐西域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1

[2] 印度著作《舞论》

[3] 李立安.阿旃陀石窟:印度佛教历史变迁的缩影[N].光明日报,2013.10.31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壁画
三观壁画
Marvelous mural 神奇的壁画
“反美”壁画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河南筝曲《汉江韵》的艺术特点与演奏
“飞蛾”修复壁画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