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高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

2019-10-14郑木成

西部论丛 2019年20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郑木成

摘 要:阅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写景抒情散文寓情于景、形散而神不散,其阅读教学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语句与修辞等基础知识教学占据了主要位置,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情感与意境表达,学生难以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教学效率较低。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浅析高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方式,望可供参考。

关键词:写景抒情散文 语文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一直是学生教育的重点,特别是在现今注重母语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意义得到进一步提升。现代抒情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不仅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重较大,也是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重要来源。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写景抒情散文教学过于注重文章的字词与修辞特性,而忽略了文章整体情感的把握,学生难以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下面笔者将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探究高中语文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方式。

一、析景悟情,体会文章情感

散文自身具有丰富内涵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抒情散文更是将这种特性发挥到极致,或清新明丽或壮阔悲凉或唯美古朴,不同的语言风格中渗透着不同的情感,但都饱含了作者人生的感悟与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阅读写景抒情散文,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情感,为此,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感悟“景中的情”。一方面,可采用朗读或诵读的方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写景抒情散文大都极具韵律美,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到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从鲁迅的《野草》到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每一篇散文不仅编织了一副优美动人的画卷,也奏响了沁人心脾的乐章,而学生在这朗读、诵读的过程中,将自身理解与原作情感相互融合,可有效激发情感共鸣,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高中教材中所选文章不仅文笔优美,还具备深刻的思想内涵,值得学生反复朗读,细心琢磨。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语段、语言自身来品味散文的美感,如史铁生先生的名作《我与地坛》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即史铁生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地坛的,他在地坛见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又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可有效把握重点,提高阅读效率。在阅读后,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体会:从文章中采用的“剥蚀”、“淡褪”、“ 坍圮”等词语中,可感受到作者对地坛的描写并未有一般描写古建筑的庄严感,而是透露出一种凄凉与沧桑,但紧随其后的“老柏树”、“野草荒藤”和“蝉蜕”、“蚂蚁”等意象又勾勒出点点生机,地坛荒芜却并不衰败,沧桑却并不颓废,恰如此时的作者,经历了失去双腿的打击,处于人生的绝对低谷时期,而在看到这些于逆境中求生存,迸发出奇迹般生命力的景物,作者的心境也逐渐明朗,地坛依然成为作者的精神家园,其间渗透着生命的永恒。在带领学生品味散文语言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类比思考:如果自己遇到了挫折与失意,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写周边的景物呢,又能从哪些景物中获得启示呢?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架起了作者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表达与思维能力,符合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揣摩文章意境

我们常说抒情散文美,除了情感,更美在意境,写景抒情散文所创设的意境往往是神奇而又美好的,作者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待周围的点滴,于细微之处寥寥几笔,勾勒出诗意。揣摩文章意境是写景抒情散文教学的又一重要目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章意境,此处以川端康成经典作品《花未眠》教学内容为例。在课堂开始时,播放乐曲《千年之虹》,以日式和风乐曲导入情境,让学生在优美空灵的音乐中放松心情,聆听心灵的呼唤,同时,在屏幕上展示海棠花的图片,让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意象有一个形象的认知,在乐曲进入高潮时,展示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经典作品《雪国》中的名句:“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文字与音乐相互呼应,将带给学生更为深刻的震撼。乐曲播放结束后,教师引入川端康成的又一名句“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并指出这句广为流传的诗一般的言语正是来自即将学习的课文《花未眠》,在这种情景下,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有利于后续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速读后,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并指出其审美体验来源,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逐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有效问题的设置可以引领学生迅速找到切入点,进而融入文章情境,体会作者情感。交流时学生针对文章中一些富于哲理性的语句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如“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此句中用了“邂逅”一词,点出美的体验需要在特定的情景下发生,此时,可插入轻音乐《夜的钢琴曲》,让学生想象在一个微醺的夜晚,周围寂静无声,睁开朦胧的眼睛看到海棠花未眠的情景,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搭建思维与具象之间的桥梁。而在文章语句探究后,教师可结合生活创设情境,即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审美体验,听一朵花绽放的声音,看一片树叶坠落的哀伤,听平静湖水的耳语,看湖边绿柳的摇曳,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融入自身生活体验,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感受作品意境,还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有助于学生审美情操的提升。综上所述,可结合音乐、生活、问题等诸多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揣摩写景抒情散文意境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

传统教学理念中追求答案的统一化,以固定的思维约束学生,而现代教学理念则要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期待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每一名学生参与阅读这种主观性极强过程的角度都有所差异,也正因为如此,学生才能在交流中更多地体会到优秀写景抒情散文的魅力所在。例如富于现代派艺术的优秀散文《我的空中楼阁》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从不同角度所说文章的美。这个问题较为宽泛,而学生切入点也有很多,在讨论中,有的小组从语言的角度进行赏析,指出文章语言质朴却生动形象,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清新自然的美感,而在句式安排上,则长短句错落有致,形成了音乐美,即便不是诗歌的形式,却处处渗透着诗意,每一个句子都经得起推敲,结语部分更是以干净利落的语言紧扣主题,深化主旨;而另一小组学生则从文章构思角度进行了赏析,指出作者利用精妙的结构将平凡的景物写的特别而富有灵性,前半段写真实景物,从大处泼墨,将小屋比作眉梢的“美人痣”,而后转入树与小屋的描写,寥寥几笔,便刻画得惟妙惟肖,而后半段则是虚实结合,将晨昏暮晓光线变化中的小屋比作花蕊,将崎岖的山路比作幸福的阶梯,虚实相交,引人入胜;此外,还有学生将此篇文章与古文《陋室铭》、《桃花源记》作对比,指出文章中蕴含的追求自然却不孤芳自赏的情怀,从思想上品味文章美感。而针对这些讨论结果,教师应一一给予肯定,增强学生阅读信心,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这一单元写景抒情散文学习后,学生的的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都将得到有效提升,而单元内多种教学手法的组合运用,也将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林运晖.披文——缘景——入情——得意——浅谈高中写景抒情散文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2(07);

[2] 江凤娟.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3(02) .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