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音乐史的德育渗透路径研究

2019-10-12宗睿

艺术大观 2019年30期
关键词:渗透路径课程思政德育

宗睿

摘要: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动机制,对整个德育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音乐专业理论必修课《中国音乐史》的课程教学,对增长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将中国音乐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结合起来,分析并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去感知传统音乐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音乐史;德育;渗透路径

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2017年教育部颁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专业课与思政课一起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

二、课程思政与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内在联系

作为高职音乐专业的专业理论必修课,《中国音乐史》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音乐家、音乐作品以及音乐体裁等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与介绍,这门课程的开设,能够增长学生有关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知识,培养他们热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感情。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增加了思政教育内容,以名人、名作、名言、名著等进行思政教育。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选择合适的作品,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品格以及思想情操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善于借题发挥,利用知识点融入对人生价值、社会道德等德育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中国音乐史这门寓教于“乐”的课程上了解和掌握中国音乐发展脉络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思想感悟,提高其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塑造其完善的自我人格。

“课程思政”明确了中国音乐史的德育教育方向。把具体的中国音乐史的知识学习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让德育教育更好地融合与渗透,这样,在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中国音乐史的学科能力。

“课程思政”还为中国音乐史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把德育的内容与中国音乐史的课程相结合,真正把“课程思政”融入中国音乐史的德育教育的具体教学中,既摆脱了传统的说教,又能收到寓教于学的良好效果。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音乐史德育渗透具体路径

(一)中国音乐史教学与爱国教育渗透相结合

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爱国主义的本质。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其内容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中国音乐史源远流长,但是留存下来的资料少之又少,因此,必须以丰富的史料来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中国音乐的热爱之情。

讲到《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相关章节时,要结合音乐家及其作品,以纠正当前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外国音乐的评价明显高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观点,把现阶段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忽略和热爱本国音乐的情感缺位进行针对性的弥补。我国的音樂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距今有8000多年的历史;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流水》,讲述了伯牙子期一位善弹一位善听,遂成为知音的故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上携带了一张铜质镀金唱片,上面收录了代表人类音乐的经典作品,《流水》这首乐曲也被收录于其中。每当讲到这些,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学生也因祖先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而感到骄傲。在音乐史的讲解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比在课堂上班会上空喊爱国主义口号效果好上许多倍。因此,教师要以课堂为阵地,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牢固树立以德育人意识,分析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中国音乐史教学与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渗透相结合

理想和信念会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从而成为一种精神力量。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可以浸润人的心灵,音乐能将教育的内容生动地体现在优美的旋律中,能起到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所以中国音乐史教学要突出音乐作品中的崇高理想,渗透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

讲到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结合他的生平,在双目失明后他没有自暴自弃,反而以一个“创作型”民间艺人的形象为人们所熟知。他创作的《二泉映月》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把一支自述式的悲歌,上升为一种与我同在的共命运感;而《寒春风曲》则表达了旧时代受苦受难同胞的沉重哀叹,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左翼”音乐运动,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随着左联的成立,音乐界掀起的歌咏运动紧紧围绕着抗日救亡这一主题,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一系列作品体现了当时最迫切的反帝斗争及爱国救亡的主题,极大鼓舞了各阶层人民。在那个极其困难的时期,他的许多作品都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斗志。

在讲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相关章节时,还可以把20世纪三十年代《沦陷区的音乐创作》《国统区的音乐创作》与《边区的音乐创作》等几方面进行对比讲授,把这三个政治区域的音乐生活与音乐创作的异同通过横向对比呈现给学生,把性质不同的区域人民对主权独立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把当时的历史自然地引申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中国对“一带一路”的伟大构想和实践,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与具体大国担当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把音乐史与具体时代相结合,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课程广度更加宽泛,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渗透也更加深入。

(三)中国音乐史教学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

一个人所处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所处的经济地位,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报刊电视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的观点与行为,对学生三观的形成是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的。音乐作为人的一种主观行为,渗透到人的社会生活中;音乐能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情绪得到调节,更能愉悦心情,振奋精神:它能激励人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鼓舞和慰藉。

讲到唐代的古琴名曲《梅花三弄》,除了掌握作者、结构特点等,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古人的借物抒怀,借助梅花凌寒独放的特征,来歌颂那些具有高尚节操和坚贞不屈的品质的人。在讲授六场舞剧《红色娘子军》时,要强调正因为有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的帮助,琼花才能从丫鬟逐渐转变成立场坚定的娘子军战士,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针对如何珍惜青春展开自由讨论,针对自己的未来进行畅想:做一个怎样的人,如何成为这样的人。结合这些具体的音乐史的例子,来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行塑造和渗透,这比起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上许多倍。

当代音乐史中学生最喜欢的是通俗、流行音乐,而这其中不乏富有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隐形的翅膀》的含义是鼓励人们走出生活的阴霾与不幸,给人以希望、温暖和力量;而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则以独特的温馨风格,表达了对妈妈的深厚感情,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意义;《蜗牛》是他在事业低潮时创作的,这首歌既勉励了自己,同时也为了鼓励年轻人要像蜗牛那样,为了目标一步一步往前爬。

(四)中国音乐史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音乐史兼具音乐学和历史学双重学科的信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长期以来,教师已习惯在课堂上把自己当成主角,对学生只是一味地灌输,这样往往颠倒了主次,从而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低等后果。其实,教师更应该像一位导演,在教学活动中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真正的主角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如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根据教师预设的章节,学生课下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然后课堂上充当教师的角色把准备的内容讲授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变被动为主动,为了在台上不出错,课下会反复练习,对知识点加深了印象,而且学生可塑性强,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大,有些想法甚至能反过来激起教师的灵感——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教学相长”。

譬如在介绍刘天华及其“国乐改进”思想时,可以引导并鼓励由二胡专业的学生来准备这堂课,包括授课、乐曲演奏与讲解。一方面,这些学生对于二胡这件乐曲以及刘天华的作品非常熟悉,准备起来相對容易;另一方面,准备的过程会让学生更深地认识到,刘天华不仅将二胡从一件民间乐器升格为专业的独奏乐器,而且他的作品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成为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诠释乐曲。课堂讲授时以学生为主,教师在旁边适当补充或发问。这种方式,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让专业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展示其才能,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每节课总有几个时段是学生感觉倦怠的,如不采用有效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可以在每节课1/3和2/3处插入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逸闻趣事,如唐代宫廷音乐的讲授过程中插入电视剧《唐明皇》中唐玄宗创作并排练《霓裳羽衣曲》、杨玉环排演胡旋舞等视频。运用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又增强了学生对《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组织工作。

四、总结

把具体的中国音乐史的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课程的思政与中国音乐史的德育教育进行很好的融合与渗透,不仅能提高学生中国音乐史的学科能力,还能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自身的审美水平和德育水平。文章提出了课程思政与中国音乐史的德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音乐史教学与爱国教育渗透结合、中国音乐史教学与学生道德情操教育渗透结合、中国音乐史教学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渗透结合、中国音乐史教学与学生审美素养与道德理想教育渗透结合几个方面的具体措施。随着我国“课程思政”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音乐史的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也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本文的研究也将随之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林涛,武红阵.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渗透[J].华夏教师,2018(34):74-75.

[2]肖辉.美与善的结合 教育元素的最佳相融——谈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内蕴[J].当代教育论坛,2006(08):76-77.

[3]陈坤.高职院校环境艺术类专业史论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10):243.

猜你喜欢

渗透路径课程思政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中职学校德育课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路径分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