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的美读后感

2019-10-12王怡心

艺术大观 2019年30期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派自然

王怡心

摘要:读了汉斯立克的美学著作《论音乐的美》之后,我对音乐与自然界的关系颇有感触。其中有一个章节讲述了大自然给音乐创作带来的启迪,实际上,音乐的取材大部分还是来自自然界,在印象派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但是自然界所能提供给音乐创作的材料十分有限,而且再加工的过程较为精细繁复。本篇文章便是围绕艺术与自然这个话题对我自己的观点做出一些阐述。

关键词:艺术创作;印象派;德彪西;自然;音乐要素

一、艺术作品创作和自然界中音乐元素的联系

我在前段时间很有幸阅读了汉斯力克的著作《论音乐的美》,这本书刷新了很多我在音乐美学方面原本持有的观点。汉斯力克在其中一个章节提到,艺术从自然界接受粗糙的物质材料,再利用这个材料进行创造,同时也接受自然界现存的美的内容,把合格内容加以艺术处理。艺术是自然界万物的载体,它不断接受着从自然界获取的种种材料,再以每个人自己的见解对它进行精细的艺术加工,才形成了最终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说自然界可以为音乐提供的物质材料粗糙,是因为音乐艺术有旋律和声还有节奏三个基本的元素,情感这一元素也不容忽视,占有重要的席位。而能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的材料仅仅只有节奏这一个元素而已,自然界其实是不存在所谓旋律和和声的,如果要说有,那这也不是大自然自己所带有的产物,而是人们在改造的过程中透过对生活中种种场景的观察剖析,将这种旋律和声附着在某一物质材料上,才有了所说的自然界中的旋律。而在音乐中的三大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寄托,不能独立存在,节奏这一要素是寄托在旋律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旋律的进行也衍生了和声的要素,三个要素同时呈现,才会有一个音乐的雏形。在得到雏形之后,各位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情铸进了一个个作品中,才得以让富有感情的旋律和声还有节奏一起完美地呈现在大众的面前。

二、艺术作品创作中的自然元素运用

大自然无奇不有,中国有望庐山瀑布吟诗作画,更有百鸟朝凤之热闹欢腾;国外有圣桑创作动物狂欢节,还原了动物生活场景;印象派艺术大师从自然中取材,描绘海上风浪,浩瀚宇宙。就拿德彪西最大的交响乐作品《大海》为例,这整部乐曲由三幅绘画的素描组成,第一幅就是《海上从黎明到中午》,这一部分由竖琴开场,描写了大海的浪潮声,黎明悄至,天空由暗沉的紫色逐渐舒展开来,阳光慢慢地开始洒向海面。黎明时分,就给人一种舒适恬淡、清雅温柔的感觉。这一乐章整体的风格比较委婉、平稳,表现出这个世界骤然苏醒的安静和祥和,也和后面第三乐章大海与狂风的对话埋下了伏笔。第二幅画是《波浪的游戏》,这部分描写了海浪之汹涌,体现了海上活泼欢快、充满生气的场景。就像是一场欢快的追逐战,各种乐器在这一乐章的交错演奏,将俏皮喧闹的气氛推到最高潮,但这种热闹欢腾的场景又是转瞬即逝,最后只有一些稀疏的声音,突出了竖琴的袅袅,表现出的是海上再经过一阵嬉闹追逐后又重新恢复了平静安宁。第三幅画是《风和海的对话》,在这个乐章中侧重描写了大海的宽广博大,同时也将狂风呼啸不甘示弱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狂风暴雨中,原本平静的大海也发出了怒吼,这种沉默中的爆发,尽显大海的苍茫。这首交响曲向我们展示了大海在不同场景下不同的状态,作曲家德彪西就通过自己的观察加上自己的想象,将这种来自大自然的场景在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后,在真实的基础上生动地体现出来。每一个细节的描写都深入人心,闭眼聆听全曲,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各种姿态。这就是写实和写意的一个非常完美的结合。在现实场景的基础上增加了想象的元素。这只是艺术创作取材于自然的其中一个案例,实际上这种取材数不胜数,大自然风情万种,虽说鸟鸣悦耳,溪水潺潺,惊涛汹涌澎湃,势不可当,但是都不能够直接取材作为音乐的元素。它需要用音乐性的处理方式,使这种自然的声音有了艺术的加持,通过音乐的语汇,更加美好和谐的进入到大家的生活里。

再說到自然界的艺术元素的问题。其他的艺术形式一般会更容易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材料,像诗歌、绘画、雕刻等,大自然的示范作用在造型艺术方面体现得最为显著。自然界的事物一直在进行着千变万化,所以视觉艺术形式在自然界中的取材几乎是永不枯竭。通常这类艺术家只需要通过自然界中的某物激发出创作的灵感,便可以直接将这个自然美的事物成为自己创作的素材。而音乐有所不同,我之前认为溪水潺潺、大风呼啸诸如此类,都属于音乐,也是可以在音乐创作中可以直接取用的,我甚至会在雨后,仔细听水珠拍打地面的声音,来判断那清脆的响声是十二平均律中的哪个音符。而在阅读了这一篇文章之后,中间提到了一句话:“假如自然界本来已有乐音系列的话,那任何人唱歌都会很纯正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也使我开始认识到了实际上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直接的音乐样本,有些人会觉得,民歌是属于天然形成的,但其实民歌也不属于自然美的范畴,它更偏向于是一种人文文化的传承,比如说劳动号子,是当时的劳动人民在辛苦劳作的时候一起喊的号角,这样的艺术来自人文而并非自然。自然界中往往只存在音乐中的某一个要素,而其他的所有要素都需要在后来的创作中一点点的添加上去,才能得到最终那份令人满意的音乐作品,这样说起来显然要比那些视觉艺术的类型要烦琐得多。这种认识激发了我对雨后水滴声音的重新思考,实际上如果对此进行了更加严格的推敲,会发现它落下去的节奏上也有着细微的差别,需要在摸清其中的规律之后,才能作为取材的对象,而且跟音乐也并不能等同。类似的自然界的声音还有很多,在这里也不一一做举例阐述了。总之,音乐作品的形成除了取材不易,在加工方面也需要着更大的工作量。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音乐和人类的音乐艺术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世界上所有的自然声调组合起来也不能产生出一个音乐的主题。从自然界的“音乐”到人类的音乐艺术必须经过数学的途径。音乐中的一切都有可约性,而自然界的声音却一点也没有可约性,因此他们可以说是判然分明的两个声音世界。对于这一解释我的理解是可以投射到现代生产行业当中来看,自然界的音乐就是为我们的产品提供了原料。将原材料照搬后,可以让我们非常直观非常亲切的领略到来自大自然的声音,但这个无法称其为艺术品。而人类的音乐艺术便是加工的过程,将自然界那些无法称为艺术品的原材料进行筛选,然后加入艺术的各类元素,雕琢成一个真正的艺术品。经过精妙加工后的作品,在原材料所带来的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有了更多耐人寻味的艺术和情感元素,更加的耐人寻味,给听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使有限的材料具有了更大的可能性,走向多元化。讲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回到了最初的观点:艺术就是从自然界接受粗糙的物质材料,利用这个材料进行再创造,加入更多的人文因素,同时也包容自然界现存的美的内容,便能得到我们现在所能听到的一部部优秀的作品。

三、结语

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这句话的解读是,没有生活原型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实际上在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之后,可以对这句话做一个改写,那便是: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在我看来自然与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种包含关系,很显然自然所包括的内容要更加的广博。我们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渺小的生命体,没有大自然也就没有我们的生活。我们从大自然中索取这各种元素,经过自己的理解之后形成了艺术品,一般都能将艺术的美体现得更加全面多元,所以说这些艺术品的价值已经超出了自然界本身所提供的原材料,所以我认为艺术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这句话也可以成立。

猜你喜欢

德彪西印象派自然
名家/[法国]毕沙罗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拍卖
午后的牧神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
什么叫做“现代印象派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