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古代深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19-10-12刘丹

艺术大观 2019年30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刘丹

摘要:深衣是中国古代上衣与下裳相连,被体深邃的一种服饰。深衣文化就湖北马山楚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等出土服装文物而言属于物质文化遗产,就裁剪、染印、织花等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当将深衣背后制作工序,手法运用进行深度发掘,传承发扬,用现在技术将中国深衣文化传播。本文试图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方向对遵循一定的“制度”和“礼法”之下的深衣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分析。

关键词:深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深衣的历史沿革与形制考辨

《礼记》有云“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深衣由此得名,后世有不少关于深衣记载,对于深衣的形制,宋代朱熹的《家礼》、明代黄宗羲的《深衣考》、清代江永的《深衣考误》、戴震的《深衣解》以及任大椿的《深衣释例》均有论及,但其所考的深衣形制各有不同,对于形制裁剪等存在不少争议。

(一)深衣的历史沿革

关于深衣的详细记载最早见于《礼记》中的《玉藻》和《深衣》二篇。根据《礼记》记载的背景推断出深衣出现的年代应该为先秦时期,《玉藻》记载:“朝玄端,夕深衣”,可以看出深衣应该是贴身穿的单衣,与玄端并重,可见深衣在当时地位。

湖北江陵马山楚墓一号墓中发现的7件上下连属结构的服装,是我国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一批服装实物,也是考察战国时期服装式样和裁剪方式的唯一实料,形制为直裾、交领、右衽,这一批出土文物的出现也证明了《礼记》中关于深衣记载的真实性。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朱红曲裾深衣,证实了西汉早期的深衣形制已出现了曲裾深衣。

(二)深衣的形制考辩

深衣形制的基本的特点是矩领、宽衣、广袖、博带、衣裳相连、素色、彩边。采取上衣下裳分来裁剪后上下连属,具体结构部件和裁剪要求初步归纳如下表所示:

一件深衣费布十二幅,“以应十有二月”,长度规定是以跗脚背为宜。深衣的整体设计和剪裁遵循“五法”,穿着深衣者在满足身体需要的同时,达到“安志而平心”的目的。

二、中国古代深衣文化的保护

(一)深衣遵循的“制度”与“礼法”

《礼记·深衣》篇中有记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深衣的设计、剪裁和使用都依附于礼法,其设计理念被打上礼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烙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深衣也是一种礼器,其设计目的是制约人情、规范人的行为。

(二)具体保护措施分析

深衣作为文物的存在和建筑、壁画有共性,但因丝织品具有特殊属性,不易保存,对于实物的保护与修复主要依靠当地博物馆来实施,由于博物馆具有地域性,对于文物背后精神文化内涵的传播受到地域的限制,这就需要我们制定更有效的深衣文化传播方式,比如深衣语言符号化--文创产品设计或者用现代化数字化展示方式来进行文物的展览,诸如此类多种形式,让深衣文化广为传播,为大众熟知。

由于深衣存世实物数量并不多,所以要求我们对于深衣的保护不只是对于本身文物的保护,更是对背后体现的制度与礼法——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加以保护,历史语境中真实剖析,还原历史,深入了解深衣的文化背景。

三、中国古代深衣文化的传承

(一)古代深衣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深衣作为礼服,以其色、形与意合于礼,继而使身体动作合于礼,使其容貌自然有威可畏、有仪可象。深衣从最初的日常装束到西周的礼仪服饰再到汉代逐渐被袍服取代,而后历朝历代的服饰演变似乎都是深衣制的延续。古代服饰,以往以文物看待,作为博物馆艺术收藏品,也只有专家和爱好者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将遗产“活态化”,这就需要挖掘整理文献过程中使之与当今生活产生联系。

(二)古代深衣文化传播途径

深衣的保护与传承以传承更为重要和紧迫,传承礼法、传承古代服饰的精神文化、传承古代服饰裁剪技法都很紧要,深衣的规矩和礼法的传承方式上文中提及,可以尝试用现代化技术加以传承,那么关于裁剪手法的传承更有利于将古代文化遗产活起来,为大众熟知。深衣的裁剪手法可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朱熹、黄宗羲、江永、戴震等前人做过不少研究,更具文献记载,绘制了大量的裁剪图,分析大多见仁见智,因此颇有争议,当代知名学者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根据马山楚墓出土的战国服饰形制考释古礼深衣制度,他提出“嵌片”说,对衽的形状、位置和功能进行了有价值的阐释。

总之,古人基于深衣的研究实物佐证较少,多以文献作为参考,各朝各代学者绘制的深衣裁剪图争议较大,如今我们的研究可以使用出土文物与文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较之前人来说颇有优势,现今学者的研究又大多集中在深衣制度和文化研究之上,所以,对于深衣制作与裁剪方式的研究显得较有意义,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古代服饰,更好地传播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也希望人们意识到对于某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拯救的急迫性,呼吁更多的人加入研究和保护中国传统手工艺中来。

参考文献:

[1][汉]郑玄注,龚抗云整理.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明]黄宗羲.深衣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清]江永.深衣考误[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清]戴震.深衣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清]任大椿.深衣释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宋]朱熹.朱子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7]孔颖达.礼记正义[M].郑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8]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9]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10]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11]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12]周汛,高春明.中国古代服饰大观[M].重庆出版社,1996.

[13]周迅,高春明,等.中国历代服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4]杨天宇.礼记译注 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5]邱春林.设计与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6]缪良云.中国衣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色,2000.

[17]黄能馥,乔巧玲.衣冠天下 中国服装图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8]华梅.古代服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19]高春明.中国历代服装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20]邱春林.《礼记》的深衣制度与设计[J].东南文化,2007(4):81-85.

[21]齐志家.深衣之“衽”的考辨与问题[J].南京藝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5):56-59.

[22]王悦.春秋战国时期深衣探析[J].装饰,2008(3):104-105.

[23]刘乐乐.从“深衣”到“深衣制”——礼仪观的革变[J].文化遗产,2014(5):111-119.

[24]贾玺增,李当岐.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上下连属式袍服研究[J].装饰,2011(215):77-81.

[25]石凝智.深衣结构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7.

[26]白坤.礼记选读[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