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涛“一画论”思想对傅抱石的影响

2019-10-12罗豪畅齐格

艺术大观 2019年30期
关键词:傅抱石石涛

罗豪畅 齐格

摘要:傅抱石本名“瑞麟”,因其对石涛推崇备至,遂改名为“抱石”。曾有言:“余于石涛上人妙谛,可谓癖嗜甚深,无能自己。”[1]傅抱石师于石涛,却并没有就此画地为牢,而是破旧立新,在深受石涛“一画论”思想的影响下,有承有破,破而后立,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石涛;“一画论”;傅抱石

一、引言

石涛对我国绘画艺术所做贡献影响巨大,尤其是他的艺术理论思想体系。其著作《画语录》一书中所提出的“一画”之说,为其艺术本原之所在,是其绘画美学的中心概念。石涛所言“一画”,是主与客的统一;是识与受的统一;是师造化与张自我的统一。关于“一”,万物之本皆为一,混沌之源亦为一。“一”是特殊的、抽象的。“一画”是无形的,亦是可寻的。“一画”即法,“一画”即理。 [2]石涛将“一”与“画”相结合,是把哲学概念与审美活动相结合,贯穿于石涛绘画美学体系中。石涛的作品及其思想对后世影响可谓卓绝,不少青史留名的艺术巨匠颇受其影响,傅抱石亦是其中一员。

二、精神的师相继承

傅抱石早年在南昌做工之余便有研究过石涛及其著作,其中石涛所提出的“一画论”的见地更是引起了他强烈的思想共鸣。傅抱石在其著作《傅抱石论艺》中曾谈到,学习传统绘画,总免不了和古人打交道,关键在于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古人的优秀遗产。关于“师古”,这与石涛在精神上是不谋而合的。石涛不止一次地说“笔墨当随时代”,傅抱石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位使用该名句的。他在著作中提到山水画写生方法有四个步骤:“游”“悟”“记”“写”,其中,他认为“笔墨当随时代”是“写”这一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点。傅抱石不仅在美术上风行,在生活中也是服从于该主题内涵。他提出,“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口号。在1955年第八期的《美术》杂志上指导学生写作了《我们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优秀传统的意见》一文,并指出:“民族的绘画技法是科学的,写实的,继承发展其优秀部分,是会指导并帮助帮助我们今天的绘画实践的。当然,仅仅满足固有技法,故步自封是不对的,我们对于那些不够的地方应予以充实和发展。”[3]傅抱石的求变思想亦是继承了石涛的创新精神。

从傅抱石早期作品及拟古之作不难看出,他不是对传统的如法炮制,而是注入了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实现自我的完善与突破。《游华阳山图》是石涛画中精品,而傅抱石临此佳作之际不但画法迥异,且构图上也只为大体相像。虽是拟石涛之作,却与石涛本作所营造出的氛围迥然不同,完全是出于傅抱石个人的情志、意趣。傅抱石受其影响,作品以磅礴之姿,踊跃纸上,挥洒自如,作品极富感染力,更是以其特有的笔法将整体意境推向了极致。不似有的画家唯临摹效仿,一辈子便始终笼罩在先人影子之下。傅抱石拟其迹,愈师其志,进而触类旁通,探索不绝,体悟不止。

三、技法的反叛新创

傅抱石继承了石涛对宝贵遗产的态度,借镜观形,以传统文化为基石,食古而化,张自我,求创新。他独辟蹊径所创造出的“抱石皴”开辟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新局面。

石涛曾言“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艺术家要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与风格,务必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生活的磨砺,除此之外还有主体本身的不断实践。“抱石皴”的产生离不开傅抱石铢积寸累的生活蕴蓄及力学笃行的写生实训。1939年,傅抱石携全家入蜀生活,国家的动荡不安与生活条件之艰辛造成了他内心复杂的情感。在“金刚坡”居住期间,生活之艰难竭蹶,连画画的桌子都没有,但蜀地的山川给予了他无限的灵感与素材。

正如石涛所言“搜尽奇峰打草稿”。只有多亲身经历、体会造化之妙趣,才能迸发灵感创造出山水之佳作。傅抱石把握山川之灵气,体悟自然之理趣,主客相融。跃跃欲试的心理渴求与创作欲,驅使他充满激情,慢条斯理的一笔一画是无法抒发他此时喷薄涌动的情感的。这时,就需要疾速捕捉脑海里可能转瞬即逝的意象,不假思索地下笔落墨,笔锋触纸,重按疾擦,使得笔毫便分开了。然而全神贯注投身创作的傅抱石宛若浑然不知,任由散开的笔锋在纸上纵情挥洒。这,便是散锋笔法最初的由来。

当现有的技法无法满足画面的需要,这时候就必须主动打破笔墨的约束。“抱石皴”便是由“散峰毛笔”和“散锋笔法”升华而来。“化一而成氤氲”“画法变备”亦讲求的是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傅抱石深受石涛“我自用我法”“法无定法”等思想的影响,在研究了多位前人的画论与技法后,集众家之所长并赋其新意,于多种皴法融为一体,有如旧瓶装新酒,从而创造出一种既源于“生活”(传统),又被灌入了“蒙养”(内在精神)的独特技法,使之成为“有意义的形式”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傅抱石的成功离不开他对传统的态度以及对自我的突破。正如“一画论”思想所言“我自用我法”,但若拘泥于“我法”,依赖于这种标准、定式,艺术家便会溺闭于困顿之中,陷入“我障”。艺术讲求精神自由,想要走出“我执”,唯有进行“我破”,才可跨越自身的障碍。傅抱石正是因为其深厚的学识、反叛的精神、坚毅的品格、严谨的作风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最终才能成为一代大师。

参考文献:

[1]黄臆霖.石涛的革新精神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J].收藏,2018(8):46-48.

[2]杨成寅.石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柳学智.傅抱石山水画法研究[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罗豪畅,湘潭大学;齐格,湘潭大学。

猜你喜欢

傅抱石石涛
傅抱石和罗时慧:天作之“荷”
大化惊高风:傅抱石作品展
销闲清课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美人如画
傅抱石“养”画
傅抱石“养”画
傅抱石的“恐水症”
石涛生卒年研究综述
《苍松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