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业微创新的实践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9-10-11石清华

中州学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

石清华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微创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目前农产品及其营销、农业技术、农业管理等农业微创新在各地不断涌现,但农业微创新支撑体系中存在着微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强、微创新资源缺乏、微创新基础设施不足、微创新环境不够完善等问题,抑制了我国农业微创新的发展。应从培育和引进农业微创新人才、完善政府服务、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推动融资多元化等方面入手来促进我国农业微创新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微创新;农业现代化;微创新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8-0035-07

一、引言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就没有我国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8年1月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呢?目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关注较多的是规模化、产业化等农业发展的“宏观”方面,这些“宏观”方面的发展确实对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农业微创新这一农业发展的“微观”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通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和特色化发展等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业微创新,即从市场需求出发,从小处着手,只需要做一点微小的改变,就可能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微创新不仅体现在农产品种养、加工等生产环节的微创新,还体现在农产品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微创新,即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均可实施农业微创新。并且农业微创新与我国农业从业者有很高的契合度,微创新是微小之处的创新,具有草根性、辅助性等特征①,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和科技含量。我国农业从业者大多资源有限,缺资金、缺技术,不可能在重要理论、突破性技术上有重大进展,但农业从业者在微创新上却大有可为,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从市场需求入手,从小处着眼,对产品、服务进行大量的微创新,因此,农业微创新有很好的发展空间。事实上,在我国一些地方,农业微创新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央视2018年7月29日晚播出的《焦点访谈》专门报道了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河村村民通过农业微创新发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事迹。②随着互联网兴起带来的海量信息,以及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农业微创新在乡村的兴起条件不断改善,但是目前农业微创新在乡村只是零星的状态,还没有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总结我国农业微创新的典型形式,剖析其支撑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农业微创新蓬勃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二、我国农业微创新的典型形式

农业微创新从微小处入手,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在农产品、农业技术、农产品营销、农业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开展微创新。近年来,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在农业整个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微创新,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开发了安全农业、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等。根据目前我国农业微创新在各地的实践,其典型形式有以下几种。详见表1。

1.农产品微创新

农产品微创新,就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对农产品进行细小的改善,通过持续的微小累积改进,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低成本、低风险来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在农产品微创新过程中,微创新主体基于用户需求改进产品,通过不断的产品微创新,以达到不断完善产品、满足快速多变的用户需求的目的。从农产品微创新的实践来看,农产品微创新具有精准用户需求、渐进性、累积迭代等特征。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农业微创新主体可以根据需求多样化进行差异化农产品微创新,以满足不同的顾客需求,这为农产品微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比如,针对市场消费者对柑橘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湖北宜都市创绿柑橘专业合作社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采用柑橘地表覆膜栽培技术,即在地表覆盖一层上白下黑的薄膜,以提高柑橘品质。经过仪器现场检测,同一个山头上,没有覆膜的柑橘含糖度平均在10至11之间,覆膜后的柑橘含糖度平均在12至13之间,最高甚至达到15,果农亩均增收在5000元左右,通过微创新,提高了柑橘的品质,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③

2.农业技术微创新

农业技术微创新,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已有技术进行应用性改进或开发新技术。农业技术微创新一般源于现有技术的不足,借助外界的知识、信息和技术,不断改进原有技术,累积技术进步,以达到不断提升现有技术水平、解决实际技术困境的目的。从农业技术微创新的实践来看,农业技术微创新一般具有单点突破、多方参与、渐进性等特征。在我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通过对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微创新,能极大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目前我国农业表现为粗放式发展,技术含量低,为农业技术微创新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各地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技术微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水稻施肥,农户传统的做法多是手工施肥,工作效率低,既费力又施肥不均匀,而市场上的多功能电动施肥器存在着转盘结构简单、振动噪声大、功耗大等许多缺陷。四川省达州市农机站技术人员经过多次技术改进,最终研究出转盘结构新颖、振动噪声小、功耗低的多功能电动施肥器。经推广使用这种新型施肥器具,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施肥的效率。④

3.农产品营销微创新

农产品营销微创新是指在农产品的销售环节进行的一些微小改进。在农产品营销微创新过程中,微创新主体根据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选准目标市场,改进营销模式,采取差异化营销、体验营销等营销方式,不断满足顾客的多元化需求,以达到提升营销效率的目的。目前我国农产品的销售环节同质化严重,通过营销微创新实现错位竞争、差异化销售,能极大地促进农产品销售。比如,重庆璧山县八塘镇的农户胡大强30亩的蔬菜园子,都是一盆一盆地种植。在市区超市的蔬菜专区,胡大强的蔬菜摆放在专门的架子上,显得非常抢眼。市民像买盆花一样把一盆盆韭菜、黄瓜、茄子、辣椒等蔬菜买回家放在阳台等地种植,这个模式吸引了很多市民的购买。⑤

4.农业管理微创新

农业管理微创新是指在农业生产、流通环节的日常管理中进行的微创新。在农业管理微创新过程中,微创新主体一般基于现有管理的不足,根据已有的管理经验或借助外界的管理知识,不断改进管理方式,累积进步,以提升管理水平。从农业管理微创新的實践来看,微创新主体一般基于所学知识和累积的管理经验,对所管理的资源不断进行整合,逐渐提升管理水平,因而具有经验积累、资源整合、渐进性等特点。我国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不断学习优秀的管理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管理微创新,提高农业效率,是大有可为的。比如,湖北省潜江市返湾湖农场水面广,农民均以草鱼养殖为主,放养时间、起产时间和规格都差不多,大量同规格草鱼同时上市,很难卖出好价格。养殖户郑中华决定改变这种养殖方式,通过调研学习,摸索出一套小龙虾和草鱼轮养的模式。每年年底卖完草鱼,郑中华赶紧做好清淤消毒种草等工作,次年3月,在池塘中投放虾苗,7月份,郑中华卖完小龙虾后,接着就在池塘里放一批草鱼,年底又可以卖出草鱼。草鱼的利润和原来一样,但是龙虾利润丰厚,轮养模式获得了成功,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收益。⑥

三、我国农业微创新支撑体系及其存在问题

农业微创新的有效开展,需要由微创新主体、微创新基础设施、微创新资源、微创新环境等要素组成的微创新体系的支撑。目前我国农业微创新在各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基本上还处于零星状态,究其原因,在于农业微创新支撑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微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强

农业微创新主体是从事与农业相关工作的人或组织,主要包括农民、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经营单位。

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然也是农业微创新的主体。2018年年末我国乡村总人口为5.64亿人⑦,根据2017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为3.14亿人。⑧虽说我国农民数量众多,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农村老龄化现象突出,同时我国农民普遍存在创新知识欠缺、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资源不足等问题,抑制了农民的农业微创新活动。

农业科技人员作为农业科技的研发者和推广者,是农业技术微创新的最重要主体。目前,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虽然有较强的农业实践经验,但是多数人员专业知识老化,对农业新技术缺乏足够的了解,影响了其微创新能力。而高校、科研院所里的农业科技人员虽然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普遍缺乏农业实践经验,抑制了他们针对农业实际问题进行微创新的能力。

农业经营单位是进行农业生产或农业深加工的组织。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统计的数据,我国农业经营单位已达204万个,其中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有91万个,农业经营单位中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有1092万人。⑨与个体农民相比,农业经营单位的经济实力更强,也是农业微创新的重要主体。但总体上说,农业经营单位在农村的发展不平衡,力量较小,同时其主要成员也是农民,所以技术力量弱小,创新资源不足,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农业微创新能力并不突出。

因此,虽说我国农业微创新主体众多,但自身实力不强、创新知识欠缺、创新能力不强,影响了农业微创新的发展。

2.农业微创新资源缺乏

农业微创新资源是开展农业微创新活动所需要投入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知识资源。

第一,人力资源。农业微创新具有草根性,创新主体主要是农民和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的数据,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高中及中专学历的占7.1%,大专及以上的仅占1.2%。⑩同时,受传统的小农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创新意识薄弱。而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由于在农村基层工作,工作待遇不高,无法吸引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其中,所以其整体上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知识老化,年龄偏大,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及指导,导致了他们针对农业实际问题进行微创新的能力不强。因此,目前农业微创新的人力资源不足,需要大力培育。

第二,财力资源。农业微创新的财力资源是指农业微创新的资金投入能力和水平。农业微创新主体主要是农民和基层农业科技人员,2018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4617元,只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B11,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直接制约了农业微创新的资金投入。而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依附于政府的基层农业组织,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农业微创新的需要。所以农业微创新主体的财力普遍不足,也是制约农业微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三,知识资源。农业微创新需要必要的知识资源,知识资源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农业微创新主体在长期的农业实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二是农业微创新主体通过学习、网络信息等途径从外界获得所需的创新知识。目前我国农业微创新主体的知识资源表现为有丰富的农业经验知识,但从外界获取所需的农业微创新知识不足。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通过学习、培训、网络信息等从外界获得农业微创新知识的途径会越来越重要,而目前我国农业微创新主体从外界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途径明显不足,因此需要不断拓展从外界获取农业微创新知识的新途径。

3.农业微创新基础设施不足

农业微创新基础设施是指为农业微创新活动提供的便利条件,是保证农业微创新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B12对农业微创新而言,基本的创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政府组建的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社会力量成立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两类。

第一,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指向农业提供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转让等各类专业化服务的农村科技创新支持系统。农业微创新主体由于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不足,在农业技术微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农村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的扶持。为了扶持农业技术微创新,农村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需要从农业技术的研发到成熟的全过程为农业技术微创新主体提供一系列全面的服务。

目前,我国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主要是政府组建的自上而下的各级农村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承担着传递农业科技信息以及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转让的功能。B13但各级农村科技创新服务机构行政色彩明显,以政府行为的单向性、被动式服务方式为主,科技创新服务的效率较低。特别是基层农村科技创新服务组织,真正掌握农业新技术、新技能的年轻专业人员难以引进,现有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学习培训、知识更新机会少,知识老化,制约了政府提供农村科技创新服务的效率。

第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微创新不仅需要农村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提供的扶持,也需要社会力量成立的社会化服务机构提供全面的社会化服务进行扶持。一般来说,农业微创新主体在进行农业微创新以及推动微创新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化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市场开拓、管理咨询、培训、融资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来促进农业微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两类农村社会化服务机构,一类是由农民成立的农村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形式的农村合作组织,它们提供非营利性的公益服务;另一类是由非农民成立的农业中介机构,它们提供商业化服务。这两类社会化服务机构为农业微创新活动提供了信息服务、市场服务、培训服务、融资服务等,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微创新的发展。但这些社会化服务机构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发展还不成熟,规模较小,综合实力弱小,自身的实际运作能力有限。受资金、人才、技术短缺的影响,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机构还不能提供全面的服务,服务功能单一,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类需求。

4.农业微创新环境不够完善

农业微创新环境是指农业微创新面临的外部环境,我国农业微创新的外部环境主要表现为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融资环境。

第一,经济环境。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同时并存。一方面,在许多地方,农业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同时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产业链不断延伸,农村多种产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大量存在,许多地方农业耕作方式原始、简单,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阶段,为农业微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政策环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三农”更有其特殊重要性,中央历来都非常重视“三农”,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16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针对“三农”发展中的问题及时出台政策。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了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和谐发展,中央出台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政策。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各地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纷纷出台具体政策,以激活农业发展的动力,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各种农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为农业微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虽说政策环境在不断改善,但政策的落实还有待提高,政府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还不够通畅,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提高政策落实的力度。

第三,融资环境。由于农业的相对高风险性和低收益性,金融资本缺乏向农村市场流动的积极性,导致农村金融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高,直接造成农业微创新主体融资困难。特别是许多金融机构在实施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依然延续传统的金融标准,在金融服务中设置较高门槛,直接将农业微创新主体挡在门外。另外,虽然农村小额信贷的门槛较低,但是农村小额信贷和民间借贷的利率较高,提升了农业微创新主体的融资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微创新主体的融资。

四、促进我国农业微创新发展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农业微创新支撑体系存在的主要不足,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促进我国农业微创新蓬勃发展。

1.培育和引进农业微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育是农业微创新的关键,从农业微创新素养来看,农业微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三种素养:微创新意识、微创新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B14微创新意识就是敢于突破前人惯性思维、习惯,开发更有价值的技术或产品。微创新技术能力就是掌握一定的与现代农业相关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管理能力是一种“资源整合能力”,即善于利用和借助各種资源实现农业微创新。农业微创新的发展障碍之一是农业微创新人才不足,因此,培育农业微创新人才是促进农业微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

目前农业微创新主体主要是农民和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但他们的三种微创新素养都欠缺,因此,针对农民和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微创新素养的培育十分必要。基于我国农村现状,对农民和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微创新素养的培育需要政府主导。各地应结合实际,建立以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面向农民和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提升农业微创新素养的培训。根据农民和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年龄、学历分别进行不同的培训,对年龄较低、学历较高的人员进行高等农业教育培训,除了农业理论知识及新技术、新技能的培训外,更要注重农业微创新思维方式的养成;对年龄较大或学历较低的人员进行中等农业教育或成人农业教育培训,这一层次的培训主要侧重于应用型微创新技能的养成,将农业理论知识与微创新实践相结合,重点培育微创新动手能力。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提升农民和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微创新素养,促进农业微创新的发展。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