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探究

2019-10-11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隐性思政院校

林 雪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自20世纪60年代“隐性课程”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课程与教育便有了显性和隐性之分。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者开始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探讨隐性教育的应用和发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研究范畴不同含义众多,多数建立在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上。归纳而来,倪先敏(2007)认为隐性思政教育即指以不被人注意和觉察的方式融入学校的人文、校园环境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间接作用于被教育者的教育形式及内容,具体涵盖校风、校史、校容、校制及校园文体活动等。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传统显性教育有着诸多优势,具有载体多样性、实践形式开放性、实施过程隐蔽性、内容渗透性、效果滞后性、主体自主性等特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往往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方向侧重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隐性思政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补充了学生人文素质与道德情感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另外,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有时难以契合现今高职学生求新求异、重视自我价值而容易忽视社会价值、乐于使用网络与通讯工具的群体特点。隐性教育不仅形式创新,更鼓励学生参与到教育的计划与实施当中,尊重学生的尊严与自我意识,既符合立德树人的理念,也更能达到“静水流深”的持续效果。基于此,隐性思政教育的推广更加必要。

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是隐性思政教育模式建立的基础,研究通过调查展现了资源利用现状与师生重视程度,有助于搭建全方面、多维的隐性思政教育合力体系。

一、现状调查

为调查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及学生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与接受程度,笔者自编《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资源利用现状与学生态度调查问卷》,共27题。研究针对河北省三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8份,有效率93.7%。受调查学生及个人基本信息分布如表1。

表1 个人基本信息情况表

问卷从教学教师资源、文化环境资源、网络书籍资源和实践活动资源四方面对高职学院的隐性思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一)教学教师资源

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的自身素质、师生关系及师生互动中师对生的言传身教等信息是教学教师资源的主要构成。在“你认为在教学授课中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内容上对你的哪些素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可多选)”中,根据学生选择占比由高到低分别为思想政治、学识水平、道德修养、行为举止与政治倾向(具体见图1)。“你认为教师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价值态度等对你是否产生了影响”一题中,28.4%的学生认为产生了很大影响,41.5%认为受到较大影响,两者比例之和超过半数,认为影响一般的占14.9%,影响较少的占12.8%,认为没有影响的仅占2.4%。“在课堂内外的互动中你认为师生之间是否具有情感和心理方面的交流?”一题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师生间的人文互动较多,认为非常频繁的占43.6%,比较频繁占41.2%,认为有但一般占9.8%,较少占4.3%,非常差占1.2%。面对“请仔细思索,你认为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了课程的教学设计当中?”52.4%的学生做出肯定回答。

图1 高职院校学生个体素质受教师隐性影响状况

(二)文化环境资源

硬件环境与制度环境共同构成隐性教育的文化环境资源。“校园内公共场合的标识标语、展板展栏是否齐全并经常更新?”一题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校园内用于思政教育与文化宣传的硬件设施更新速度较为频繁(见图2)。“学校是否经常有主题地举办校园、校舍、宿舍文化活动?”一题中,47.3%的学生选择经常举办,29.6%选择偶尔举办,14.6%选择不常举办,8.5%选择不太清楚。以上两题仍有一定比例学生选择“没注意过”和“不太清楚”,说明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与学生参与程度有待加强。

图2 校园内标识标语与展板展栏更新频率

心理健康教育已有模式及制度完善程度对高职学生的德育、品格等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你认为本校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体系是否完善?”一题中超过半数的(54.3%)同学认为比较完善,33.2%认为尚且一般,5.2%认为非常完善,7.3%认为不太完善。在考察教育、教辅协同机制的题目中,“你是否认同你的辅导员老师与班主任经常在你的学习与生活中时常给予你指导和帮助?”38.1%的被试比较认同,33.8%的被试选择一般,20.1%的被试非常认同,而7.9%不太认同。

(三)网络书籍资源

图书资源是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中的物质载体,同时图书馆也是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场所,面对“你认为本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是否足够丰富?”这一调查,大多数的被试认为丰富,占比38.1%,其次认为一般的占比26.8%,比较丰富占比19.2%,剩余被试中13.4%认为比较贫瘠,只有1.2%认为非常贫瘠。

在网络资源利用现状方面,“你认为本校学生的网络行为是都受到学校的有效监管”中,超过半数的被试认为不常被监管(56.1%),其次是有时被监管占23.8%,基本不被监管占18.9%,经常被监管占1.2%。“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利用微信、QQ、微博等网络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题,51.5%被试作出肯定选择,34.1%选择不清楚,其余被试做否定选择。调查舆论引导情况的题目“当同学们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因学校的某次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矛盾冲突等)出现热烈讨论时,是否有老师或学生干部积极参与讨论或进行引导?”中,83.2%选择没有,11.0%认为不清楚,选择有的仅占5.8%。

(四)实践活动资源

实践活动资源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包括学生组织与社团活动、勤工俭学、军训等,校外包括公益志愿活动、实训见习及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以学校主导、学生主体参与,具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意识进行链接的天然优势。

“你认为本校的社团文化活动与实习实训对你的教育影响大吗?”在五级选项:非常大、较大、一般、较小和没有影响中,被试选择的占比分别为19.2%、29.3%、23.2%、21.1%、与7.3%。“你认为本校的实践活动与课堂中学到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等知识是否存在联系?”,75.3%被试认为感受不到联系,其余24.7%认为存在联系。“你认为本校的社团文化活动形式能否吸引你的兴趣,满足你的期望?”70.4%学生选择不能。在考察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目的的题目中“你参加社团文化活动与实习实训的目的是什么?(多选)”,被试选择最多的是结识更多朋友(见图3)。

图3 高职院校主动参与校内外实践需求状况

二、高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现存问题

(一)师生互动受重视,朋辈人际资源需开发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讲话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政工作领域得到较好贯彻,“翻转课堂”、弘扬师德师风、学科教学设计渗透思政内容等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改革遍地开花,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拓展了思政教育渠道与阵地。年龄层次、地位相同,因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相似形成的朋辈群体,如班级、宿舍、社团、学生会等,以其自发凝聚力与平等互动性为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行隐性思政自我教育提供了肥沃土壤。但调查中高职院校社团组织、党团支部等学生团体往往缺少明确规划与教师指导,形式较为松散,活动相对单一,团体成员之间缺乏思想沟通,使得朋辈人际互动这一资源一定程度上被浪费。

(二)硬件设施较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未建立

现高职院校包括学校建筑与绿化、各类标识标语、班级与宿舍建设、图书馆存书量等在内的隐性思政教育物质文化资源日益发展并不断完善,能够发挥应有的德育职能,使学生在与基础设施和物理环境的互动中潜移默化地陶冶了情操、提升了素养。反观之,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一方面是约束学生行为规范的手段,另一方面是学生在课堂和书本中习得的思政理论与现实进行比对的重要参照;现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制度中虽较为侧重学生品行塑造与道德规范的养成,但在隐性思政教研队伍、专门机构的建设以及监督考评机制方面仍缺少机制保障。

(三)网络运用常态化,网络思想环境缺监管

大学阶段与以往阶段不同,这一阶段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网络思政教育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固定时间、地点,将教育拓展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随时随地”。诸多高校正是认识到网络对大学生隐性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而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建立起思政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思政平台,也获得了较多关注;但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政教育仍然存在传统思政教育不易摆脱的缺陷,包括形式上较为单一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缺乏主动性与互动性,内容上缺少针对性,无法把握当代青年人的时代脉搏。另外,本次调查发现网络环境建设方面,无论是在规章制度层面还是在监管技术层面,多数学校并无具体措施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和管理,且对网络安全及健康上网方面的思想引导也有待加强。

(四)理论实践难链接,学生主体参与性不强

校园活动与实践方面的困境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与实践应用间存在发展失衡,学生从第一课堂中学到的思政理论难以与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架构起链接,实践设计缺乏知、情、意相整合的背景设置、活动内容、后续反思环节等,而紧贴思政教育主题的活动又往往形式单一,难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学生作为隐性思政教育的受众主体参与意识欠佳,有些高职学生参与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结交朋友、填满空余时间,更加在乎活动中的人际交往而容易忽视活动背后的深刻意义,忽视自主设计与创新思维。

三、对策建议

(一)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搭建朋辈互助平台

现“90”后和“00”后高职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个体意识和自我中心意识,在发生问题时寻求社会支持的主动性欠缺,因此建立良好校园人际关系及朋辈互助群体是提升隐性环境资源的关键。学校可在心理健康日常教育中鼓励学生掌握更多心理知识,增强其心理互助意识,在职业规划教育中更应根据学生就业目标的不同形成多样的同质团队,利用团队中的榜样作用与协同作用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养成团队合作习惯。鼓励学生自主搭建形式多样的朋辈交流网络信息平台,在加强内部联系的同时起到宣传外扩作用,进一步促进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此时,学生既可以是被教育者又可以是教育者,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范围。

(二)建立健全行政机制,推进长效开发资源

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受到重视,教学与行政实施环节建立制度保障,有助于形成任课教师“教书育人”、专职辅导员老师与班主任“管理育人”、行政人员“服务”育人的合力有序隐性育人环境。其中,高职院校应积极加入到第二课堂学分化改革当中,建立学生第一课堂外学习、活动的量化成绩单,划定最低毕业标准,协助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观念植入头脑、践行于身。另外,完善家校联系制度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不仅要关注特殊学生的家庭教育,更要通过普遍的沟通制度向家庭渗透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共同重视隐性思想政治资源的运用。最后,运用高职院校与校外资源联系紧密的优势,可进一步加强学校——社会联系制度,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合作实习企业、敬老院等社会相关文化教育机构、企业与福利机构建立合作,联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网络监督管理,紧抓舆情干预时机

首先,现下网络社群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们学习生活的重要背景板与日常工具,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当下,高职院校要警惕敌对势力借助网络对学生思想文化进行侵袭,对校园网络中不良信息严加清理,使主流文化拥有主导话语权。其次,根据学生往往基于兴趣爱好、职业取向、能力提升等专业要求外的发展需求形成网络团体的特点,学校可针对不同团体形成指导教师团队,搭建教育者、管理者、参与者、引导者的多重身份相结合的多维教育体系,营造如空气般的网络教育氛围。网络舆情监督与引导也已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了解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端口,学校还应加强治理运用网络的敏感度和技术能力,实时把控学生思潮动态。

(四)重视社团与学生会作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高职院校团委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组织和社团的引导与服务而减少其对行政资源与指导教师的过度依赖。一方面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性,例如将学生组织和社团管理权交给学生自身,允许学生在合理范围内自主募集部分活动资金;另一方面增加了社团规章制度的系统性,完善了监督机制,使学生的活动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另外,创立对学生组织和社团的激励表彰机制也应是未来工作的重点,对每学年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颁发荣誉,有利于各学生组织创立自己的品牌活动,发挥青年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隐性思政院校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