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与健康课时计划设计与实施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019-10-09冯伟华

中国学校体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练技战术预设

冯伟华

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实施的必然要求和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课时计划是教学具体操作过程的文本化,课时计划可反映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反映出教师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场地器材和安全防范设计的水平。2009年以来,笔者通过对课时计划与课堂教学的研究,认为当前的体育与健康课时计划在设计与实施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与偏差,如,观念滞后、经验主义盛行、无视教学遵循等现象。

一、教学对象的因材施教问题

问题表现:在课时计划设计与实施时,往往仅注重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项目基础的分析,而忽略了对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运动能力、兴趣取向等个体差异的分析;以同一标准、同一方法和手段要求所有的學生,甚至将普通学生当成体育特长生来教。

问题剖析: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在身心发展特点、运动能力、项目基础和兴趣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解决建议:课时计划的设计与实施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学习目标的预设与生成问题

问题表现:在课时计划设计与实施时,简单地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从认知、技能、情感3个领域预设学习目标,指标预设较为封闭、单一;预设目标的指标生成难以达到预设的要求;重视预设学习目标的生成,轻视意外的生成。

问题剖析:学习目标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预设体现了制订学习目标的科学性、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则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体育与健康课堂因其特有的学科特征,决定了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解决建议:在课时计划学习目标的预设与实施时,要灵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要深层次地学习和领会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以运动能力为中心,结合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预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学科特征的学习目标;还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依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项目基础能力制订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也要重视预设以外的生成,并加以利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问题

问题表现:在课时计划设计与实施时,过分强调体育元素,忽略健康元素;将运动能力发展的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3个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片面教学;运动能力作为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发展的载体作用发挥不明显。

问题剖析: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来看,课程教学以“健康第一”为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包括体育和健康2个领域的内容;从体育与健康学科素养来看,包括健康行为、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的素养,其中运动能力包括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3个领域,体能是技术动作完成的支撑,技战术能力是体能持续发展的前提,心理能力决定动作技能的运用水平,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以运动能力为载体。

解决建议:在课时计划设计与实施时,要充分考虑体育元素与健康元素的有机结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具有全面性,同时要注重体能与技战术能力内容的匹配;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学练行为表现动态调整体能与技战术能力的比重;在教学实践中,不可将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3个领域的内容孤立地教学。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问题

问题表现:在课时计划设计与实施时,缺乏教学主张的引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随意性较大;不同内容的教学方法选择笼统的归一;教学情境一成不变。

问题剖析: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不断转换着师生的思维与行为表现,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解决建议:在课时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时,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教学主张;“以生定教”关注学生运动参与和学练行为的表现,选择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重视心理能力在学生体能与技战术能力学练中的作用,交互式地改变学生的学练状态(空间、场地、对象、要求、信号刺激等),丰富教学方法。

五、教学环节的衔接问题

问题表现:在课时计划设计与实施时,教学主线不够清晰,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容、方法、目标缺乏层次递进性和关联性;教学过程无谓的与学生个体学习需求、思维和行为表现不相关的讲解、示范等现象普遍存在。

问题剖析:教学环节是教学活动过程中链锁式结构的组成部分,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将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根据学生的运动性思维与行为表现情况有机地进行结构化串联是学生运动技能形成的有力支撑。

解决建议:在进行课时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时,要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串联;体能内容要与技战术能力内容相适应、互为作用;根除与学生个性化思维与行为表现不相适应的教学指导。

六、教学行为的有效问题

问题表现:在课时计划设计与实施时,教师的授导行为“授”有余而“导”不足,学生的学练行为“学”有余而“练”不足;教师完全主导课堂教学,学生缺乏有效的自主学练空间;“说教式”教学现象依然存在;课堂教学中无谓的与学生运动思维与行为表现不符的教学指导现象普遍存在,个性化指导严重不足。

问题剖析:教学行为不是简单的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构成体,而是一个包括教和学2个动因在内的结构复杂、内容丰富的目的性行为,是由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及与行为主体相联系的起着直接与间接作用的因素所构成的、在动静交替转换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教师的授导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练”行为所表现出的普遍现象或个案而施加干预及影响的行为,目的是帮助学生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方式提升学习的学练效果。学生的学练行为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运用主体思维接受知识传递,建立动作表象,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实践体验的行为。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其动态性更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需要运用思维与肢体行为达成教与学的目标;所有教与学的行为都需要师生的联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解决建议:在进行课时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时,教学行为应与教学进程的发展相适应;教学行为的实施应是灵活的、易于操作的;教与学行为的实施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练的主动权应该属于学生;教学行为的实施应有助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行为的实施应关注个体差异;教学行为的实施应是务实的、有针对性的。

七、安全防范的应对问题

问题表现:在课时计划设计与实施时,应对安全隐患的措施局限于被动地规避为手段;对学生安全防范能力的培养严重欠缺;在教学中让一些不具备保护能力的学生参与保护与帮助工作;在高强度运动负荷前,学生的身体机能从静止状态突然进入高强度运动状态,高强度运动负荷后又立即处于静止状态。

问题剖析:安全是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也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决定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如果在教学中师生稍微不注意就会产生安全事故。

解决建议:在进行课时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时,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场地器材以及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制订好预防措施;可结合主教材的教学渗透安全技能的教学;对学生在学练过程中突现或突发的安全问题,应加以重视,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

八、运动负荷的预设与实施问题

问题表现:在进行课时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时,运动负荷随意预设,与主教材的教学过程不相适应;运动负荷的预计值往往高于实测值;为达成预设目标片面地进行大强度大密度训练;片面地进行体能素质“课课练”;学生缺乏自我监测的技能;中等或高强度运动负荷持续时间短。

问题剖析:运动负荷是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以及消耗的热量,由完成练习的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和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决定运动量的大小。运动负荷直接影响动作技术学习的熟练程度、生理机能的负荷承载的锻炼程度,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解决建议:在进行课时计划的设计与实施时,应重视学生运动负荷的持续性,倡导大运动密度适宜的强度;应关注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预设与课堂教学进程相适应的负荷值;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表象以及个体实测值,动态调整运动负荷。

猜你喜欢

学练技战术预设
对女子花剑近距离交锋技战术运用特征的探究
“学练标准”:课堂学与练更有效
网络纲环境下作文纲目评价的使用效应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50米快速跑学练组织的策略研究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高校快乐体育教学探析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