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泛娱乐化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培育

2019-10-08贺小亚谭江林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泛娱乐化内在逻辑

贺小亚 谭江林

摘  要:面对“泛娱乐化”这一互联网发展趋势或多或少地给社会文化带来负面影响,致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碎片化、肤浅化和娱乐化倾向,给价值观培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文章从大学生这一主体出发,论述了价值观培育要遵循的理论认知、心理认同和行为践行的内在逻辑,并探寻了构建价值观理论场域、价值观认同场域以及价值观行为场域的价值观培育模式,进而帮助大学生有效规避泛娱乐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泛娱乐化;价值观培育;内在逻辑;路径思考

作者简介:贺小亚,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谭江林,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1-0007-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在网络全球化、信息复杂化、文化多元化的推动下,泛娱乐主义的兴起让社会文化呈现出价值目标、价值选择和生活方式娱乐化的特征,对社会人群接受信息、文化交流和价值观塑造造成影响。高校大学生作为思想文化发展最活跃的人群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育其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的使命和责任。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增加,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2]其中,伴随发达生产力而来的资本导向、物欲膨胀和感官享乐等可能导致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被割裂、腐化。因此,有必要结合泛娱乐化的时代特征,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并试图探寻一种价值观的场域培育模式,引导大学生自觉克服泛娱乐化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泛娱乐化视域下价值观培育的内在逻辑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深受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使得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显现出价值目标娱乐化、价值选择功利化和价值理念娱乐化等异化现象。价值观是主体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和行为倾向等多方面的结合体,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把握高校大学生在价值培育过程中的认知主体、认同主体和践行主体的内在逻辑是克服泛娱乐化的消極影响,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前提条件和理论基础。

1.培育起点:革新泛娱乐化的价值观理论认知。价值观理论认知是价值观认同和践行的逻辑基础。这一“知理”的阶段主要解决的是价值信息的接受和认识的问题,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一般都要有思想理论来支撑,进而构建起认知主体的价值观认同结构。大学生讲究获取知识的时间效率,不喜欢理论性的说教,喜欢浅显、直白的知识图像,这就使得知识和理论的表达出现泛娱乐化的可能性。各种娱乐明星的绯闻轶事、庸俗低俗的信息内容裹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疯狂抢占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影响他们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因此,要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须从克服泛娱乐化的价值观理论认知着手,重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理论体系。

2.培育基点:溶解泛娱乐化的价值观心理认同。价值观心理认同是价值观认知和践行的关键环节。这一“知性”的阶段主要解决价值观理论认知与原有价值体系存在的理论偏差问题,对于形成稳定持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发挥着核心作用。大学生的崇洋心理、怀疑心理和娱乐心理是大学生价值观呈现泛娱乐化倾向的重要心理基础,大学生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把具有泛娱乐化因素的信息资源、价值思维与自身的社会心理活动进行内在结合,就会对某种或某些泛娱乐化的价值观念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感,无意识地将价值观理论认知转化为内在的价值意志。因此,有必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认同感,抵御泛娱乐化的价值情感认同,以此来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培育落点:消除泛娱乐化的价值观行为的践行。价值观行为的践行是价值观认知和认同的最终目的。这一“致行”的阶段主要解决价值观的社会实现程度问题,即价值观培育的强化巩固阶段。外在的具体行为表现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观真正形成的根本尺度。行为的践行不仅仅依赖于社会实践,也需要价值观理论认知和价值观心理认同协同发挥作用,它具体表现为将一种价值观念由内在系统性理论认知转化为外化形式并强化对该价值观理论的心理认同,达到内外一致的效果。因而,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避免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抖音短视频等过度娱乐化的生活状态,只有以良好健康的行为秩序为落脚点,才能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与“行”分离现象十分明显,如果大学生只是表面接受和认同某种正确的价值观念,却不按其理念行事,就不能说他们真的形成这种价值观。“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3]因此,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必须真正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落细、落小、落实。

二、实现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思考

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措施来落实,因此,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必须遵循价值观培育的内在逻辑,主动构建良性的场域模式。

1.构建理论场域模式,深化价值观认知。价值观认知作为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逻辑起点,是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环节。因此,要依据大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特征,构建理论场域,以“认知主体—理论场域”模式进行理论培训,提高价值观辨识力,稳固理性的价值观立场,明确价值观指向来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价值观认知。

(1)以历史提高价值观的辨识力。邓小平曾提出“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历史本身就是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把抽象的价值观理论更加生动地表达出来,使其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例如,可以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通过活动宣讲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认知产生影响,如某些高校成立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宣讲团,对重大历史进行生动、真实的回顾,在学校价值观引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内在逻辑
体育新闻娱乐化产生原因研究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研究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