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热熨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患者偏瘫肢体肿胀的疗效观察

2019-09-21杨海冰彭华丽崔悦英

中国临床护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消肿患肢偏瘫

杨海冰 彭华丽 崔悦英

中风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提高。中风患者往往伴有肢体偏瘫、肢体活动受限以及肢体肿胀等症状。肢体肿胀主要是由于营养不良、血管硬化以及血液运行不畅等因素导致[1-2]。轻度肿胀可自行消褪,中度和重度肿胀往往长时间难以消褪,从而影响了患者的肢体功能[3]。中风偏瘫肢体肿胀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对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均有重要的意义。为改善中风偏瘫肢体肿胀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其康复效果,我院利用中药热熨联合穴位按摩对患者进行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风偏瘫肢体肿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偏瘫肢体肿胀程度为中度、重度;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配合随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男3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2±15.5) 岁;病程5~13年。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9.4±14.3)岁;病程6~12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中风病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五子散中药热熨联合穴位按摩。①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将中药方剂(五子散、白芥子、莱菔子、决明子、苏子、菟丝子各100 g)装入布袋,将袋口扎紧,放入微波炉加热1~3 min,待温度约50℃时(用温度计测温,并在使用者手背上试温度)。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患肢,注意保暖。将提前预热好的药袋放在患者偏瘫肿胀的肢体上进行均匀推熨,开始时用力轻,速度稍快,随着药袋温度的降低,力度增大,同时速度减慢,每次2个药袋交替使用,药袋温度过低时更换药袋,持续时间为15~20 min,每日2次,7 d为1个疗程,干预时间为2个疗程。操作过程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状况,防止烫伤。中药热熨后擦净局部皮肤。②穴位按摩及功能锻炼。在中药热熨后,上肢肢体用揉法揉肩髃、曲池、手三里各3~5 min。配合上肢关节的被动运动。下肢肢体用揉法揉血海、足三里、涌泉穴各3~5 min,并配合下肢关节被动运动。每次15~20 min,每日2次,7 d为1个疗程,干预时间为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协助取患儿舒适体位。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个疗程后和干预结束时,比较2组以下指标。①治疗效果。痊愈:患肢肿胀完全消褪且2个月内未再次出现肿胀。显效:患肢肿胀消褪,2个月内偶尔再次肿胀但很快消退。有效:患肢肿胀较之前明显改善。无效:患肢肿胀无好转。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患者例数×100%。②患肢踝周径(距足跟部10 cm处)和小腿围周径(跟足跟部30 cm处)采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4]评价上肢功能,通过手抓取不同物品的完成时间进行评分,最高分10分,最低0分,得分越高表示上肢运动障碍程度越低。③利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nction assessment scale, FMA)以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对患者关节活动度和运动功能进行评价[5]。④利用数字评分疼痛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6]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干预2个疗程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49/50),高于对照组的86%(43/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1,P=0.027)。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2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

干预前,2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对比分)

2.3 2组NRS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实验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2组NRS评分比较分)

2.4 2组患肢踝周径、小腿周径及STEF评分比较

2组STEF评分、患肢踝周径及小腿周径在时间、组间、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中风往往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肢体活动受限,同时其血管收缩能力下降使得血液回流后瘀滞,这些均会导致偏瘫侧肢体肿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7-8]。中医学认为,中风偏瘫肢体肿胀主要是由于气血、经络不顺畅导致,患者的交感神经往往受到一定损伤,因微循环障碍导致患肢温度局部降低[9-10]。当前西医针对该病尚缺乏高效、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学针对该病采取针对性、辨证诊治的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药热熨法是通过温热效应联合药物治疗达到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对于消肿活血、散瘀通络具有重要作用[11]。中药五子散有温经通络、散寒止痛之功,对于改善中风偏瘫肢体肿胀患者的症状、减轻其疼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白芥子化瘀逐饮、散寒消肿。莱菔子长于利气、可散风寒、止内痛。决明子利水通便、有祛湿、消肿之功。苏子可顺气、降逆,有润肺散寒之功。菟丝子益气养阴,有轻身消肿的功效。诸药合用可散瘀、消肿、止痛。我们通过中药热熨的方法,使药力和热力同时自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可升高患者患肢局部温度、扩张其微小血管、改善腿部血液循环状态进而加快新陈代谢。同时,联合穴位按摩刺激特定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调和经脉,疏通气血,能达到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调和气血,行气消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改善肿胀肢体的血液循环进而促进肿胀消除[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足踝和小腿周径消肿情况、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同时,该干预方法还能够有效减轻患者患肢的疼痛状况。

综上所述,中药热熨联合中医穴位按摩,可有效改善中风患者偏瘫肿胀患肢的肿胀症状、减轻患者疼痛并提高患者运动功能,促进肢体的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表4 2组患肢足踝、小腿周径及STEF评分比较

猜你喜欢

消肿患肢偏瘫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漫画
大城市“消肿”的国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