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近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创新能力

2019-09-17周建芳

新课程·下旬 2019年7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学生

周建芳

摘 要:新课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兴趣和启发性的活动情境,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要从生活中寻求切合点,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的有趣,从而对数学感到亲切,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力求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同有趣味性及学生熟悉的生活融为一体,新的数学课程在注重数学工具性能的同时,更强调育智功能和完善的自我功能。《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像初一数学新教材就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它有着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数学教材内容多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观察、思考、操作、体验,在探索、创新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创新能力。

一、转变角色,把课堂真正让位于学生

新课程和新教材带给教师的不仅是挑战,还有机遇。新课程和新教材在拓宽教师创新发展的空间和眼界的同时,也使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专业化发展成为可能,教师也不再是教书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不光是从理念上转变,还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爱上数学。

因此,在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自己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此时,教师的角色已经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也变得频繁和深入。如在学习“展开和折叠”一章时,我首先发动学生课前自己制作教具,在学习展开一个正方体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自己沿某些棱剪开,又让学生分组讨论:展开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每组选出组长,推选出和自己不同的展开模型式样。然后把全班不同的种类贴在黑板上,学生总结出了十一种不同的展开图。说实在的,当时我也十分惊讶。我又让学生讨论:要展开一个正方体,最多可以剪几条棱?最少可以剪几条棱?学生热情高涨,因为已经动手操作过。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发现:十一种展开图,不管哪一种,要完全展开,不多不少要剪开七条棱。在这个过程中我全程参与探索,交流。这样的探究,对建构和谐、民主、交互的师生关系,对师生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都十分有益。这样,教师的角色改变了,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还被激活了,同时,通过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改下的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还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中既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动手操作,从实践中激发兴趣

只要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肯定能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思考是学生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只有具备思考问题的动力,学生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全神贯注地积极思维。教师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后,通过巧妙地引导,就会达到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它推动着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充分证明,当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

学生的天性好动,他们都有实践和创造的欲望。教师应该为他们多创造实践的机会,使他们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由于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所以只能就地取材。如在学习“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时,我动员学生课前用“洋芋”“苹果”“萝卜”“泥巴”等制作成正方体。课堂上我提出问题: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横截面能是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吗?学生兴趣很高,都拿起小刀动起手来,他们边操作边讨论。我不时地参与他们的讨论,并适当地加以点拨,经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最后得出结论:五边形、六边形能截出来,七边形截不出来。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趣浓厚,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探索能力。

浓厚的兴趣是创新的先决条件,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善于激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喜欢你,从而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最终形成学习的动力。其次,联系生活实际,采用合适的教法,比如,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推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欲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要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联系实际,多为学生创造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打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乐学、爱学,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数学。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充分調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主探索,相互合作、交流、亲自实践,从中领悟,使他们体验创新的快乐,进一步培养其创新精神。新课程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性,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自由地探索问题。通常情况下,一种问题的解题方式并不是唯一,不同的学生他的经验不同其解题方式也不同。这时,教师要多去用心发现学生的个性思维,鼓励他勇于创新。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土壤和环境。在数学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探索知识技能。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多鼓励,让学生敢于说,敢于做,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

四、自主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真正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如前面所举例子:“展开一个正方体”和“用一个平面截一个正方体”,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兴趣盎然,都积极思考,认真尝试。如果教师不给他们预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了节约课堂时间直接说出结果,学生不但对所学内容难以理解,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被扼杀。只要让他们自主探索,及时肯定他们的发现成果,及时表扬他们的探索精神,他们都会为此感到兴奋和自豪,从而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次,“先学后教”教學模式正在推广,要求学生课前自学,但不只是了解书本内容,而应该带着教师的问题和要求自学,教师还要加以自学指导。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其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不能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要给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要千方百计为他们创设有利于自学的环境和条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教师要重视课本中提到的“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激活学生的思维,从中找到自学的规律,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创新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合理评价,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每个错误背后都有他的原因,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改正错误,教师这时候不能急于否定,而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客观上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继续投入学习中。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多多给予肯定,失误时,评论切磋,提出中肯的意见。不因为学生一两次的失误而对此失掉信心,相反,学生出现错误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横加批评,必定会打击其自信心,如果学生失去了信心,哪有机会成功呢?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好奇心,为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新形势教育前提下,教师要挖掘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中学会思考,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总之,“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此,教师要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中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操作实践、体验成功。要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探索原因、大胆质疑,提出独立见解,展示自我。让他们在创新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良性循环。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郭浩.运用数学语言,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3):136.

[2]蒋爱琴.贴近生活,打造高效数学课堂[J].江西教育,2018(27):82.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赶不走的学生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学生写话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