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石的情感

2019-09-17王彧浓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雕塑艺术罗丹艺术家

摘 要:罗丹雕塑是19世纪人性觉醒后应运而生的艺术成果,作品充盈着丰富的情感和生命的外放。罗丹在时代的浪潮中,把纯粹的雕塑美引向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上升到更深刻的哲学思考中,从中寻找到全人类共通的属性。其作品厚重,激情澎湃,具有浓烈的悲壮美。

关键词:罗丹;雕塑艺术;艺术家

在中国上古传说中,创世女神女娲化生万物,用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从而创造出人类。西方《圣经》里,上帝耶和华用六天时间创造世界,第六天,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一个人,往他的鼻孔里吹了一口气,人就活了,上帝给他起的名字叫亚当。东西方的创世神话,居然不谋而合。可见,东西方的人类始祖和人类起源,皆源自泥土。尘归尘、土归土的人类,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上万年来,在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上,聪明的人类又将“抟土造人”的技艺发扬光大,创造出源远流长的雕塑艺术。

真正将这些冰冷的土石赋予人类丰富情感的,当属19世纪的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经由罗丹的双手,冷峻的土石和青铜全然被唤醒,从此,这些没有温度的雕塑作品有了生命,有了呼吸、情感、思考和欲望,也有了属于人类的悲欢离合与喜乐哀愁,那是雕塑的重生时代,也是罗丹的奔腾时代。1840年,注定就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法国文艺界诞生了三位大师,他们分别是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理论家、创始人和领袖左拉,印象派画家莫奈以及雕塑大师罗丹。罗丹(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是西方雕塑史上承前启后的划时代人物。他是欧洲两千多年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和20世纪现代雕塑艺术的开创者。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一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托尔斯泰在小说史上的地位。

罗丹与他的两位弟子马约尔和布德尔,联袂被誉为欧洲雕塑界的“三大支柱”。罗丹被公认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但他却有一个饱经沧桑的人生上半场。罗丹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父亲是一位警务信使,母亲则是普通贫民。罗丹自小学业不佳,独爱美术,在他的姐姐玛丽的扶持下才得以进入巴黎工艺美术学校。该校是法王路易十五的著名情妇蓬皮杜夫人所宠幸的画家巴歇利埃创建的,在这里学生可以学到装帧艺术和制图。罗丹在此遇到了他受益终生的启蒙老师荷拉斯·勒考克。这位老师告诉罗丹,不要按照学院派的教条循规蹈矩,要忠实于真正的艺术感受。这句话坚定了罗丹的艺术立场,他毕生笃行之。罗丹14岁进入该校学习,在雕塑和油画之间实则更爱油画,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学习油画上。罗丹也常去卢浮宫临摹大师名画,但他负担不起油画创作所需要的画布和颜料,16岁时他决定放弃油画转而投入到雕塑學习上。为了完成这两年的学业,罗丹姐姐身兼数职,每天勤恳赚钱来维持弟弟的学业和住宿费用。姐姐用两年艰辛付出,才换来了罗丹专业的美术教育,故而罗丹深深敬爱姐姐。结束学业后,罗丹在勒考克的介绍下,转而来到法国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耶门下学习,在此得到了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三年学习生涯结束后,罗丹着手报考巴黎美术学院,启蒙恩师勒考克还把著名雕塑家曼德隆介绍给罗丹作为推荐人,在他入学申请书上签字,但罗丹落榜了。第二年继续考,还是落榜。第三年再考,一位主持人竟然给罗丹写下如此批语:“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属浪费。”被打上这样的标签,对于奋斗中的年轻人来说,实在太残忍了。

更残忍的人生悲怆接踵而至,罗丹敬爱和依恋的姐姐由于恋爱失败进入修道院出家,两年后,姐姐承受不了现实的痛苦而一命呜呼。罗丹精神彻底崩溃了,痛苦的他同样选择了姐姐的路,出家当了一名修道士。清规戒律没能阻挡罗丹纯发天然的旺盛生命能量和强烈的创作欲望,他在忠诚上帝和忠诚艺术之间痛苦煎熬。所幸的是,命运拐角处,罗丹遇到了他人生的另一位贵人,修道院院长埃玛尔。埃玛尔在确认罗丹确有才华后,极力劝说他还俗,继续投入他的雕塑事业。“用艺术才华向上帝致敬”,埃玛尔激励的话语平复了罗丹焦灼和迟疑的心。还俗后的罗丹重又回到勒考克身边,开启了他一生的雕塑奋斗生涯。这一年,罗丹23岁。或许是人生的初始际遇太过艰辛坎坷,给罗丹的心灵打上了深刻的酸楚烙印,影响了他观察世界的底色,终其一生,罗丹雕塑艺术的基调都以刻画人生之悲怆而见长。十年磨一剑,罗丹用十年光阴精心打磨雕塑技艺。没钱请模特,他就找到一位塌鼻的乞丐。乞丐难看的容貌,让罗丹看到了人类共有的悲哀与凄怆,联想到了早他300多年的另一位顶级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为了艺术选择独身,孤独勤奋是这位前辈的标志。罗丹反思并领悟到了艺术的真谛,艺术的美丑不同于生活的美丑,展现现实中的滑稽丑怪同样也是艺术世界里的美,并且,悲剧性的美有时比浮泛的欢快之美更加深刻与厚重,那里有全人类共通的属性。罗丹创作了他的雕塑作品《塌鼻男人》,把雕塑艺术放回到了生活里。雕塑艺术,第一次开始正视、理解并感受普通人的情感;雕塑家的眼睛,第一次关注到了平凡人的生存状态。

罗丹的雕塑,第一次把平凡的“人”呼唤出来。他与同时代的伟大作家雨果一样,成为了人道主义者。只是雕塑界的这位旗手,目前尚处在幼芽时期。他要真正甩开步子,艺术创作彻底自由奔腾,还需要一个催化过程。1875年,35岁的罗丹来到了意大利,直面米开朗基罗的伟大雕塑带给他巨大的视觉冲击。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把人文主义精神推到了时代的前沿,召唤出了米开朗基罗和他的杰作《大卫》《摩西》《被缚的奴隶》《昼》《夜》《晨》《昏》。刚健、宏大、壮美是那个时代雕塑美的特征。而到了19世纪,又要拿出怎样风格的作品来致敬这个时代,和反抗沿袭了几百年的陈腐的学院清规呢?情感,最具平凡的人类的真实情感,犹如一道闪电,足以彻照雕塑艺术的光辉历史,并开启下一个崭新时代。罗丹的作品《塌鼻男人》,只是他的牛刀小试,但是,从这个以丑怪乞丐为原型的雕塑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别样的生动,空间上形态的扭转与经营给纵深空间产生一种有效的力量,那里蕴含着悲剧性的冲突,是苦难人在呐喊,有着全人类共有的悲哀。这是此前神圣的雕塑殿堂从未有过的突破,也是雕塑史上簇新的篇章。雕塑除却讴歌神祇英雄和崇高优美,还能塑造丑怪荒诞吗?罗丹对雕塑艺术深入反思后,忠诚自我内心,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他决心推倒公式化的壁垒,拓展这个艺术门类的疆域。恰逢其时,1880年,法国大举兴建“法国工艺美术馆”,美术馆的青铜大门需要一组雕塑作品作为装饰,要求其能反映欧洲的历史和人文,并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方式呈现。重压之下必有勇夫,罗丹接受了这项让人望而生畏的艰巨任务。他毕生最伟大的杰作,倾尽心力的巅峰,势必在此一举。

40岁的罗丹羽翼丰满,忠诚自己对艺术的感觉和理想,抛弃学院派的公式化语言,坚不可摧。他诵读欧洲经典著作,如《荷马史诗》、《神曲》、莎士比亚戏剧等。这些著作中活生生的个体生命,在对抗生存困境和战胜自然灾害时,涌现出的顽强斗志和无畏勇气、呈现出喷薄激荡的悲壮美,使刻意营造的欢欣优雅的古典美反而落了下乘。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带有血色浪漫的悲壮生命所展示的精神,才能代言全人类的共同情感。罗丹选取《神曲》为蓝本,用宏大叙事结构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雕塑艺术抹上最瑰丽的色彩。地狱是人类迷失在七宗罪里最终的归宿,人逃不出人性的窠臼,永劫轮回。罗丹把表现人类挣扎在七种情态下的生命状态,排列组合在大型组雕中,以“地狱之门”命名。其核心雕塑是《思想者》,他在思考人类的终极命运和人之原罪。这是无解的难题,或许就连造物主上帝都未能找到合理的答案。思想者垂头深思,浑身肌肉充满紧张感,强大的生命力量通过处理好空间纵深来体现,凸起的尖端是力量的彰显,远去的坡度是为了让能量伸展得更加自由流畅。大小不一的凸起和远去的坡度,是大自然丰满的写照。人体就是宇宙,把人体塑造出生命感来,宇宙便能运行,雕塑就有了情感和意图,这才是雕塑的深邃美。雕塑美之内涵被大大拓展,不再仅仅只为悦目而上升到了哲学思考。“地狱之门”是大型群雕,其间充满杰作,除了《思想者》,还有《吻》《三个影子》《乌谷利诺》等作品都很经典。罗丹将不少独立雕塑放大,创作出这样一件件圆雕佳作。由187个生命个体组成的人生百态,充塞在拥挤不堪的地狱里,他们狰狞挣扎,苦乐相伴,沉沦欲海而不自知。

通过雕塑中人物扭曲夸张的造型,我们把代言人类悲壮的一切情感尽收眼底。忧郁、苦闷、焦灼等极限情绪,集中爆发在这组雕塑里,激烈跌宕,震撼人心。或许罗丹遭遇的人生悲苦,借此也得以痛快宣泄。如斯品格,还复原在了罗丹的其他作品里。

《加莱义民》,是罗丹的另一组著名群雕。这并非是杜撰的题材,而是有真实的历史。塑造这些英雄人物,也是为了缅怀他们昔日的壮举。罗丹在构思这些先烈时,并未把他们神化成高大上,而是把这些英雄塑造得好像是我们的身边人。他们中有英雄般的气贯长虹者,有迟疑者、愤怒者、悲痛者和无奈者,情感各异,举止不一。还原自然人性,是对艺术的毁灭吗?这是罗丹拿作品现身说法,诘问一统天下的学院派们。再现真实的人性及情感,才是鲜活的艺术,矫饰后的虚假无异于是对艺术的毁灭。如此见解,更体现在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雕塑上。巴尔扎克是法国人民心中的偶像,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创作这件雕塑。接手任务后,罗丹作了四十多件习作,最终把巴尔扎克塑造成一个裹着睡袍的粗犷、强悍的男人。这太让委托机构失望了:这么野蛮粗糙的形象,怎能和伟大作家联系起来?协会拒绝接受这件作品。最终,该雕塑伫立在了罗丹家中的庭院里。罗丹蓄意刻画的,恰恰就是这位作家真实的生存状态。巴尔扎克习惯夜晚创作,他以强悍的斗志和旺盛的工作热情,笔耕奋战。身披睡袍,正是再现他最自然的一面,那才是法国文豪真实的精神风貌,也是敏感的雕塑家倾心刻画的重点。面对种种人生百态,罗丹融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使这些雕塑作品充满新意。作品展现出的强烈情绪,荡漾着罗丹无边的豪情,映衬出雕塑人物种种戏剧性冲突。

对人物生命形态的布控,罗丹用千变万化的各种空间纵深形式和坡度来处理,万千凸起和组成这些凸起的万千变化的坡度,在光影下一泻千里,形成包罗万象的气势,变幻莫测,栩栩如生,把雕塑魅力挖掘到了极致。奔放、粗犷、夸张的人物和非凡的情感经营效果,使雕塑作品彰显出鲜明的性格和巨大的力量,表达强烈的爱与憎、惧与忧,观赏者站在作品面前也会产生主观感受,引起共鸣。罗丹用这些作品将雕塑艺术引向更深入的思考:艺术是否有权把人、情感和创作割裂开来?雕塑难道只是塑造神祇和英雄的工具?莫非只有优美崇高才是美?艺术家是否需要具备更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更博大深邃的灵明?

造物主创造人类,便赋予了人类万千情感和生存状态。每一个生命都鲜活生动,他们有血肉和筋脉、情感与善恶,是自然赋予艺术的丰沛资源,值得歌颂。唯有这样,雕塑艺术才会更坚实和真实,有自省而不轻薄。19世纪是时势造英雄的时代,人定胜天是时代的号角。西方文明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发展、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一路演进,已经进入到人性彻底觉醒的时刻,向上帝和权威挑战,积极主动探索,颠覆传统是时代主轴。罗丹是一个大胆改革的实践者,他在雕塑领域为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赢得了一席之地。越来越多的后继者开始摆脱传统的束缚,逐渐融入到社会和生活中。罗丹用充满勇气和远见的作品,把敲敲打打的雕塑艺术从神坛拉回到人群中,在描述故事和人物的同时,赋予这些土石丰富的情感。这些丰富的情感,才是藝术的主张和雕塑的宣言,罗丹也因此成为了时代的开山者。

作者简介:

王彧浓,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雕塑艺术罗丹艺术家
《四居室平面图》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罗丹手稿
中西的绘画与雕塑
从欣赏的角度略谈雕塑艺术的特点
以东方的视野展现我国古代雕塑永恒之美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丝绸之路上的西域佛教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