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临床研究*

2019-09-17李燕明何淑玲黄娜娜邱少红潘碧琦

陕西中医 2019年9期
关键词:缺乳腹针泌乳素

李燕明,何淑玲,黄娜娜,邱少红,潘碧琦,邓 倩

1.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中山 528400);2.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州 511400)

对于新生儿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母乳,它是最合适新生儿的食物。新生儿诞生后1 h内是母乳喂养的最佳时机,持续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对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增进母婴感情联系非常有必要。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剖宫产人数的增加,母乳替代品层出不穷,再次是还有很多人不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当下,全国的母乳喂养率其实不令人满意,就总体比例来说,只有27.8%,农村的情况稍好为30.3%,而城市的比例只有15.8%。《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指出,6月龄内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应该要在2020年达成50%的指标[1]。产后乳汁分泌不足是直接导致纯母乳喂养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传统医学对产后缺乳的辨证分型,多为虚实两类,其中虚者常表现为气血亏虚型[2]。笔者以腹针引气归元法为主,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患者50例,均取得满意疗效。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中山市中医院保健科妇女保健门诊和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中医妇科门诊自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经体质辨识系统诊断为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的患者100例。将符合标准的100例患者按随机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根据纳入病例的先后顺序编号,依次拆阅随机信件分配治疗。对照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为(28.58±4.45)岁;生产方式中顺产28 例,剖腹产22例。治疗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为(29.02±5.17)岁;生产方式中顺产31例,剖腹产19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及生产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产后缺乳中医诊断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未服用过其他影响催乳素(PRL)水平的药物者。排除标准:患者有乳痈,乳汁排出不畅;乳头凹陷、皲裂及哺乳困难者;乳房发育差,有乳房手术史或乳腺组织严重破坏者;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如心血管、肝、肾疾病及精神病患者;曾服用其他影响催乳激素水平的药物者[3]。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单纯给予口服补血生乳颗粒。补血生乳颗粒(国药准字Z20000126),成分:黄芪、当归、白芍、茯苓、甘草、王不留行(炒)、川芎、枳壳、桔梗。每袋装4 g。用法:4 g/次,2次/d,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口服补血生乳颗粒的基础上加腹针治疗。取穴中主穴:引气归元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血亏虚型配穴:天枢(双)、大横(双)、气旁(双)、气穴(双)。器具:规格为0.25×40 mm的环球牌一次性针灸针。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持针缓缓直刺上述穴位,引气归元穴针至地部,余穴针至人部。按照腹针的三部进针手法,进针后先候气,捻转以行气,3~5 min后再催气,留针30 min。1次/d,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3 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疗效标准:痊愈:乳汁分泌量≥新生儿需要量;显效:乳汁能满足新生儿需要量>2/3;有效:乳汁能满足新生儿需要量的1/3~2/3;无效:乳汁分泌量≤新生儿需要量的1/3[4]。总有效=痊愈+显效。次要疗效标准:乳房充盈程度分级。痊愈:经治疗后乳房完全充盈,乳房胀痛感明显,轻触乳房则乳汁自溢;显效:乳房显著充盈,有轻微胀痛感,用一般力度挤压乳房可使乳汁流出;有效:乳房轻微充盈,无胀痛感,需用较大力度挤压乳房方能流出乳汁;无效:乳房无充盈,无胀痛感,用力挤压乳房无乳汁流出。乳房充盈程度积分:Ⅰ级(0分):经治疗后乳房完全充盈,乳房胀痛感较明显,轻触乳房则乳汁自溢;Ⅱ级(1分):乳房显著充盈,有轻微胀痛感,用一般力度挤压乳房可使乳汁流出;Ⅲ级(2分):乳房轻微充盈,无胀痛感,需用较大力度挤压乳房方能流出乳汁;Ⅳ级(3分):乳房无充盈,无胀痛感,用力挤压乳房无乳汁流出。临床症状积分:参考《中医妇科学》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临床表现[5]制定临床症候分级:Ⅰ级(1分):产后乳汁量一般,质较稠,乳房有胀满感,面色淡白,胃纳可,舌淡,苔白,脉细。Ⅱ级(2分):产后乳汁量较少,乳房稍胀,面色淡白,胃纳一般,舌淡,苔少,脉细。Ⅲ级(3分):乳汁甚少或全无,质稀,精神疲乏,面色苍白,胃纳不佳,舌淡,少苔,脉虚细。同时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泌乳素、24小时泌乳量、补授乳量的变化。

结 果

1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如表1示,缺乳程度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56%),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表2示,乳房充盈程度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48%),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故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

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对比 表3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泌乳素、24小时泌乳量均较前增加,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乳房充盈度、补授乳量及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前降低,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运用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可显著增加患者24 h泌乳量、血清泌乳素及乳房充盈水平,并且可减少补授乳量,改善患者气血亏虚的中医症状。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缺乳程度比较[例(%)]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乳房充盈程度比较[例(%)]

表3 两组治疗前后24 h泌乳量、血清PRL、补授乳量、乳房充盈度及临床症状对比

讨 论

产后缺乳是指在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完全没有,其发病率约为产妇的20%~30%,且呈上升趋势[5]。其主要原因是产后机体分泌的泌乳素水平不足,导致不能分泌足够的乳汁[6]。而中医认为乳汁为气血所化生,气血来源于水谷精微,脾胃为后天之本,血液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强健则血液生化之源充足,产后乳汁分泌量多、质稠;若因饮食不节,气血生化乏源,加之分娩失血量多,则气血亏虚,而致乳汁量少或全无,乳汁稀薄[7]。气血亏虚是导致产后缺乳的重要因素。冀秋凤临床经验得出气血亏虚型为产后缺乳最常见的类型,所以研究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8]。

腹针疗法是指作用于腹部特定穴位以调整人体相关脏腑、经络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全身性疾病目的的一种特殊针灸疗法。“引气归元”穴是腹针疗法的常用处方之一,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病。处方中下脘、中脘二穴位于人体中焦,属于胃脘,中焦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而化生气血,且中脘为胃之募穴、为腑会,两穴合用能达到理中焦、健脾胃的作用;关元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气海为气之海,是腹部纳气之根本,能引中气下达脐下,助全身百脉之沟通,两穴合用,达到培本固肾、温补先天之气的作用[9],故针刺引气归元穴可奏调脾胃、补肾气、益气血之效。

补血生乳颗粒主药为黄芪、当归、炒王不留行、茯苓、枳壳、川芎、桔梗、白芍、甘草。黄芪性甘微温,功善补中益气,当归甘温质润,功善于补血养血,二药合用能补气以生血;王不留行功善活血通经下乳,与黄芪、当归合用,增强补益气血通乳之效;茯苓、枳壳、白芍作用于中焦脾胃,理气健脾,使乳汁化生有源;川芎、桔梗行气通经;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能补益气血,通经下乳,适用于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也是临床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患者的首选中成药。而刘海智等研究表明,临床应用补血生乳颗粒可有效改善乳汁分泌不足情况[10]。故选用补血生乳颗粒作为两组的基础用药。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两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泌乳素、24 h泌乳量均较前增加,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乳房充盈度、补授乳量及临床症状积分均较前降低,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说明腹针“引气归元法”是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的有效治疗手段,并可显著增加患者24 h泌乳量、血清泌乳素及乳房充盈水平,同时可减少补授乳量,改善患者气血亏虚的中医症状及舌象、脉象。综上可知,腹针“引气归元”疗法在气血亏虚型产后缺乳的治疗上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缺乳腹针泌乳素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男性为何也会 患高泌乳素血症?
产后缺乳治疗研究进展
大麦芽碱对高催乳素血症大鼠泌乳素分泌的抑制作用
聚乙二醇沉淀联合化学发光法检测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意义
中医穴位按摩治疗缺乳、少乳、乳胀的效果观察
血清泌乳素检测水平研究
腹针结合仙人揉腹法治疗经间期出血案
按摩治疗产后缺乳98例
腹针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