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

2019-09-12陈中兰张元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思政教育

陈中兰 张元

摘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聚焦在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对个人及行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还可帮助学生实现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因此,基于思政教育的视角,剖析职业素养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通过分析目前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提出高职院校在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中将二者融合、创造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等具体措施。

關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职业素养;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8-0071-05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指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政理论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高职院校的主要工作是为社会培育应用型技术人才,兼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与良好的职业素养。此外,在我国政府制造强国目标战略实行的第一个十年中,企业愈来愈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这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注重以思政教育去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的内涵及关系

(一)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人们在从事相关职业活动时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 并且具备一定的职业操守[1]。既包含显性职业技能,也包含隐性职业素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需要通过后天教育培养而成。相比显性职业技能而言,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更能影响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首先,职业素养具有差异性。当前,我国不同行业岗位对职责要求、职业规范具有鲜明的差异,其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是不同。其次,具有稳定性。个体在从业过程中表现出的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是日积月累养成的,相对较为稳定。再次,具有发展性。为了满足社会职业提出的新要求,个人需要时刻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在职业教育领域,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是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以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2]。根据郑永延先生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著作中提出的要素说,思政教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教育五个内容。每项内容都与高职生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相互依存。

(二)职业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联系

第一,职业技能需要心理教育作为前提。高职生一般从事精密应用型职业,技能的掌握直接影响其工作效果,而人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意识、情绪的调节。心理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授心理现象与心理疾病等知识,能够提高高职生的心理机能,发挥心理潜能的作用,使职业技能得到良好心境。

第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需要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提供内容支撑。职业意识是职业人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认识、情感的自我调节,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追求,既包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也包括责任、敬业、诚信、奉献意识等。职业人在从事工作时所遵循的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具有必然的联系。作为思政教育的根本性内容,思想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方向,并在社会理想中实现个人理想。此外,起基础作用的道德教育,当中包含社会公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也是高职生未来就业时所需的。

第三,职业行为习惯需要法纪教育作为保障。高职生步入职场后,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专业学习与职业实践活动,高职生的职业行为可以得到强化,但是法律知识的储备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传授。思政教育的法治纪律教育可以帮助高职生清楚认识到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法律要求,推动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对职业素养培育的作用

虽然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的内涵及特点具有差别,属于不同领域。但是在我国“大思政”教育理念引领下,基于思政教育的视角,既可以使职业素养的培育提升到思想层面,体现价值导向性,又可以使思政教育贴近职业,体现实用性。

首先,思政教育为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提供政治指导。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世界观教育与学生的人生观密切联系,而职业意识、价值观又以人生观为基础,高职生走向岗位后,在从业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引导所在公司甚至所在行业树立高尚的职业素养新风。

其次,思政教育为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提供道德奠基。随着文化交流的程度加深,国外思想在我国各个领域开始渗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与思维,而高职生由于缺乏职业经验,需要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引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则是站在宏观角度强调社会主义美德的培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职业活动中遵守最基本的职业行为规范,并且便于以后形成职业行为习惯。

(四)以思政教育完善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首先,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2014年6月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以及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都强调把立德树人贯穿职业教育各领域,这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已迎来新的形势。作为经济属性与教育属性并肩而行的职业教育,培养工匠之师的高职院校,思想品德修养、高素质日益成为工作重点。在系列会议精神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基于思政教育角度,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更契合职业教育改革背景,彰显时代内涵,顺应新形势、新要求。

其次,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求。企业若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离不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支撑。换言之,学生进入公司,其职业素养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趋势。作为未来企业人才培育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学生在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的基础上,通过职业素养的培育形成具体的职业道德,一般基础性的价值观上结合特殊个性的职业观会更有稳固性,可以内向指导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科学的职业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团体意识、团体精神的建设,学生身处其中可以培养工匠精神,做到敬职敬业、精益求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从学生角度分析。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6%,首次超过本科。同时,离职率高达43%,超过本科19个百分点,可见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的持续度不高,忠诚度不高。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舆论、企业环境、薪酬等客观原因外,与学生的职业意识、就业观念主观原因也有紧密的关系。

由图1可知,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调查显示,72%的毕业生认为环境适应能力、压力承受能力最重要,其后是协作解决问题能力、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责任约束能力,以及有34%的毕业生认识到忠诚度的重要性。可以看出,高职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逐渐认识到职业素养对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学生有提高职业素养的期望,但不知如何提升职业素养。

其次,从高职院校角度分析。第一,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过重。社会舆论普遍认同以就业率去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高低,这样会造成高职院校特别强调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而轻视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二,课堂教学重于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只是单纯地通过思政课进行职业道德的讲授,即使引用道德模范的例子,多数高职生已经感到疲惫麻木。第三,校园活动缺乏职业性。据了解,高职学生课余时间充足,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举行的活动缺乏特色,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更加愿意上网打游戏与看视频,使得高职生的职业素养缺少了校园环境的熏陶。

最后,从企业参与角度分析。目前,很多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表面,企业并没有深入到学校内部,将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要求等内容传达到学生,但是另一方面,企业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旺盛的,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职业技能,可以直接从事一线工作,更加希望人才可以拥有敬业忠诚的职业信念、诚信负责的职业行为,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职业素养对于企业软实力的构建十分重要。企业低参与度与高期望值的反差,也导致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断层。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在教学思想上未重视职业素养

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来源,很多是由技工类学校转型而成,带有很浓的技术技能教育色彩,随着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将培养目标定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在教学思想上高职院校仍然以技工教育为主,重视学生的显性素养的培育,而忽视了隐性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培育经常为专业课的教学让路。高职院校缺乏统一的教学思想,忽视职业素养培育,导致高职生认为职业素养远离现实生活,持有无用论的观点。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枯燥单一

首先,教学内容仅限于教材课本,理论知识多且零散,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在思政和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上零星教授,只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其次,教学方法枯燥单一。职业素养的培育对象是具有意识和情感的学生,而我国高职院校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即使有多媒体的运用,但互动较少,高职学生培养职业情感、锻炼职业行为习惯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三)缺乏体现职业特色的校园氛围

来自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会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如虚假的招聘信息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劳永逸的想法,草草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拥有自己的实训基地,但是企业参与度不够,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的特色,更多地只是学校任课老师进行教学,而无法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职业的氛围。

(四)教师队伍知识储备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更多地是由思政课程教师担任,并且授课内容多集中于理想信念、政策法规教育,而对职业素养的教育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思政教师拥有深厚的思政教育专业知识,但是职业素养方面的相关知识短缺,储备不足,甚至有些教师直接剔除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其次,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也缺乏对口的职业素养知识。除了负责学生的平日生活工作之外,他们也常与招聘企业沟通联络,但是辅导员并没有实现良好的互动,学习到不同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要求及内容,从而导致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出现缺失。

(五)实践活动开展率低,校企合作不充分

高职院校的实践活动既包括具有思政特色的党团活动,也包括校企合作的职业活动,但是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党团活动政治性目的较强,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其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能脱离企业,必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齐头并进。高职学生的实习时间较短,只有一到两个学期,而且较多是在学校实训基地进行,并没有真正深入到企业内部,只是走马观花,职业素养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以致于走向工作岗位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违反工作制度、频繁转换工作、职业行为习惯不良等,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落实。

四、以思政教育完善职业素养培育的对策

(一)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教学思想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离不开正确科学的教育思想做引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更是无法脱离教学思想做指南。高职院校必须在教学思想上意识到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实现指导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才能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运用正确理论,提升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高职院校出现重技工轻素养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在教學思想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因在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要求,敬业、诚实、友善是具体目标,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准则,符合当代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要求[3]。此外,企业注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任何职业行为应符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标准,按照行业规定行事,这也是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对学生教学的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统一。

(二)构建体现职业素养培育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知情意行主要通过正式系统化的教学所培养,站在思政教育的角度,构建特定的职业素养内容,既可以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又可普及未来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首先,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的内容应融入职业素养培育的实践活动中,做到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活动更加符合制度要求、富有趣味性。高职院校开展以职业法律知识为核心的普法活动,使高职学生既可以熟悉思政教育中的法律知识,又可以增强职业法律观念;开展我为祖国做贡献的专题教育活动,通过高职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内容、要求,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在国家中的作用,这样可以促使他们面对就业选择时保持积极的职业情感,调动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激情。其次,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任课教师单方面的传授,可以邀请与学校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优秀员工进行授课,为学生树立榜样。一方面可以创新思政教育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职业素养内容。再次,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活动比较零散,并未开设专门课程进行教学,因此可以尝试将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化。思政教育按照 “敬业、诚信、友善”及“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题设计教学板块,这样既可改变以往高职院校重思政教育、轻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又能激发高职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造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首先,创建体现企业内涵的校园物质文化。作为学生每日可以接触到、感受到的表现形式,高职院校应将企业特色融入当中,展现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高职院校重视学生校内实習实训基地的环境创办,创办与不同专业相搭配的文化环境,使高职学生可以在职业氛围浓厚的学校学习,职业道德意识得到熏陶、职业行为习惯得到锻炼。高职院校走廊应尽可能展现职业风采,利用校园宣传栏开设学生明星榜、企业明星榜以及体现职业道德要求的名人语录,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彰显企业特色。

其次,创建体现企业内涵的校园精神文化。高职院校通过开展本校“自强之星”的评选活动,用身边的真人真事带动其他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行,从而在校园弘扬自强自立的精神;通过组织本校高职生素质拓展活动,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团体的力量;通过举办本校各专业内的技能竞赛,锻炼高职生的职业行为,培育学生创新意识。

(四)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师队伍

首先,高职院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应该兼备思政素养与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可以聘用当地不同行业的劳动模范、技术能人作为学校辅导员。通过教师间的交流可以丰富个人的职业素养知识,同时可以使学生的职业品德素养得到扩充;组织辅导员定期参与行业企业家交流会,通过沟通交流,辅导员可以熟习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业务流程和工作要求。

其次,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师需要具备相关的职业素养知识。学院校应重视加强思政教师对职业素养知识的学习。第一,入职培训时可以增加职业素养的理论知识,组织教师深层次学习。第二,思政教师授课前需要对不同的职业岗位及职业素养要求进行备课。教师应该根据所教班级的专业,将职业道德修养、职业法律法纪规定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内容中。第三,高职生的实习活动应让思政理论课教师参加其中,这样既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点学生的实习,又能够熟悉学生所在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从而丰富思政理论课的内容。第四,组织思政教师走出校园,迈向企业。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要求专业教师进入企业一线,为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无缝对接做准备,而忽视了思政教师的重要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推动理论课改革创新要求,思政教师更应深入企业内部,理解不同企业间的文化差异,把握不同行业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要求,积累思政教师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经验。

(五)开展具有职业特色的实践活动

首先,高职院校开展党团活动时,需要体现职业特色。由校党团委牵头,联合各大学院开展具有职业性的文艺晚会、职业演讲比赛、成功毕业生宣讲会等活动,努力在学校形成浓厚的职业氛围。

其次,高职院校利用校企合作展开可以锻炼学生职业素养的职业体验活动。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学生与公司员工的合作,能够有目标地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增强责任心,并且锤炼学生的吃苦耐劳品质[4]。学生经过在企业实习的重要途径,可以真正体验到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

综上所述,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思政教育新要求的浪潮以及企业对高素养专业人才多需求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才能顺应市场的变化,在职业院校群中生存与发展,免遭淘汰。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基于思政教育的视角,加强职业素养的培育,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只有这样,高职院校不仅可以帮助高职生确立远大理想、树立健康三观、锤炼思想品德,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还可指导高职生增强职业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使职业素养的培育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刘剑.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5):159-160.

[2]李媛.高职思政工作与职业素质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J].学理论,2015(14):177-179.

[3]汪益富.浅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知识经济,2014(19):147-149.

[4]杨亚楠.学生职业素养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10):94-95.

(责任编辑:刘东菊)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思政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究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与教育方式分析及阐释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韩国语能力等级考试新动态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