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英国加入欧共体过程中态度转变的原因

2019-09-10冉芳

青年生活 2019年28期
关键词:英国经济

冉芳

摘要:英国的外交理念中长期以来用一种“均势”和“光荣孤立”的外交心态来处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近代以来,英国在处理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关系当中更加彰显了这种外交政策,英国置身于欧洲大陆列强之间的争端之外,只有当欧洲大陆列强中的某一个国家企图有称霸整个欧洲大陆的态势时,英国才会从中制衡,恢复欧洲大陆列强势均力敌的状态。二战后,欧洲大陆法国的“舒曼计划”吹响了欧洲联合的号角,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法德矛盾的和解进一步加强了战后欧洲的联合。英国国内对于欧共体这一组织的态度从开始的拒绝加入到后来的申请加入,分析这一过程中的态度变化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战后外交政策的调整。

关键词:欧洲共同体;英国;英美关系;原因;经济

一、战后初期英国拒绝加入欧洲共同体

(一)英国的外交传统

英国是一个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非常注重其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英国传统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主要依靠海军优势以保护海外商业与帝国的利益为目的的海洋战略;第二,通过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不让任何欧洲国家获得欧洲大陆上的霸权,实施以保护英伦三岛为目的的大陆战略。几百年来英国对于欧洲大陆一直采取的是这种维持欧洲大陆平衡的均势外交政策。

就英国而言,对任何一个欧洲大陆国家都没有绝对的控制力,因此维持均势的政策对于英国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温斯顿·丘吉尔说过:“大英帝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强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英国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他联合起来,打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这样的态度使得英国在对欧政策中的均势原则和光荣孤立政策得以相辅相成。通过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势,使得欧洲大陆上难以成长起势力强大到可以威胁到英国的国家。19世纪的英国对欧洲大陆外交方针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在和平时期设法使自己避免卷入任何的固定形式的结盟关系,以便能使自己在相互抗衡的两个国家或集团之间保持最大的行动自如,在欧洲列强的争夺中扮演一个维持者的角色。1896年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就指出:“英国不应该参加固定的集团或同盟,保持行动自由,以便于操纵和维持均势。”

(二)战后初期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的政治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家在几个世纪以来建立的优势丧失殆尽,欧洲不再是世界权力的中心,世界格局开始由美苏两极的格局所掌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恢复战后的国民经济,如何在美苏两极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如何避免战争,这些都是无数欧洲人在战后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使得持续几百年的欧洲统一运动有了成为现实的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完全丧失了“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外交实力也大大削弱,英国只能继续保持其战时同美国建立的特殊关系,求助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来保障自身的安全和国力的恢复。除此之外,摆在英国面前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与欧洲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的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机构共同管理“联营”,称为“舒曼计划”。美国当时出于加强对西欧的控制以抗衡苏联,也赞同舒曼计划。艾德礼政府时期,由于美国率先对法国的舒曼计划表示欢迎和赞同,有着英美特殊关系的英国在表面上对该计划并没有提出异议,但是在英国通过驻外大使收集到的信息,法国对于英国加入煤钢计划提出的一系列的先决条件和英联邦国家的反应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之后,工党政府对煤钢计划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为了本国利益没有选择立即加入煤钢共同体的计划。

(二)战后初期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的经济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英国在战争期间损失了约70亿英镑,大约占当时英国国力的四分之一。除此之外,英国四年来的战争开支超过了国民收入的百分之五十,导致了战后国内出现了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等一系列经济问题。

战后,丘吉尔战时成立的聯合内阁政府解散,其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在战后大选中败于艾德礼领导的工党政府。工党上台后,面临着国内严重的经济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当时的英国财政大臣道尔顿说:“我们没有准备把权利移交给那种可能被反动力量所统治的超国家的权力机构。我们认为在一些事情上我们的决定对我们的国家来说绝对重要。”在之后的十年里,无论是工党政府还是保守党政府,他们都想要加强对国家经济的管控,然而这种做法为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设置了重重障碍。除此之外,当时舒曼计划提出把煤钢联营作为联合的出发点,而当时英国国内正在进行国有化改革,把煤钢等重型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英国的煤钢工业在当时的欧洲是最强大的,战后初期英国煤的产量是所有准备加入欧洲合作组织国家的总和。1947年联合王国的钢产量是1270万吨,而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同年的钢产量仅有1760万吨。因此英国对于把煤钢处于欧洲共同管理之下并没有太大兴趣。正是战后英国国内的经济重建,加上英国自身的煤钢实力大大超过欧洲国家,加入欧洲煤钢共同体可能会丧失英国煤钢原有的优势地位,并且该共同体是法国为主导的,英国在其中并不能担任满意的领导地位,因此,战后初期英国没有选择与之相接近。

二、20世纪60年代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原因分析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英国政府调整了对欧洲的政策,希望可以通过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来摆脱发展困境,并“借以恢复其昔日在欧洲,美国,英联邦三个同心圆中作为中心的地位。”1961年麦克米伦政府决定调整英国的欧洲政策,申请加入欧共体。但是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61-1973年长达12年的时间里,英国共申请了三次,最终才在1973年正式加入欧洲共同体。

(一)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的政治原因

战后英国一直重视与美国和英联邦国家的特殊关系,“三环外交”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成为英国对欧政策的基础。战后试图依靠英联邦国家的支持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来维持它的世界大国地位,并且英国想利用英美间的特殊关系使自己成为美国与欧洲大陆之间的纽带。但是到了5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的愿望逐渐落空,不得不开始正视现实。一方面,英国所依靠的英联邦和美国都遇到了困难,拒绝欧洲一体化进程使英国被欧洲国家逐渐边缘化,英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都面临着被排斥在欧洲之外的危险。英国在主要依靠英联邦纽带和英美特殊关系上做了仔细的考量之后,认识到这两个选择带来的价值越来越小,因此被迫开始向欧洲大陆国家进行靠拢。

二战以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发展,英联邦变得越来越不足以依靠。对于英国来说,英联邦不仅在政治上已经分裂,而且在经济上能够给英国提供的优厚条件也越来越少。不断爆发的民族解放运动加速了英联邦的解体,英联邦作为一个经济集团和一个军事集团的凝聚力逐渐下降。、与此同时,随着英国国力的逐渐下降,英国最重视的英美特殊关系也面临着挑战。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的做法更是对英美关系构成致命一击。正如麦克米伦在其回忆录中所说,“苏伊士插曲的一个不幸方面,就是英美友谊的破裂。”苏伊士运河危机使英国开始认识到,英国想通过借助英美特殊关系来维护自己的世界大国地位已难以实现,唯一的选择就是重新回到欧洲,通过取得对欧洲的领导权重新获得在其“三环外交”中的中心地位。

(二)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的经济原因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欧洲处于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但是英国的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欧洲大陆六国由于实现了商品、劳务等的低关税,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为了扭转经济上的不利局面,英国牵头组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欧共体六国进行抗衡。然而英国此举并没有能够帮助英国走出经济的困境。

这一时期,英国与英联邦的经济联系也逐渐松弛,英国的对外经济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贸易重心从英联邦开始向欧洲转移。英国作为一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其经济主要是靠掠夺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原材料并向这些地区输出工业品来维持。但是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这些殖民地和自治领纷纷独立,这些地区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考虑,逐渐减少了与英国的经济联系。

随着英国的经济重心向欧洲转移,欧洲市场对英国来说越来越重要,英国如果继续选择游离于共同体之外,将有被排挤出欧洲共同市场的危险,这对英国来说是十分不利的。英联邦和欧洲力量的消涨使得英国丧失了维持孤立主义原则的经济基础,经济利益的欧洲化直接决定了英国不得不申请加入欧共体。

三、结论

英国在战后从拒绝加入到申请加入欧共体,在这一过程中英国自始至终都从自己国内外面临的形势出发做出选择。战后初期,英国拒绝加入欧共体一方面因为英美特殊关系和英联邦仍然给英国提供着政治经济支持,另一方面英国政府内部也不是完全拒绝加入共同体,当时的工党政府综合了各方的信息之后其实是处在一种观望的态度,最终选择延期加入共同体。当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国决定加入共同体,并在前两次申请失败的情况下坚持申请第三次才正式加入欧共体,虽然英国入欧的曲折历程是由于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状况所决定的,但如此曲折的历程对英国后来选择脱离欧盟有着深刻的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

陈乐民,《西方外交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金安:《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分析》,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

[美]W.F.汉瑞德,G.P.奥顿,徐宗士等译:《西德,法国和英国的外交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

[英]哈罗德·麦克米伦:《麦克米伦回忆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英]阿伦·斯克德、克里斯·库克著,王子珍、秦新民譯《战后英国政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

[英]道格拉斯·霍姆:《霍姆自传》,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年。

洪邮生:《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的起源与演变(1945-1960)》,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胡瑾、郇庆治、宋全成:《欧洲早期一体化思想与实践研究(1945-1967)》,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叶江:《解读美欧: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美欧关系》,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

赵怀普:《英国与欧洲一体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

周琪、王国明:《战后西欧四大国外交》,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

汪波、李晓涛:《论战后欧洲一体化中的英国外交》,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猜你喜欢

英国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When is the festival?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中国经济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