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传统文化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2019-09-10赵莹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8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赵莹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中华文化传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与道德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有利于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主要从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因素、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现象、营造传统文化教学氛围、用民族习俗吸引学生等四个方面讨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家国情怀教育,也是社会关爱教育,还是人格修养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做到“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塑造学生“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从学科教学内容来看,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呢?本文对此做了以下讨论。

一、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因素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民族文明、风俗以及精神。小学教材中,体现民族文明、风俗以及精神的内容在整体教材内容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只有深入教材、吃透教材,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教师才能够有效利用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其一,挖掘民俗文明方面的传统文化因素。如《棉花姑娘》一文简述的是棉花姑娘治病的故事,教师可将其与中华农耕文明联系起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域中的棉花以及其他农作物种植情况;向学生介绍文化交流对中华农耕文明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农耕文明中所蕴含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文化传统与核心价值理念。其二,挖掘风俗习惯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讲述的是周总理与边疆的傣族人民共同欢庆傣族传统节日的故事,教师可将其与民族节日联系起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有关民族传统节日的图片与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民族节日与民间习俗。其三,挖掘精神方面的传统文化因素。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讲述的是毛主席带领江西人民深挖水井的故事,教师可将其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联系起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有关民族英雄的图片与事迹,使學生体会时代背景下个人价值的实现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二、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现象

中华传统文化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的沉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学生通过探索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了解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能够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在《回乡偶书》的教学中,教师先采取抽签的方式选出几名学生用自己的家乡话朗读一遍课文,使学生理解“乡音”一词;出示作者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的图片,带领学生学习整首古诗,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忧伤之情以及对家乡的缅怀之情;然后,向学生出示有关春运与过年的图片与视频,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春运的时候人那么多?”“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过春节需要做些什么?”“你家乡的人们都是怎么度过春节的?”“假如你离开家乡很多年之后回来,发现家乡的许多人都不认识你,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内容进行续编,并组织学生对古诗中描述的场景进行表演。学生通过对春运以及过春节现象的分析与探讨,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与缅怀。

三、营造传统文化教学氛围

传统文化教学氛围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可通过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和方式组织教育活动营造传统文化节教学氛围。如可开展《论语》等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通过诵读《论语》等国学经典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树立学生民族自信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文化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在诵读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论语》等国学经典的内容进行感悟与辩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开展诵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变化活动开展形式,如在教学初期,采取指导阅读、跟读、共读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在教学中期,采取指明朗读、背诵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在教学后期,采取表演、诵读竞赛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四、用民族习俗吸引学生

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稳定性以及鲜明的民族性,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充分延伸到课外学习中,鼓励学生课余品读鉴赏传统文化。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王安石《元日》这首诗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春节文化给学生进行渗透讲解,人们喜欢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也独具文化氛围。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集中表现在人们对节日的尊重与喜爱。如中秋赏月、月饼等,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中秋赏月习俗,从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喜欢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对于端午节、重阳节以及清明节和中秋节、新年等节日即将来临之际,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对联、猜灯谜以及编中国结等相关的风俗民俗活动,让学生收集一些与这些节日相关的小故事,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小学生学习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其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最后,需要教师营造传统文化教学氛围,用民族习俗吸引学生,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 任宏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06):43-44.

[2] 徐玉萍:浅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8(21):17.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民族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