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课程衔接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改革

2019-09-10张媛媛唐波宋云

高教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知识体系实践教学

张媛媛 唐波 宋云

摘  要: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作为基础原理课程与设计实操课程的过渡课程具有重要地位,也担负着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将所学基本理论转化为设计能力的重要作用。文章提出通过突出课程重点内容、构建多课程互动授课方式及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环节等方式进行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对课程体系及理论运用的整体性认识。

关键词:多课程互动;内容衔接;知识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5-0133-04

Abstract: The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 as the transitional course of basic principles course and the design course,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transform the theory into design ability.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curriculum reform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highlighting the key content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ng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of multi-curriculum and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e purpose is to enhance students'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ory application.

Keywords: multi course interaction; content cohesion; knowledge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一、教学改革的主要出发点

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核心理论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形成城乡规划工作素质的核心课程。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掌握各类型规划的内容及重点,理解各类型用地的布局原则并能够熟练运用,要求学生能独立对用地布局合理性进行判断。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门规划类理论课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及职业道德,同时也是一门将各理论学科引入实践的过渡课程,在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如何完成衔接过渡的任务,同时也实现学生高中时期对课程各自为政的观念彻底转变,需要在课程内容及侧重点上进行一系列改革。经过近四年的教学观察,笔者发现目前的教学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一)培养计划的课程连续性未能在教学中得到体现

目前全国开办城乡规划专业的学校约有216家,其中由于独立院校的特殊性,在制定的培养计划上更加注重于实操性人才的培养,着力将学生教育成为具备完善理论体系且能够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城乡规划人才,在课程的安排上也非常注重各门课程内容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

根据《2018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在国内265所独立学院中排名约33名,办学类型属于应用型,依托着母校中山大学的强大资源,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笔者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4年制人文地理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安排为例进行分析。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在实操性课程之前,就让学生先打下测量与地图学、要敢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制图和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然后在第三学期安排了人文地理、计算机制图、社会调研等课程,与城市规划原理同步进行,接着再进入到对各门理论课程实际运用的设计实操课程。从设计课程的安排来看,又遵循了宏观——中观——微观规划的排布顺序,先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及城市设计课程,培養学生形成对城市整体发展方向及性质定位的把控,形成区域观、生态观、人文观,并且通过城市设计课程的指导,培训学生对城市整体形态和空间美感;接着安排了控制性详细规划课程和景观设计,让学生从中观层面掌握通过对于地块指标赋值,进一步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和管控,接着到修建性详细规划课程,对具体地块内部进行规划设计,对建筑的间距、风格、小区组团感的设计进行把控。

整个培养培养计划可以说是循序渐进,步步引导,各位教师也在院系内部的教学交流会及日常交流中,互相了解并及时调整各自课程内容,以保证既能够对接,又不会在内容上有相互重叠的问题。然而这一思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在课程知识上的断档问题依然很严重。根据笔者对50名学生的问卷访谈结果显示,7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理论课程中之间有什么联系,更不明白上理论课程的作用何在,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理论课的作用只是考试的时候背诵一下知识点,然后就抛之脑后,不再去想。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常常体现出将各门课程隔离的心理倾向。在他们的认知中,理论课和实践课没有联系,理论课和理论课之间除了部分概念内容有局部重叠,也同样没有任何联系。

虽然老师们煞费苦心,可是学生在学习中却依然把各门课程置于各自为政的境地,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尚未从初中高中的学习认知模式中转变过来,看待专业课就好像对着语文、英语、数学一样,认为各门课程之间没有联系,只要考试结束,这门课就结束了。然而,这种思想在专业学习中可以说是非常致命的,因为所有的专业课程其实都是为培养城市规划专业人员而设置,只有能够综合运用并且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才能够真正掌握这个专业的内容。

其次,从大部分城市规划原理的教材内容来看,都能发现其中包括的内容非常多,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吴志强教授和李德华教授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可以说是各学校使用的城市规划理论方面的经典教材,里面的内容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思想、城乡规划的法规体系、规划的价值观、生态环境、城市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各类型城市规划的编制内容及要求、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历史文化保护等等内容,可以说是涉及到城市规划设计方方面面知识的大集合。对于学生来看,在没有做过规划设计,不知道设计需要考虑庞大的影响要素的情况下,只感觉如此庞杂的内容难以学习,望而生畏。但是事实上,如经济产业的内容早在经济地理中已经进行了深入的讲解,而道路交通的内容及地形图识别等内容也都在道路交通设计课程、交通地理及自然地理等课程中有详细的讲解,然而学生却无法与城市规划原理中相应的内容对应起来进行学习理解,缺少了一个连贯的思路,无法唤起其实已经存在他们知识体系中的这些知识进行运用。而在学习中放弃原有知识,以零基础的状态去学习城市规划原理,只会让原本就纷繁复杂的知识网络看起来更加难以掌握。

(二)课程本身难度较大,时间短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较多,知识跨度大,课程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设计的一些原则方法和城市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此纷繁复杂的内容,涵盖了多个学科和知识点,其中重点的知识点也不在少数,课程仅有72个学时,为了达到授课进度的要求,授课时内容难以深入展开,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由于内容较多,如果面面俱到,课堂上只能以老师讲授为主,在学生互动环节的时间势必较少,学生只听概念,印象不深入,更加难以运用到实践中。

同时,在对于各校的课程安排中,《城市规划原理》基本上都是作为第一门规划理论课程,势必会引入一系列对于学生来说新的概念,这是他们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因此在学习进度上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三)学生对理论课程重视不足

现阶段,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培养从事城乡规划设计、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对比理论课程,实践设计课程显然看起来与未来的工作联系性紧密得多,并且和理论研究相比,设计课程更容易出成果,从心理上更容易给学生带来满足感。因此,学生对像《城市规划原理》等偏理论性质的课程缺少热情,重视度也较低[3],认为理论课程只要能够考试通过就可以了,对于理论课知识也仅限于记忆背诵,缺少深入的理解和扩展。事实上,缺少扎实的理论功底,缺少正确的理论及理念的支撑,做出來的规划是没有根基的,只有正确的规划理论指导下才能形成优秀的规划设计成果。不少学生一直到快毕业,甚至工作之后才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2],然而大学宝贵的学习时间已经被浪费掉了。因此,学生对于理论课程的认识还有待着重提升。

二、教学大纲及课程主要改革措施

(一)课程内容上突出重点

首先,在课程内容上,过于庞杂、面面俱到的内容只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点浅尝辄止,印象不深,因此在教学内容上,笔者建议将授课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内容:1. 城市规划行业价值观的灌输。城市规划工作者未来将要进入的规划设计部门及政府管理部门,都是直接涉及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行业,作为规划师应当具备的生态保护、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底线是城市规划人首先要具备的,只有正确的规划价值观才能指引后期正确的学习和设计。同时,对于城市规划的就业方向腾出独立的课时进行重点介绍,让大家对城市规划行业及价值有所了解,增强学习的动力;2. 城市规划的基本思想的介绍,特别是重点关注现代的几个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并对之进行内容上的拓展,如田园城市、邻里单元、明日之城等,重点介绍其理念在对城市规划及发展如何产生影响;3. 规划体系的介绍,为后期整个规划课程体系中不同类型规划之间的相互影响、各级规划在承上启下上所产生的作用有明晰的认识,在同学思想上构建好规划设计体系的框架;4. 与设计课关联性较大的城市规划编制内容部分。根据学校课程安排,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之后就是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因此在规划编制内容部分重点突出总体规划部分内容,与下一个学期的城市总体规划形成内容上的衔接,规划编制内容分析案例也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让同学们能够顺利地把不同的课程衔接起来[4];5. 对于涉及到其他理论课程,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进行运用的部分知识,更多采取以学生为主的方式,唤起他们自主回忆、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对概念不再进行讲解,采取讨论等方式进行回忆,重点放在讲解理论如何与实践结合,如何对实际城市发展产生作用上。在部分如历史保护、生态环境的部分更多强调课后的拓展阅读,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编制内容的详细讲解则放到后续的相应课程进行。

(二)形成多课程内容互动的授课模式

首先在课程组织上,综合考虑学生接下来要学习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及未来将有专门的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交通规划等课程的情况,在内容上进行了删减,将重点放在城市规划体系、城市规划的基本思想及总体规划理论的讲解上;其次,在上课过程中,每次上课时都会将课程的总体框架列出来,提醒同学们学过了哪些部分,准备学习哪些部分,这些部分的联系是怎样的,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时刻掌握自己学习的内容框架,同时也会在整体介绍的时候,重点拿出时间说明其他理论课程与本门课程相对应内容的关系是怎样的,在后续的设计课程中又会如何对设计方案产生影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对整个专业学习课程的框架体系感。

在选取案例地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也应注重与后续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课程在案例地上尽量保持一致,通过把一个案例讲深入、讲透彻,让学生真正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设计中的运用,以及对实际城市建设将会产生的影响。

上课内容的组织上,在完成好《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承接过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重要角色基础上,课程内部也应注重体系化、整体化讲解,培养学生系统性的思维模式。

(三)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

结合全国城市规划教育年会举办的社会调研大赛及其他各类城市规划设计比赛,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研并进行课堂展示,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发掘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并进行分析,撰写成调研报告并进行汇报。在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上,尽可能从选题方向、调研的方法、分析问题的理论指导和问卷数量、访谈数量等进行进一步的要求,引导学生不再拘泥于课堂,把目光更多投向社会的热点问题,学以致用。

(四)课堂理论教学增加师生互动环节

课堂理论教学方面,模仿国外教学,多增加互动环节,特别是对于理论的探讨。中国古话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四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学生非常容易对课本的东西一板一眼死板硬套,不能灵活运用,更不要说去思考质疑了。但是在城市规划中,其实并没有像数学一样精准的答案,城市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式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城市,不同的侧重点也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方案。对于规划理论的学习更是如此,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创造了自己的理论,每个理论都有先进值得借鉴的地方,也会有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不吻合的地方,对于学生来说,学会批判地去思考,反思这些理论哪些有价值、哪里是有不足的,才能培养更宽阔的视角和独立的思维方式。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增加互动环节,在理论介绍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反思。

三、改革之后的效果

经过笔者对于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调整后,主要取得以下效果:

1. 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更加深入,从专业的价值、未来自己的就业方向、学习的侧重点和如何根据自己的相对优势进行强化等方面有了更多想法;

2. 学生的整体性观念得到增强,知识体系的概念基本得以构建。经过对整体性的介绍,包括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和总体规划课程中的引导,学生明白了所有课程互相补充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3. 学生能动性得到更大發挥。学生在社会调研中开始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学校、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的家乡,更多的学生在课后会与我探讨家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去寻找答案,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校能够学到最有价值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技能,通过几届学生的变化对比,近年来学生在寻找资料、自主思考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力都有所提升,在对于社会存在问题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上都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上明显提升。

四、结束语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理论类课程,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本身内容多、时间短、教学任务繁重,而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规划行业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仅仅单纯的书本知识的灌输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多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及主动学习的能力。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学习将成为终身的事,各类知识的获取成本已经大幅度降低,知识点教授的重要性将越来越低,而对于学习方法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将让学生获益一生,也更加符合现代城乡规划专业市场的需求,因此未来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观察社会、分析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让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缪盾,吴竞,钱卢莹,等.以学生为中心 提升独立院校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0):59-60.

[2]宣丽萍,宋作忠.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张晓阳,张秀茹,于家畦.浅谈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5):174-175.

[4]张媛媛.新常态下独立院校城乡规划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8(17):62-64.

猜你喜欢

知识体系实践教学
CS2013指导下的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设计与翻转实验教学实践
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
智能信息处理实验课程建设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飞机结构与系统》课程教学问题与改进措施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