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升智库核心能力的几点思考

2019-09-10张述存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年5期

摘要:[目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智库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各类智库立足自身特长,在不同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智库发展仍存在若干瓶颈和制约,影响了智库服务决策的精准化、高效化。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提升智库核心能力是一项具有较强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命题。[方法/过程]本文深入剖析了山东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案例,对其近年来在新型高端智库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和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围绕智库核心能力建设,对智库发展中的制度创新、影响力扩张、人才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结论]智库核心能力的提升需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不断开展制度创新,扩大智库影响力,夯实人才基础。下一步,各类智库应在增强智库工作针对性、强化人才支撑、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继续开展深入的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词:智库核心能力  智库创新  智库影响力

分类号:C933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9.05.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智库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前,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企业智库、民间智库等各类智库,围绕自身特长在不同领域发挥着各自作用,在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参谋作用[1-2]。但是,目前各类智库发展仍面临不平衡的问题,制约了智库作用的充分发挥。提升智库核心能力,已成为增强智库话语权、发挥智库作用的根本途径。因此,应从增强政治定力、服务决策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成果传播能力、人才培养能力等方面着手,厘清新型智库建设中的问题和短板,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1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库建设的重要论述,增强政治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对智库建设发表重要论述,多次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研究智库建设,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型智库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和通篇谋划。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论述、重要决策,可以清晰地梳理出7个“第一次”。

第一次由党的总书记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概念。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将智库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论述开辟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新纪元,智库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智库”概念。

第一次由党的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高端智库。在2014年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上,研究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

第一次由党的总书记明确将智库建设与治国理政联系在一起。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很多重大理论和現实问题需要解决,亟需智库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参考。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4年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就高瞻远瞩地指出,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又进一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次由党的总书记提出建设专业化高端智库。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和视察国防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就建设高端智库、专业化智库做出重要指示,将智库建设拓展到方方面面。

第一次由党的总书记对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随着形势发展,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质量智库。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有的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上述问题非常典型、非常深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

第一次由党的总书记为智库建设的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导向,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坚持科学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坚持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坚持改革创新,规范发展。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论述对智库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南。

第一次由党的总书记把智库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有机联系在一起。智库是国家思想创新的重要来源,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让主流意识形态“强起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责无旁贷、大有可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部分要求是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条目下出现的,赋予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新的定位、新的使命。

2  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增强服务决策能力

不同智库的研究专长和实践侧重点不同。高校智库通常更注重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政府智库在应用对策研究方面优势更加突出。社会科学院与二者相比,综合性更强,既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又注重应用对策研究,可以有效地发挥该项优势,为党委政府提出有针对性、操作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发挥好智库咨政作用[3]。

2.1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部署智库工作

智库研究工作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所指向的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地方智库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一领域定向提供智力支持。以山东社科院为例,通过坚持围绕山东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进行选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和山东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所提对策建议因而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2018年,有50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其中20多项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2019年初,围绕省委八大发展战略报请省委主要领导圈批了15个重大调研选题作为年度重点任务。这15个课题均由院领导任课题组长,选配精干力量,积极推进。同时,鼓励研究人员接受主流媒体采访解读重大政策,充分发挥智库舆论引导职能。

2.2  加大对优秀智库成果评价激励力度

智库的终极目标是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对于进入决策者视野甚至被政策直接吸收的智库应用对策成果,应给予研究者相应激励,从而充分激发其积极性,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山东社科院建立了较为科学的智库成果评价制度,对于观点被党委政府文件采纳、获领导肯定性批示、获领导讲话引用的,根据所提观点的重要性、是否完全采纳等评价标准,对智库成果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2.3  通过山东智库联盟整合省内科研力量

在努力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山东社科院注重整合省内各类智库,形成合力,进行协同创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2015年,山东社科院倡议发起成立山东智库联盟,整合山东省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力量,围绕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开展研究。目前,省内首批15家重点智库试点单位已全部加入山东智库联盟,联盟成员单位超过50家。联盟设立专项科研课题,单位间持续开展战略合作。联盟重点打造了“泰山智库讲坛”这一高端学术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就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做主题报告,截至目前已举办10余场。

3  深入实施创新工程,增强制度创新能力

行之有效的制度是智库高效运行的保障,良好的制度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激发智库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山东社科院自2015年在全国地方社科院系统率先整体实施创新工程以来,改革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完善,有效制度供给不断加强,建立了“准入退出”“绩效考核与成果评价”“创新报偿”3 大核心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智库核心能力提升的制度保障。

3.1  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建立严进严出的准入退出机制

建立以“创新单位—创新团队—创新岗位”为主线的组织管理方式,坚持“严进严出”,实行严格的“准入”和“退出”制度,遴选组建20余个科研和服务创新团队,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决策水平。在组织运行上,以创新团队形式开展为主,所属研究所和职能部门按要求组建创新团队。年度考核后10%的人员退出创新团队,团队外考核合格的人员按考核排名等额进入创新团队。通过内部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创新,防止了传统机制中岗位固化的弊端,形成了良性竞争机制。在岗位设置上,团队内部设置3个层级,即首席、执行和助理,3个层级岗位每年根据考核和团队建设需求重新聘用。通过内部岗位设置创新,打破了职称和职务的限制,用人机制更加灵活。

3.2  创新考核机制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以精品成果为主的质量导向机制

在考核机制方面,主要采取量化考核方式,实行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实现科研投入与成效相关联。每年年底,创新团队和创新岗位同时进行绩效考核,将所有取得的科研成果、完成的创新工作、以及学术诚信、工作纪律等因素统一量化。建立形式多样化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将学术论文、专著、译著、研究报告等达到一定学术水准的科研成果纳入评价考核范围,综合评价项目立项、研究过程、科研成果以及社会效益。加大对优秀智库成果的激励力度,同样将其纳入评价考核范围。加强研究成果的精品导向,鼓励研究人员发表更多高水平成果。精品导向成效显著,2016、2017年精品成果增幅分别达到34.1%和35.3%,2018年度全院精品成果达到251项,创历史新高。通过考核和成果评价体系创新,逐步建立起了以成果为载体、质量为导向、经费为支撑、绩效为标准,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科研业务量化考核指标体系。

3.3  创新经费使用管理方式,形成与绩效考核相对应的创新报偿机制

积极创新经费使用管理方式,建立起与绩效考核相对应的创新报偿机制。一方面,大力引导科研人员提高成果质量。通过成果质量与创新报偿挂钩,激励研究人员专心科研,努力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鼓励团队协同合作,对年度工作和考核成绩突出的团队,根据团队考核排名发放优秀团队报偿。通过建立以创新报偿机制为导向的科研经费分配方式,克服了传统科研经费配置方式的弊端,提高了经费配置成效。另一方面,通过改革调动科研管理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由于管理岗位难以完全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考核,服务团队报偿逐渐出现固化的态势,不利于调动科研服务人员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2017年山东社科院积极探索科研服务团队报偿改革,对管理岗位报偿调整了配置机制,增加了绩效等次评定,用绩效等次来体现工作实绩差别化和绩效报偿层次化,服务团队报偿固化态势逐步改变,绩效報偿日渐趋于合理,体现差异化。

4  注重智库平台建设,增强成果传播能力

成果传播能力是影响智库研究成果社会效益的重要因素。智库研究的首要目标是服务决策,需要建立有效渠道将研究成果报送党委政府并进入决策。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决策的能力水平,亦需要加强智库间的学术交流,建立深度沟通平台,实现取长补短。

4.1  建立畅通的成果报送和发布渠道

山东社会科学院建立了以《科研要报》为主的成果报送渠道,围绕山东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政策研究,形成研究报告报呈省领导参阅,相应研究成果为决策者所采纳,充分发挥了智库咨政建言的功能。立足智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定位,连续开展山东省经济社会综合问卷调查,每年发布相关数据及分析报告并呈报省委省政府,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翔实的一手数据支撑。

4.2  打造智库交流平台,发挥品牌效应

开展全国范围内智库间的合作与交流是一流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途径。山东社科院积极推动山东省与中国社科院的战略合作,为山东省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更高层次的智力支持。近年来,通过主办或承办一系列智库建设相关研讨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切实增强了与各类智库的交流合作。在加强与省内、国内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力度的同时,积极借助国际高端智库力量提升自身科研水平,与美国兰德公司、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竞争力研究所等知名智库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并开展合作研究。深化与《光明日报》、南京大学合作,依托CTTI(China Think Tank Index)数据管理与评价系统,有力支撑了山东社科院对地方社科院智库和山东省智库的评价工作。

4.3  加强宣传平台建设,提升智库影响力

山东社科院着力打造《东岳论丛》杂志、山东智库联盟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山东社会科学报道》以及院网站等媒体,不断优化内容设置,加强对智库研究成果的宣传。通过构建一系列智库宣传平台,不断提升智库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2018年5月,山东社科院创新工程获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和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颁发的“中国智库最佳管理奖特等奖”。

5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增强人才培养能力

智库核心能力的主体是人才,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为智库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提供坚实智力保障。智库人才建设应侧重于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人才队伍配置优化、人才潜力挖掘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山东社科院通过优化政策设计、推动人才交流、加强人才培训等方式,多维度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积极为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上升通道。

5.1  优化政策设计,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建设,鼓励优秀人才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在职称资格评审上,充分运用人才评价自主权,打破身份限制、年限限制和论资排辈,实行“评聘合一”。研究制定了《“资深专家”“领军人才”“青年才俊”评选管理办法(试行)》,评选出15名“资深专家”“领军人才”“青年才俊”人才,为全院科研人员树立了标杆。研究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延迟退休和返聘暂行规定》,充分发挥退休老专家的学术研究优势。2015年以来,全院通过招考、招聘、调动等多种方式引进各类人才60多名,人才引进层次和规模迈上新台阶。

5.2  鼓励基层任职,实现人才多维度培养

紧紧围绕推进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和新型智库建设中心工作,制定出台《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按照省委统一部署,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赴基层挂职、扶贫。通过选拔人才到基层任职,一方面,充分发挥下派干部自身知识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促进人才更加深刻了解省情社情,加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拓宽视野,提升能力。近年来,挂职人员参与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服务工作,积极助力推动了山东省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任务。

5.3  注重知识更新,大力开展人才培训项目

人才的教育培训、知识更新是确保科研始终走在学术前沿的重要保证,也是拓宽智库人才视野、提升智库服务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实施创新工程以来,山东社科院紧抓科研队伍培训,立足定位和职能,逐渐形成“党建培训+业务培训”的培训特色,既注重提升人才队伍的政治素养,始终确保科研的正确方向,又注重科研业务素质的提升,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学术研究水平。近年来,除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学习活动外,山东社科院还结合自身科研优势和一流新型智库的发展目标,举办了一系列层次分明、覆盖面广的培训项目,包括国家级和省级高级研修班,赴美国、英国开展智库研究交流培训班,骨干科研人员赴国外学术交流等。

6  提升智库核心能力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总体而言,我国智库建设还处在探索成长期,客观存在着发展不充分的问题[4],在科研管理服务机制、人才激励机制、服务决策针对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应深刻剖析各类智库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智库核心能力。

一是积极推进制度创新破解体制机制约束。各类智库在单位属性、运作模式、经费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与高校和企业智库相比,社会科学院智库在资金使用、用人方面的自主性较低,容易产生“有钱不能花、有人引不进、人才留不住”的情况,在加大引进人才力度、提高优秀人才待遇等方面处于劣势。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进一步加强经费保障,适度放宽经费使用、引进人才方面的政策限制,让全额拨款科研单位运行机制更加灵活,打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是切实增强各类智库服务决策的针对性。地方各级各类智库为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总体来看,仍然缺乏战略性前瞻性成果,部分对策建议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差。这与单个智库研究人员甚至单个研究团队难以从宏观上把握时势大局,不能满足服务决策需求直接相关。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强智库间的合作交流,加强各级各类智库间的合作,组建跨单位、跨领域、政府相关部门广泛参与的政策研究团队,使智库研究更加切合实际,服务决策更加精准。

三是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人才激励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但就目前来看,社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应积极探索加大各类人才称号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倾斜力度,提升研究人员荣誉感。扩大各类智库单位特别是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在人才管理、薪酬报偿等方面的自主权,灵活设计相关人才政策,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投身智库建设和政策研究。

四是畅通与党政部门交流渠道,提升智库研究针对性。智库更好地为党委、政府服务,及时了解党委、政府所需是前提。目前智库研究与党政所需仍然存在一定的脱节,数据资料及研究现状不能及时共享,智库专家和党政官员难以充分交流[5-6]。应从制度设计上实施智库专家与党政官员的双向交流,通过建立智库专家与党政官员的定期交流制度,让党政官员发挥长年积累的决策实践优长,让智库专家熟悉党政决策程序和需求,形成长效机制,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决策。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实践与总结[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4, 15(2): 4-11.

[2] 朱旭峰.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的理论框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4(5): 29-33.

[3] 张述存. 关于加强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东岳论丛, 2015,36(9): 5-9.

[4] 张述存. 地方高端智库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前瞻[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1): 99-103, 128-129.

[5] 薛澜. 智库热的冷思考: 破解中国特色智库发展之道[J]. 中国行政管理, 2014(5): 6-10.

[6] 程同順, 王虹. 党政决策部门与智库信息共享机制研究[J]. 学习论坛, 2018(5): 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