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职审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分析

2019-09-10杨晶晶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48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

摘要:随着审计行业不断发展,审计专业人才建设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审计专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着眼于高职类审计专业教育现状,通过分析审计专业教育模式改革路径提出对策,以此探索审计审计专业改革方向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审计专业教育;高职;校企合作

目前,审计是促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是经济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涉及热点问题不断被纳入审计范围,促使审计对象越来越广,审计内容不断丰富化。相应地,审计思路和理念需要不断更新,从最初的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制度基础审计,最后到至今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技术方法也不断吐故纳新,从最初的全面详细审计乃至如今的抽样审计,再不断向大数据审计方向发展。

然而,审计人才的培养规模和质量尚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调研和相关媒体调查,我国5-10年中大约需500 万名审计学专业人才,目前审计人才市场需求缺口达318 万人,其中政府审计人才需求缺口12 万人,内部审计人员需求缺口290 万人,注册会计师人才需求缺口16 万人。更重要的是,现行的审计人才培养水平还与现行的审计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审计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现行的需求。

一、当前高职类审计专业教育现状

当前,审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主要依托于原有的框架和思路,即审计依托于“大会计”的框架范围内。审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和子类,并列于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从目前开设审计专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其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甚至课程模块都与会计专业差别不大。大部分高校的审计专业培养模式承袭自“大会计”的理念,主要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范式进行学生培养但是,实际审计工作却不能止步于“大会计”理念。事实上,会计学只是审计人员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之一,如果僅仅掌握了会计、财务管理等财务知识,是不符合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要求的。现如今,已经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应当重新审视审计学科的地位,即审计不应从属于“大会计”框架。所以,“大会计”观念制约了审计专业发展,侧面导致人才培养素质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其次,我国的审计教育历史并不长,导致审计专业建设基础较为薄弱。1980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实施,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恢复,1983年9月,审计署成立标志着政府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工作迈向正轨。审计工作的全面铺开,审计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逐步拉开帷幕。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在审计署的推动下,全国部分高校开始专门设置审计专业,招收和培养审计专业本科人才。现如今,虽然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审计专业建设依旧面临严重不足,与审计工作实践需求。

最后,审计职业教育正面临发展瓶颈。目前开设审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并不多,其专业教育支持也力度不够。相比于审计专业,许多高校往往将更多资源向报考率更高的会计专业倾斜。另一方面,职业技能竞赛一般被高职院校视为可参考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从职业技能竞赛领域来看,会计方面的技能大赛业已发展成熟,而审计相关的技能竞赛却十分少见,更不必提全国性质的审计类技能比赛了。因此,高职类审计专业建设缺乏有实操性的职业发展目标,高职类审计专业发展缺乏“引路人”。

二、审计专业教育模式改革路径分析

(一)改革“大会计”框架误区

近两年,随着审计不断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热门词汇,社会公众逐步开始熟悉审计的工作内容,但是大众对审计的正确认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审计专业地位的明确需要更多审计人的努力。目前,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开始重新探索审计的范畴。比如,刘国常(2019)认为审计的主要职能是监督,与其他经济职能都不相容,因此应当被单列为“监督学”。也有学者认为审计学应当被列为“法学”(张咏梅,孙希芸,2011)。总之,专业的正确定位必然有助于审计及早脱离“大会计”框架思维,以此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自然成长。

(二)明确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进一步明确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凸显审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鉴于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空乏,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应当制定更具操作性、时效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落实于教学实践。根据审计行业最新要求的审计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及信息化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摒弃传统口号式、笼统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切换为可操作性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充分挖掘审计技能型的职业比赛领域,以此带动审计专业职业技能人才目标发展。

(三)改进审计教学模式

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要着眼于培养审计专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实际操作技能。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中更加强化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的环节。审计专业突出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在专业教育中必须强化实践环节,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案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逻辑思维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满足实际工作对审计专业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建立高校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长效交流互动机制。

(四)提高专业教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为满足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一支具备职业胜任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目前,许多审计专业教师很少经历审计实践锻炼,其知识储备也受到“大会计”思路制约,因此课堂教学甚至教材编写都深受影响,导致不能培养出符合实践标准的学生了。针对审计专业发展的最新状况,只有审计行业从业人员才能把握最新的行业脉搏。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各种可能的校企共建方式,构成特色的专业教师队伍并建立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的常态化机制,不断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

三、审计专业改革方向与发展前景

审计专业改革方向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结合专业特色,走差异化路线,培养具有高度应用型的审计人才,以社会需求决定审计人才质量标准。首先,转变认识上的误区,强化审计专业特色,凸显差异化竞争。其次,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摈弃口号式空泛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目标本身的可操作性。再次,改革课堂传统授课模式,强化校企合作,用好用活资源。最后,打造一支具有创新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构成特色的专业教师队伍并建立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的常态化机制,不断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

审计专业教育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审计专业建设必须及时变革,从观念认识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到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的升级,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落地有声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国常.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问题研究.中国内部审计,2014(10).

[2] 于海燕.高职审计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适应性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7(10)

[3] 张咏梅,孙希芸.审计教学研究述评[J].财会通讯,2011(16)

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审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教育模式研究——基于审计职业学院的样本数据分析;项目编号:sjjxxm2017A003;项目来源:安徽审计职业学院2017年度院级重点教研项目

作者简介:

杨晶晶(1987.11-)女,汉,安徽省怀远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审计学

(作者单位:安徽审计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