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

2019-09-10王彬远

家长·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渗透德育核心素养

王彬远

摘要:语文课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结晶,其本身就肩负着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在语文课上进行德育,体现了语文课堂教育职能的升级转型,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以小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德育教学,让我们的小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引领和行为诱导,成长为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良好少年。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这是教育职能转型的趋势所在,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围绕德育其实也属于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更是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教育工作者要站在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的高度,合理探究德育的路径,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发挥更大的教育引领、价值塑造作用,为少年儿童的成长做出积极贡献。

一、深挖德育的内涵,牢固树立“育人”意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一个人的教育引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从小学生开始渗透德育,这正是在儿童成长初期就给孩子指引一个正确的成长路径,让孩子始终向着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方向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调整。过去,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观强调语文课文中语法修辞等知识点,即考点的讲解与练习,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道德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新课标和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普及,教育工作者也必须实现思想的升华。我们要肩负起育人成长的神圣使命,在语文课堂上不断找机会进行德育的渗透,让学生具备分辨是非、判断良莠的能力。

二、在核心素养下进行德育渗透,我们要找准切入点

语文课程是和我国传统文化关联最为紧密的学科。语文课本中所选用的诗歌、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很多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很多都蕴含着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和道理。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单纯的知识教育占据较大的比重。现在,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向着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升华。我们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进行德育教学,需要准确把握德育教学的切入点,而不是一味地耳提面命,口头宣教。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

其中,“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可侧重于学生的言行、礼貌、礼仪的教育,让学生在组织语言、表情达意的时候注意基本的礼貌和态度;“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侧重让学生形成一种包含道德准则和道德认知的思维模式,学会从道德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言行,判断行为和现象;“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侧重从道德视角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美、道德风尚美。比如助人为乐的美、拾金不昧的美、爱国爱家的美、积极向上的美,这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切入点,体现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素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则侧重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文化认知。比如从父母身上传承尊老爱幼的道德品质,从教师身上传承用心做事、细心专心的职业道德品质等。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哪些文化值得传承,哪些文化属于糟粕。

三、围绕课文做延伸教育。让德育顺其自然

对于小学生的德育,应当以引导为主,而不是生硬地宣教。故此,我们要让道德教育平滑渗透。以课文为中心进行发散延伸,这是最好的办法。比如在讲到课文《金色的草地》这节课的时候,课文讲了两个小朋友经常在乡下的草地上玩耍,表达了对自然的一种热爱。但如果是在城市中,小朋友是否可以任意践踏草坪,去玩耍、玩闹呢?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巧妙地发现了这个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于是就引发了一场讨论。有学生说:我们不能践踏草地;但也有学生说:课文里的小朋友去草地上玩耍,都没人去制止他们么?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们不践踏草地的说法,评价大家有一种很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懂得爱护草坪。然后教师带领大家分析课文: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乡下的草地玩耍,是那种不需要人工种植的,不属于公园景观的自然草地上玩耍。而城市里、公园里的草坪或者学校操场上的草坪是工人师傅精心栽种的,是发挥着美化作用的。这样的草地理应受到保护。

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强调了学生应该有爱护草坪草地的社会道德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关于“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方面的核心素养认知。学生不是被动地学习课文,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思维的发散,进行内容上的思考讨论,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道德方面的新感受。这就是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渗透德育的一次有效尝试。

四、在课题设置中渗透道德教育,让学生和道德成长同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对课文的讲解,作业的布置和解析也占据较大的比重。而如今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语文课本中的作业活动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比如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习作例文、识字加油站、日积月累、口语交际等活动,内容设置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后作业、课余练习活动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道德水平的成长。比如在五年级课文《珍珠鸟》后面有一则口语交际活动,主题为《制定班级公约》。教师认为,班级公约的制定正是进行德育的一次有利时机。故此,教师利用20分钟时间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制定班级公约的内容细则,并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对细则进行优化、细化,为学生提供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很多与道德建设有关的好建议。比如“各个同学自觉管理好自己位置及周边的卫生”,还有“要自觉遵守课堂秩序,避免发出噪音干扰课堂秩序”“对班级桌椅设施等要充分爱护,不能乱写乱画”等。大家提出建议并进行解读,最终达成共识,在道德层面对公约的细则表示支持。这种教学活动既体现了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核心素养,又符合道德教育渗透的目标,也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达到了很好的认知。根据我们对班级氛围的观察,这样的教育渗透确实发挥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班级环境,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责编:侯芳)

猜你喜欢

渗透德育核心素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